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茶经
0.00     定价 ¥ 4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7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1821667
  • 作      者:
    果麦文化 出品;张则桐
  • 出 版 社 :
    三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爱茶人的"圣经",易中天、戴建业、于赓哲联袂推荐!
  ◆中华传统文化必读书,茶文化经典之作,古典、纯正的茶学知识集锦,后世茶书的源头,"茶叶百科全书",爱茶人的必读书。
  ◆以现存最早的刊本《百川学海》本《茶经》为底本,同时参阅多种注本,全新精校。
  ◆青年茶文化学者张则桐教授全文注释、翻译、解读,疑难字注音,无古文基础、茶学知识,也能轻松读懂。
  ◆知名插画师厚闲为本书量身定制30余幅手绘插图,古代茶具、茶器,制茶、品茶场景一目了然。
  ◆装帧考究,古朴雅致,处处不见茶,而处处有茶。


展开
作者简介

  
  陆羽
  字鸿渐,唐代著名茶学家。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闻名于世,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张则桐
  茶文化学者,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博士,闽南师范大学教授。研究古代茶文化与文学多年,在《文史知识》等刊物发表茶文化论文多篇。

  厚闲
  知名国画博主,最爱丰子恺市井小画,自习水墨,一直认为,能忙世人之所闲者,方能闲世人之所忙。插画代表作汪曾祺《活着多好呀》、朱光潜《美在从容生活间》、迟子建《没有夏天了》等书封面及内文插画。

展开
内容介绍

  
  《茶经》是茶文化经典之作,古典、纯正的茶学知识集锦,后世茶书的源头。
  内容包括茶的起源,好茶坏茶的鉴别,制茶的器具,煎茶、饮茶的工具和方法,茶史资料,唐代茶叶产地等等。被称为"茶叶百科全书",爱茶人的必读书。
  同时也是"慢生活""雅文化"的代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大学生、中学生的古典文学案头书。



展开
精彩书摘

  
  前言
  陆羽的《茶经》是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书,几乎涵盖了茶学的所有类目,称得上是茶的百科全书。在7000多字的篇幅里,陆羽构建了中国茶学和茶文化的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
  《茶经》的作者陆羽(733-约804),字鸿渐,又名疾,字季疵。陆羽是个弃婴,被竟陵(今属湖北天门)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收养。这样的身世好像与玄奘法师颇有几分相似--从小在寺庙里长大,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虔心修习佛法,最后成为一代佛学大师--智积禅师也是按这个思路对陆羽展开培养的。不过陆羽对佛典提不起兴趣,他一心想读儒家经典,师徒双方矛盾不可调和。陆羽还需要干寺庙里最脏最重的活,"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
  不堪困顿的陆羽只得选择离开寺庙,加入了一个戏班子。在那里,陆羽"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很快就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而陆羽人生轨迹的真正转折发生在天宝五年(746),这一年,在竟陵的一次民间聚会上,身为杂技指导的陆羽受到时任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李齐物"捉手拊背,亲授诗集"。此后,陆羽又到火门山邹夫子门下接受教育,并与礼部郎中崔国辅交游。这些经历,使陆羽开始得以在唐代的士林文坛崭露头角。
  安史之乱爆发后,陆羽避难来到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与诗僧皎然成为忘年交,又与颜真卿、张志和等人往来,陆羽的文学才华也逐渐引起了官方的关注。隐居苕溪后,朝廷曾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陆羽虽未就职,但内心还是接受了这样一份荣誉,他给自己写的自传即名为《陆文学自传》。
  陆羽成长的时代,是唐代由盛转衰时期。唐玄宗天宝年间,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为宰相,政治日趋腐败,有理想、有才华的人很难步入仕途。陆羽潜心研究儒家经典,文学才华出众,他应该也有过进入仕途从而建功立业的想法。他对现实相当关注,安禄山叛乱之后,他写了《四悲诗》;原扬州刺史刘展起兵反唐,企图占据江淮,陆羽又写了《天之未明赋》,两篇作品都强烈地抒发了他的忠义之气。但那是一个重视门第,同时也注重外貌的时代,社会没有给像陆羽这样身世孤零又容貌丑陋的才士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陆羽终未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隐居苕溪之后,他在《陆文学自传》中这样记述自己的行迹:
  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
  接舆是《论语》里出现的楚地隐士,曾作《凤歌》嘲笑孔子不能认清形势而一心求仕。晋皇甫谧《高士传》始称其姓陆名通,字接舆。楚人因其与陆羽同姓,故以之比拟。这个比拟似乎不太确切,从上面所引的一段文字来看,陆羽的身上既有行吟泽畔的屈原的孤独寥落,也有驾车途穷恸哭而返的阮籍的深悲剧痛。
  陆羽隐居湖州后,往来扬州、常州、信州、洪州等地,还曾游幕于湖南、岭南,贞元中返湖州,贞元末卒。陆羽的号也随着他的居所而变化,在湖州时号竟陵子,在上饶时号东岗子,到了岭南又号桑苎翁。他著述颇丰,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四部,可惜大多已散佚,仅有少量诗文存世。
  盛唐时代精神和楚地文化传统培育了陆羽自由的人格和浪漫的气质,然而他的一身才学又无法将他引向政坛,于是正值青壮年的陆羽选择了另一条路--专注茶事,穿山过河,去探究这"南方之嘉木"的奥秘。山过河,去探究这"南方之嘉木"的奥秘。

  二
  陆羽在寺庙长大,对于煮茶、饮茶之事非常熟悉。据传,由于陆羽煮茶煮得太好了,以至于他离开寺庙后,智积禅师都不再喝其他人煮的茶了。这或许也能为陆羽最终走上茶事研究道路做一注脚。
  在陆羽之前,中国没有关于茶的专书。为了写作《茶经》,一方面,陆羽实地考察了相当数量的唐代产茶区域,并到各处品辨泉水水质,参与采茶、制茶、煮茶的每一个环节,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田野调查成果;另一方面,参与编撰《韵海镜源》,又为他提供了接触大量文献的机会,使得《茶经》中的史料非常充实。

  三

  《茶经》全书分为三卷十篇,卷上共三章:即一之源,介绍茶树的形状、名称、生长环境、品质和功效;二之具,介绍采茶、制茶的工具;三之造,介绍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四之器,介绍煮茶、饮茶器具,陆羽将其单独列为卷中。卷下含六章:五之煮,介绍煮茶的方法和水的品质;六之饮,介绍饮茶风俗和饮茶的方法;七之事,汇录古代有关饮茶的文献和轶事;八之出,介绍全国茶叶出产分布情况;九之略,说明在哪些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工具和煮茶、饮茶器具及相关的步骤;十之图,提倡把《茶经》内容抄写于素绢并悬挂于四壁。
  《茶经》正文多处夹杂着注释,这种体例应该是受到了唐代流行的"合本子注"的著述形式的影响。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茶经》的子注,情况比较复杂,其中既有陆羽原文,又有后人增加的内容,如关于单字的注音等。后代还有把抄写时的注记和校刊时的校语混入子注的情况,不过这些都不会影响我们对《茶经》整体的理解。
  除了严谨的体例、科学的内容,《茶经》所为人称道之处,还在于它张弛有度的文字描写。如关于制茶工具及煮茶、饮茶器具的说明铺排有序,文段描写有的简洁,有的详尽;对茶饼形状、煮茶时茶汤表面汤花的描写等,又充满了想象力。《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茶经》:"言茶者莫精于羽,其文亦朴雅有古意。"因此,品读《茶经》,从文学角度来说,亦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享受。
  《茶经》初稿写成于唐代上元元年(760),永泰元年(765)完成定稿,大历十年(775)以后再度修改,建中元年(780),《茶经》正式刊印出版,这最早的刊本现已失传。由于《茶经》的重要价值和影响,它成书之后不断被翻刻,流传到今天的版本已达六十多种。现存最早刻本为宋代咸淳年间刊《百川学海》本,比较常见的有明陶宗仪《说郛》本、清《古今图书集成》本、清《四库全书》本等。当代茶史学者也有不少对《茶经》进行了点校、注释,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有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傅树勤、欧阳勋的《陆羽茶经译注》,沈冬梅的《茶经校注》等。


  内文样张: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1始抽,
  凌露采焉。茶之牙者,发于丛薄2之上,有三枝、四枝、
  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
  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
  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1薇蕨(jué):薇,薇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尖端卷曲如旋涡;
  蕨,蕨科,地下茎很长,春时出嫩叶,其端卷曲如拳。
  2丛薄:丛生的草木。

  采茶一般在农历二月、三月、四月间。
  肥壮如笋的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石碎块的肥沃的土壤
  里,长四五寸,好像刚刚抽芽的薇、蕨嫩叶,清晨带着露水
  采摘它。次一等的细弱芽叶,生长在草木丛中的茶树上,从
  一老枝上生发三枝、四枝、五枝新梢的,选择其中长得较挺
  拔的采摘。
  当天有雨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天气晴朗时才采摘,
  采摘的芽叶,放入甑中蒸熟,再用杵臼捣烂,然后放到模子
  中压成饼,再焙干,穿成串,封藏好,茶饼就制成了。

展开
目录

  
  前言
  一之源
  二之具
  三之造
  四之器
  五之煮
  六之饮
  七之事
  八之出
  九之略
  十之图
  附录:
  陆文学自传
  新唐书·陆羽传
  四库全书·茶经提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