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抗战时期湖南经济损失和人口伤亡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49661
  • 作      者:
    萧栋梁主编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萧栋梁,男,1937年10月生,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60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历任湖南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主任、中国抗战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等职。出版有《湖南通史》《湖南抗日战争史》《湖南人民革命史》等专著26部(包括独著、合著)。另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面对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不断掀起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逆流,造成军国主义思潮泛滥的严峻形势,《抗战时期湖南经济损失和人口伤亡研究》作者深感有责任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残暴罪行及其巨大危害展现在世人面前,以戳穿日本右翼的谎言,还原历史真相:同时警示后人,珍惜得来不易的和平,为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下去而共同努力。
  《抗战时期湖南经济损失和人口伤亡研究》最大的特点在于运用大量档案、文献、方志等第一手史料,全面而系统地揭示了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在湖南实施的种种暴行,及其给湖南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带来的空前灾难,从而很好地实现了作者的写作初衷。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战时财政金融体制和现代金融机构的建立
  抗战爆发后,至1943年7月,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库法》《决算法》《审计法》《国民政府抗战建国纲领财政金融实施方案》《预算法实施细则》等法规,湖南随即建立了战时财政体制。一是建立县和乡镇地方自治财政。1937年8月,省政府修订《湖南省各县财政委员会规程》,次年建立各县财政委员会。根据1941年全国第三次财政会议将全国财政划分为国家财政与县市自治财政两大系统,各县市财政委员会改为财政科,作为县市自治财政的主管机构。湖南又根据国民政府《县各级组织纲要》60条,将县财政分为县和乡镇两级,乡镇成为县财政基层报账单位。1942年9月后,各县设乡镇财产保管委员会,负责调查整理、登记本乡镇的公有财产、基金及保管和稽查等事项。二是湖南地方财政系统先后建立了预算制度、主计制度、独立财务会计制度和出纳独立制度。确立了行政、会计、出纳、审计四权分立的综合组织,使战前乱收乱支的混乱财政转变为比较科学的现代财政体制,使财政管理和监督走上现代财政轨道,有利于集中全省财力和物力支持抗战。三是重新划分战时省与县市财政管理范围,1940年湖南将田赋的55%留省,45%留县;契税的60%留省;40%给县;屠宰税全归县财政;营业税的80%留省,20%给县;印花税’70%留省,30%给县。1941年后将省财政并人中央财政,省府收支全由国库负责;中央进一步将遗产税纯收入的25%,营业税纯收入的30%~50%给县市,加强和充实县市地方财政,有利于节省开支,调动地方政府的抗战积极性。
  张治中主湘,制订了《湖南财政调整计划》,提出“开源节流”的财政方针,决定整理税收、调整税源,发行公债,提高税率,清理公款公产,防止土豪劣绅侵吞,以“开源”;同时,清除地方财政的“中饱之弊”与“浮滥开支”,裁并不必要的机关,停办或紧缩不急需的事业,减少行政费用,特别是严禁私钞,统一辅币发行。薛岳主湘后财政方针与张相同,直到1942年7月省级财政并人中央。
  “开源”方面,整理税收,提高税率,开征新税,发行公债。1937年8月和9月,省府分别修正《湖南省征询各县田赋催征办法》《湖南省清查户粮章程》,收缴田赋历年欠款44.8314万元。至1941年,全省田赋正附加税额1631.25万元。其中,省正附税额687.461万元,县附加税额’763.790万元。①1941年改为田赋征收实物,当年实征稻谷263.4万余石;次年田赋征实增加一倍,再按每石15元的官价公买余粮,当年征实征购稻谷1067万余市石;1942年又在海关扩征战时消费税,普通用品征5%,非必需品征10%,半奢侈品抽25%;随后陆续开征食盐、烟类、火柴三项专卖,每斤食盐增收附加税70元,烟类按不同收购价,分别征收30%、60%、100%的专卖费;火柴按售价征30%,的专卖费;还扩统税为货物税,连皮毛、竹木、陶瓷、纸、水泥、汽水等都从价计征货物税;又扩征直接税,其中印花税、营业税激增1~4倍以上,使货物税收入在1943年达到2.59亿元。1938年牛、猪、羊屠宰税率每头分别由1937年的0.4元、0.16元和6分提高到5元、3元和1元;烟酒税提高到60%,娱乐税一律征40%;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和1945年分别开征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遗产税、地价税、营业牌照税、土地增值税等。1938年7月发行《省建设公债》1800万元,1939年1月发行1800万元;增加货币发行量,1940年11月和12月,省银行先后发行货币1.5亿元和2.25891151亿元,但没准备金,后来引发通货膨胀,1940年后物价上涨,1943年后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日军大举侵湘前湖南现代化进展概况
一 20世纪30年代前中期湖南工农业的曲折发展
二 抗战前期和中期湖南经济迅速发展

第二章 日军飞机轰炸所致损失概要
一 日机轰炸湖南各地概况
二 日机轰炸交通要道和战略据点举要
三 日机轰炸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举要
四 日机轰炸驻湘军队和军工设施举要
五 日机轰炸文化教育机关和设施举要

第三章 日军在湘发动六次大会战造成损失举要
一 第一次长沙会战中的损失
二 第二次长沙会战中的损失
三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的损失
四 常德会战中的损失
五 长衡会战中的损失
六 湘西会战中的损失

第四章 日军在湘制造的重大惨案述要
一 日军屠杀千人以上的特大惨案
二 日军屠杀千人以下百人以上的大惨案
三 日军屠杀百人以下十人以上的惨案
四日军在湖南制造惨案的特点

第五章 日军强奸妇女、发动细菌毒气战综述
一 日军对妇女实施性暴力概况与特点
二 日军在湘实施细菌毒气战举要
三 战时湖南防治疫病概况及防疫经费剧增

第六章 抗战时期湖南财产、人员损失总汇
一 全省财产总损失
二 省级各机关团体学校及事业单位损失
三 全省各专区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总况
四 各县人口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
五 全省各市县人民团体财产直接损失情况
六 全省各市县间接损失
七 战时人力损失举要
八 长沙大火损失估算

第七章 抗战后期湖南经济的破产
一 抗战后期湖南工矿业的衰退和破产
二 抗战后期湖南农业的衰退
三 抗战后期湖南财政的崩溃
四 沦陷区经济的衰退和殖民地化

第八章 结论
一 日军侵湘与反复破坏概况
二 战时湖南经济损失的考证与认定
三 战时湖南人口伤亡的考证与认定
四 日军侵湘对湖南现代化的重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