谷
(人之养生,全赖谷食为主,若或一日不食,则饥饿难度,因以谷食居首。)
粳米
过熟甚佳,冬春堆过粘热之性。不独易于消化,且最能补胃,老弱小儿便宜。陈稻新碾者尤佳。凡新谷初成,老人体弱者不可食。
【别名】白米、粳粟米、稻米、大米、硬米。
【来源】禾本科粳米,以种子人药。
【性昧归经】味甘,性平,归脾、胃、肺经。
【食疗功效】具有补中益气,平和五脏,止烦渴,止泄,壮筋骨,通血脉,益精强志,好颜色之功;主治泻痢、胃气不足、El干渴、呕吐、诸虚百损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70g;或水研取汁。
【注意事项】粳米不可同马肉食,发瘤疾。不可和苍耳食,令人卒心痛。中寒便泻者忌之。
【主要成分】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尚含少量B族维生素。
【食疗应用】①粳米粥:粳米30~60克。加水适量,煮成稀粥,早晨食。《本草纲目》引张未《粥记》云:“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消化力薄弱的人最相宜。②粳米竹沥饮:粳米100克,炒香,加水适量研磨成浆,每次用一半,兑人竹沥2匙服用,源于《圣济总录》。本方取粳米益脾胃,竹沥清热、除烦渴。用于胃热口渴、烦闷。此外,粳米在《伤寒论》等书的古方中亦多加入,用意各不相同: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的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用本品益脾胃而补虚;治“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的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用本品滋养胃液;治阳明经热盛的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用本品益胃、保护胃气。
【药膳应用】①婴儿吐奶(脾胃虚弱):粳米炒焦,水煎服汁。(《常见疾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②霍乱狂闷,烦渴,吐泻无度:淡竹沥一合(约20ml),粳米一合(约20ml),炒黄,以水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匀顿服之。(《圣济总录》;③脾气虚,食欲不振:香菇20克,粳米50克。将香菇洗净、去蒂、切碎和粳米一起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文火煎成粥。每日1~2次温服。(《中国药膳学》);④气阴不足引起的烦躁口干,气短乏力:麦冬、淡竹叶各10克,分别洗净,注入清水300ml,煎半小时后,去渣留汁于锅中。再将粳米10%淘净,西洋参5克润软切薄片放人,加清水800ml,用小火慢熬成粥,下精盐、味精、淋麻油,分2次空腹食用。(《中国食疗本草新编》);⑤心烦VI渴:粳米20克,炒黄,以水同研,去滓取汁,与淡竹沥20ml和匀顿服(《圣济总录》);⑥泄泻,痢疾:马齿苋600克榨汁,粳米100克,加水煮作粥,任意食用。(《粥谱》);⑦脾胃蕴热,耗伤津液,VI干咽燥:生石膏100克洗净敲碎,注入清水1400ml,烧开后,加竹叶、麦冬各20克同煎半小时,去渣留汁于锅中,再将粳米100克淘净放入,慢熬成粥,下白糖,调溶。分2次空腹食用《中国食疗本草新编》。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