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客家人生态性生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238597
  • 作      者:
    韦祖庆著
  • 出 版 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韦祖庆(1964-),贺州市“本地人”,文学教授,就职于贺州学院。主要从事文艺学、语义教育和族群文化研究,特别关注贺州区域文化研究。近年来发表论文,中国知网40余篇,非中国知网文章20多篇,出版著作多部。主要有独著《味象审美的现代转犁》,主编《贺州客家》,副主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和《广西客家人》,参编《短词读讲》、《短诗读讲》、《短文读讲》和《大学语文》。
展开
内容介绍
  客家人在不断地迁徙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民性,也寻找到了适于族群生存的生态性生存技巧。客家人不仅主动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主动适应居住地社会生态环境,而且还努力创造适于族群发展的生态环境,逐渐成为居住地主体族群。贺州客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们于明清时期主要从广东入迁贺州,主动适应贺州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环境特点,因此先其而居的土著本地人并没有采取驱逐政策,而是怀着极大的容忍度接纳新来的入迁者,大家就在这块土地上共同生活。在这种和谐的族群社会生态环境下,贺州客家人逐渐从弱势族群发展成为优势族群,虽然其人口数量不及本地人,但在社会生态环境中已经显现出某种优势,拥有相当大的社会话语权。贺州客家人的这种生态技能,不仅表现客家人的生存智慧,也值得各个族群借鉴。
展开
精彩书摘
  于是,从安居之所建造之初,我们就知道其中包含着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两个基本层面,既物化着生态关系,也对象化着人的本质力量,成为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物化标志和必然呈现。
  再次,在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由于人对自然的胜利就膨胀了人化自然的领地,因此也促进安居之所的建造。人作为自然之物处于自在阶段时期,只能完全依附于自然,听从自然的安排,顺应人自我生命的本真需要。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不会只停留在自在阶段,而是不断顺应自然与自我的发展路向,逐渐向着自为的方向发展,从而在某种意义上表现出对于自然的胜利。这种胜利起初当然是微不足道的,比如石块作为生产工具的利用与加工,火的自然利用和人工保存,等等,然而却是人走向自为的重要标志,它极大地激发人的自信心与创造力,从而向着自为的方向努力前进。正是有着这样一种发展潜质与路向,因此当人建造首批人造安居之所,并享受其中的安适之时,就必然导引人逐渐放弃天然之居,逐渐在居所层面扩大自己人化自然的领地,并且使之越来越宜于人居。宜于人居就不得不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孕生着居所的生态思想,也潜在地蕴含着堪舆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
  如果说起初的安居之所建造,还只是在一种不自觉的情态下无意识的基址选择,那么在进入文明时代就开始了有意识的基址选择了,此后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学问:堪舆学。春秋时,《尚书》中有:“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的记载。《礼记·表记》:“子日:大人之器威敬,天子无筮,诸侯有守筮,天子道以筮,诸侯非其国不以筮,卜宅寝室,天子不卜处大庙。”这说明卜宅之事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存在,虽然卜宅的核心是占卜凶吉,但也因此关乎宅所的生态关系。“到了商朝和周朝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创举,就是用占卜的手段选择住处,这种占卜正是我们现在的一些建筑习俗如风水术和信仰的前身。”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客家生存的地理生态
第一节 优越的地理座标
第二节 丰饶的物产资源
第三节 地广人稀的生态优势

第二章 族群共生的社会生态场
第一节 社会生态恶化生成人贺动因
第二节 族群间性的生态关系
第三节 族群共生的和谐社会生态场

第三章 客家依存的政治生态场
第一节 客家参与地方政坛状况
第二节 捐资办学培养政坛后续力量

第四章 生活方式的生态审美
第一节 饮食文化的生态性
第二节 居所建筑的生态美
第三节 衣着服饰透露的生态取向

第五章 精神家园的文艺生态审美
第一节 敬神娱人的庙会文艺
第二节 家常休闲的轻松文艺
第三节 释放情感的郊野山歌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