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时代陶器绘画作品的写实表现,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题材最易被选择的艺术途径。南方河姆渡文化遵循之,北方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彩陶亦遵循之。与河姆渡相比较,黄河流域陶器绘画的写实表现,是对远古的当地农业生产、生活、社会事件、自然环境等情况的直接反映,具有重要的纪实性意义。那也是7000年前先民以陶器绘画为媒介唱着的满怀希望的轻快的歌。
河姆渡陶器绘画中的稻穗纹、鸟纹、猪纹、鱼藻纹、人物纹等线刻的细秀柔润、富于韵律感。其表现特点是以硬质尖状物作为绘画工具的线刻。这种线刻是在陶坯尚有水分时,趁湿润刻划上去的。由于硬尖物易于在一定湿度的泥质上行进,故表现轻松自由,格外有一种轻快心情的韵律美流露于手底。
新石器时代陶器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乃至中国美术史的开端,因为那是先民第一次成熟运用形式美原理的绘画创作。形式美的原理,是先民在劳动中不断创造总结和领悟大自然美的结果。如果说旧石器时代的岩画在实用性、功能性中对于形式美原理尚在摸索之中的话,那么新石器时代陶器绘画则是摸索到了形式美原理的表现,尽管其实用目的没有改变。形式美原理的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错觉与统一、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平衡之体现,不单是给画,还与载体的陶器造型紧密结合,共同成为完整的艺术品。其完整性,往往凝聚在“节奏与韵律”这一点,所以无论是半坡直线感觉的画色,还是马家窑曲线感觉的画水,或者是河姆渡柔线感觉的画稻穗,都是深悟天地自然间的节奏美、韵律感而为。而且,写实与抽象从一开始就处于互补状态,抽象的形式美很早就摆脱写实性的模拟而使自己具有独立的意义,而写实的形、线、色要素却无不在美感中出入。新石器时代陶器绘画昭示了先民艺术的致思途径,因为其韵律感与大自然的韵律美协调一致,应与古老的“天人合一”思维模式相关,是物我相融,或者物中有我,或者我中有物,乃先民自然圆融的心致。这样的致思途径为历代优秀艺术家必备。又凡千年不朽作品者,都是此心态的典型体现。所以,先民虽随远古岁月回归自然,但留下作品内含的生命律动,却如天真烂漫之儿童充满了朝气活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