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近现代中西医教育史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215800
  • 作      者:
    宋耀新,杨洋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近现代中西医教育史研究》分上、下两篇共十五章。上篇为近现代中医教育的历史回顾,下篇为近现代西医教育的历史回顾,分别从教育形式、院校教育、办学体制、办学规模、专业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和招生与考试制度八个方面进行了回顾与比较,对当前中西医学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中医教育形式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医药学的传承主要依靠家传师授方式。虽然在南北朝开始出现了学校教育,以后历代朝廷都兴办过官方的医学教育,但是中医药学传承的主体依然是家传师授。随着近现代社会形势的变化,近现代的中医教育内容和形式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一、近代的中医教育形式
  中国古代的医学教育有多种形式,有家传、师承授受、官办学堂等等,到了近代有些传统的教育形式仍然流传下来,比如家传、师带徒的形式,而且这些形式为中医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传统的家传师授形式变化不大,但是近代中医的学校教育形式却经历了诸多磨难。
  辛亥革命后,为了拯救中医学,中医界的许多有志之士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学习西方教育模式,开始兴办具有现代教育形式的中医学校。在我国近代史上,民间最早出现的中医办学机构是浙江省瑞安县利济医学堂。利济医学堂创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主办人陈虬,字志三,号蛰庐,乐清人,1885年建院于浙江温州府瑞安城东,实欲借学堂为造就人才之地。
  1912年医学求益社改名医学卫生社,宗旨更加明确;1917年该社衍生“广东中医教员养成所”,1918年原求益社同仁又创办“广东医学实习馆”,直至1924年全部归并人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可以看出,近代中医院校的前身实际上是中医药社团组织,而且当时的中医药社团组织为了切身利益开始创办和发展教育事业,从而为自己培养一批专门的中医药人才。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中医先辈们开办了私人学校,为后期中医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比较突出的是浙江中医界所付出的努力,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1902年,温州徐定超时任京师医学堂总教习、京师神州医药会会长,在所撰的《伤寒论讲义·序言》即呼吁:“以一二人之学而欲以活人,其所活者能有几人耶?”他大力提倡开办医学堂以造就中医人才为民造福。民国建立伊始,绍兴丁泽同即呈文大总统,要求:“振兴国医,以重四百兆民命起见”,建议创办中医学校。辛亥革命先驱者,余杭章太炎于1936年任苏州国医学校名誉校长时,在《三三医报》、《中医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近百篇倡导国医改革,包括兴办中医教育的文章。平阳徐润之,向民国教育司建议“为今之计,务须各省创办中西学专科学校,或附设为中学,添聘中西教员,将国内医生统加考核……”民国期间,浙江各地先后建立了10余所中医学校,形成了近代浙江中医教育的高潮。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上篇 近现代中医教育的历史回顾
第一章 中医教育形式
一、近代的中医教育形式
二、现代的中医教育形式
第二章 中医院校教育的发展
一、近代中医院校的兴起与发展
二、现代中医院校的发展
第三章 中医院校的办学体制
一、近代中医院校的办学体制
二、现代中医院校的办学体制
第四章 中医院校的办学规模
一、近代中医院校的办学规模
二、现代中医院校的办学规模
第五章 中医院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
一、近代中医院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
……

下篇 近现代西医教育的历史回顾
后记
附录一 近代中医院校一览表
附录二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一览表
附录三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1年修订稿)
附录四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六门课程教材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