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剧与汉派文化
0.00     定价 ¥ 7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14242228
  • 作      者:
    陈志勇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不同于一般的戏剧本位研究,本丛书把戏曲与地方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把研究重点聚焦在“历史”与“文化”上,通过对各剧种所处地域的历史分析,突出阐述了各剧种鲜明的地域特色,特别是其反映出的风土人情、审美意趣,并进一步揭示了这些剧种独具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及它们在所流传地区业已成为地方名片的积极作用。同时还兼顾学术与通俗、研究与普及、历史与现状,形式上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对保护和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
作者简介

陈志勇,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课题七项,在《文艺研究》《中山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学术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出版有《民间演剧与戏神信仰研究》《广东汉剧研究》《汉剧史论稿》(合撰)等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国内首部专门研究汉剧与汉派文化的著作。在充分掌握文献史料的基础上,作者系统考述了汉剧在武汉及其周边孕育与形成的历史,还原了清末民国年间汉剧“四派归一”的繁荣景象,揭示了武汉近代都市化进程中汉剧在演出场所、舞台表演和伶人组织管理方面的变革。

本书还从“人”的视角观察艺人、观众在汉剧与汉派文化互动关系中的独特意义,重点考察了清末民初大批进城汉剧艺人的本地化,以及汉剧科班对汉剧艺人的培养情况。汉剧票友、票社与汉剧名角的双向交流,汉剧艺人在武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为和表现,都诠释了汉剧与武汉及汉派文化之间的不解之缘。


展开
精彩书评

纵观这套丛书的策划立意和编撰体例,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套创意新颖、视角独特的丛书,其研究重点在于戏曲艺术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上,而非对于剧种本身的本位研究。这将有利于挖掘戏曲艺术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基础和缘由,对深化戏曲艺术改革和推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主编在选取剧种的时候也颇费心思,采取大剧种和小剧种、濒危剧种与大众剧种相结合的方式,这对保护和开发戏曲文化艺术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也使整个书系显得更加合理。我们期待江苏人民出版社以此为开始,一辑一辑地出版下去,形成一个涵盖我国所有剧种的书系。


展开
目录

绪论第一章汉剧的孕育、形成及近代的繁荣

第一节明末清初“楚调”的兴起与衍化

第二节清中叶皮黄腔兴盛与汉剧的形成

第三节汉剧“四大河派”的形成与传演

第四节“四派归一”与汉剧的近代繁荣第二章近代武汉都市化进程与汉剧变革

第一节近代武汉都市化进程与戏曲文化消费

第二节戏院的出现与汉剧演出模式的变革

第三节汉剧公会与行会管理方式的变革第三章汉剧艺术中的汉派文化因素

第一节武汉方言与汉剧的特殊行腔方式

第二节汉剧十大行脚色体制与汉派文化

第三节汉剧戏目与汉派文化的历史沉淀第四章汉剧演出与武汉码头文化

第一节武汉港口贸易的历史概貌

第二节商帮、行会与近代汉口的会馆演剧

第三节武汉码头人群的戏曲消费第五章汉剧演出与武汉民俗文化

第一节观众捧角与都市文化生活

第二节汉剧演出与民俗文化生态

第三节汉剧戏神崇拜与演出习俗第六章汉剧艺人、票友在武汉的时空分布

第一节周边进城汉剧艺人的本地化

第二节汉剧科班、学校对汉镇艺人的培训

第三节汉剧票社、票友与名角的互动

第四节汉剧人与武汉历史“大事件”结语重要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