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全球性的经济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社会的发展都不会像以前那样仅仅依靠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而是同时需要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素质。
无论是美国的2061计划,还是欧盟2001年启动的科学与社会行动计划中的“欧洲科学商店”,以及日本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共识会议”,其实施都是基于一定目标的大规模超长期的有组织行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是保证公众参与度的关键,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要真正成为全社会参与的新的有效计划,这是确保科技政策的合理性,获得国民对政策支持的必要条件。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中国群众关心的是怎样广泛地传播普及一些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使人民尽快富裕起来。公民科学素质普遍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2.25%,而其他国家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分别为:美国12%(1995年),欧盟5%(1992年),加拿大4%(1989年),日本3%(1991年)。与科学素质不高相应的现象是,我国公民相信迷信的比例相当高,2003年调查显示,完全相信迷信的比例为13.3%,是基本具备科学素质比例(1.98%)的6倍以上。因此,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对于发展创新文化,提高国家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把科普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全面规划,2006年2月,在“十一五”开局之际,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由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我国科普工作的软环境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是,真正做好科普工作,发挥科普的功能,还需要硬环境的支撑。其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就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