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学·记忆·思想:东西比较随笔集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342452
  • 作      者:
    张隆溪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张隆溪:美国哈佛大学文学博士,靠前有名比较文化学者,原美国加州大学河滨校区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讲座教授,瑞典皇家人文科学院外籍院士,靠前东西方研究学会荣誉会长,《东西方思想杂志》顾问,《东西方研究学刊》顾问。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学·记忆·思想:东西比较随笔集》所收录的文章虽然内容各异,但总体来说,都涉及文学、文化及中西比较研究。书中文字或缅怀学界前辈,追思其学问人品,或评述学术著作,探索其人文意蕴,或回顾往昔,由亲身经历而思考人生与时代之巨变,或记叙见闻,因游览各地而深感世界之大、文化之丰富,以及跨文化理解之重要。这些平实的文字抒发作者所思所见,不求深刻,但求真切,可以由一个小小的侧面,展现出一代人所经历的并不寻常的时代。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学·记忆·思想:东西比较随笔集》:
  我们明白了钱钟书先生关于系统和片断思想这一观念,就可以看出《管锥编》分条目评点,其实就是这一观念在写作形式上的体现。钱钟书的评点并不系统论述古代典籍的哲理或文意,却挑选一些具体字句来阐精发微,并广泛征引大量中外文著作,用丰富的材料来启发读者,同时也提出一些极富创意的见解。这些评点条目短者数行,长者数页,议论所及凡哲学、历史、文学、心理学、语言学等,无所不包,而且皆提要钩玄,道前人所未道。钱钟书先生的评论打破学科藩篱,绝不墨守成规,又跨越中西语言文化的界限,取证多种西文著述,自由驰骋,使书中极为丰富的中西典籍互相参照,彼此发明。这样的写法使《管锥编》这部书很难分类,而习惯于按照“学科”或某种研究“领域”来思考和阅读的人,很可能会感到困惑,被书中各门类知识的探讨和各种语言的引文弄得眼花缭乱,甚至反过来责怪此书散漫零碎,不成系统,落入钱先生批评那种“浅薄庸俗的看法”,甚至为其“懒惰粗浮的借口”。但是,我们只要放弃那种按部就班、直线推论的阅读习惯,怀着入山探宝的心情,沿着书中思想文字的路径前行,随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我们就不能不惊叹钱钟书的渊博学识和深刻见解,佩服其引文之丰富而贴切,能揭示不同文本暗含的联系,指出中西思想不期而遇的契合。我们这样阅读就会发现,他的评论把古代经典中的智慧从艰涩的文字中释放出来,使古代文化和古人的思想不再只属于遥远的过去,而通过理性的评析和东西方文本的相互参照,变得十分贴近而亲切,可以让我们充分理解。所以,我们学会读《管锥编》,就会感到深受启发的兴奋,得到心智上极大的满足。
  尽管《管锥编》的体例不循学科系统论述的常规,但各个条目之间并非没有内在的联系。书中常有“参观”某处之语,就说明在作者心目中,学术和思想其实是统一联贯的整体,只为评说的方便,随不同境况而立言论述。会心的读者也应该一方面打破学科系统的偏见,另一方面开张心目,注意条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即以《管锥编》第二册《老子》的评论为例,说明钱钟书评语所包含的几个主题以及这部重要著作的独特性。另外,《管锥编》引用西方著述极多,对阐发中国典籍很有帮助,我在文中也尽可能点明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钱钟书评《老子》内容丰富,本文只选取一些条目,突出几个重点,清理出一点线索来,希望对读钱著者有所裨益,也希望得到海内外学者专家的指正。
  钱钟书论《老子》,在各版本中独取王弼注本,而批评清代钱大昕、严可均所推崇的唐刻易州龙兴观碑本。钱大昕称赞龙兴观碑本“从古字”,所以是真古本,但钱钟书却针锋相对地说,“其字太古适征其本之非真古耳”。碑本用古字,是刻意使碑文看起来很古。道士们以为去掉他们觉得可有可无的虚字,读起来简古,以晦涩冒充深刻,就可以使人相信其为真古。可是钱钟书却引清人冯景的一段话,对此大加嘲讽。冯景《解春集文钞·补遗》卷二《与高云客论魏序书》云:“《论语》首章凡三十字。曩估客言,曾见海外盲儒发狂疾,删去虚字十六,训其徒曰:‘学时习,说。朋远来,乐。不知,不愠,君子。’简则简矣,是尚为通文义者乎?”钱钟书把龙兴观道士和冯景书中提到的那位发了疯的“海外盲儒”相比照,就讽刺了那种乱改经典、以虚字为多余的荒唐。简古固然可能是时代久远的一个标志,但窜改经典之后文义不通的晦涩,却并非古朴的标志。钱钟书诙谐地说:“余读易州碑本《道德经》,时有海外盲儒为《论语》削繁或吝惜小费人拍发电报之感”(第402-403页)。《老子》一书年代久远,我们也许永远不可能确切知道其最初原本的模样,但重要者不在其字之写法是否简古,而在其文义是否通畅。钱钟书自谓在众本中独取王弼注本,乃“从吾所好”(第403页),然而王弼本在历代各家注本中,“词气鬯舒,文理最胜”(第401页),往往言简意赅,道出老子哲学胜义,也是他选取此本的原因。
  ……
展开
目录
自序
东西方研究:历史、方法及未来(代引言)
上编 人物思想论
中西交汇与钱钟书的治学方法――纪念钱钟书先生百年诞辰
怀念钱钟书先生
初次见面
淡泊名利,卓尔不群
永远的怀念
钱钟书谈文学的比较研究
中西文学的关系
中西比较诗学
文学翻译研究
比较绝不可牵强比附
钱钟书的语言艺术
佛经与文章繁简
文字机趣
骈体文,骈偶语和外来语的化用
比喻的妙用
以贝壳见大海
钱钟书谈思想的片段性和系统性
具体入微,反对空疏
阐释学与系统方法
钱钟书著作的一个特点
钱钟书论《老子》
论钱钟书的英文著作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有感
学者家庭的聚散
古驿道上的离别之梦
不求名声与声名不朽
美的追求――怀念朱光潜先生
虚怀若谷的美学大师
美学论争与马克思的权威
80年代的反思和解放
译介工作:从马克思到维柯
探求美的精神
《朱光潜美学文集》读后杂感
小引
美学批判与政治斗争
马克思《手稿》的激进意义
维柯《新科学》的意义
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王元化先生著作读后随笔
“走出中世纪”的启示――怀念朱维铮教授
掷地有声――评葛兆光新著《宅兹中国》
锦城访马识途先生
记与德国阐释学大师伽达默的交谈
对文学价值的信念――悼念弗兰克?凯慕德
美国研究的开拓者――记丹尼尔?艾伦教授
下编 回忆与随想
忆昔少壮时
生命的转折点――回忆“”后的高考
独特的一代
重访锦城
锦里读书记
北欧记行
来自瑞典的佳音
初访丹麦
赫尔辛基印象
斯德哥尔摩的汉学传统
斯德哥尔摩老城、博物馆及其他
在斯德哥尔摩演讲
访问奥斯陆
北海之滨的山城卑尔根
附言:关于孔子学院的一点感想
哈佛杂忆
牛津基督圣殿学院印象
多伦多通讯
纽伦堡随想
读《法西斯时代的日本》
附录
巴山蜀水润隆溪――瑞典皇家人文科学院外籍院士张隆溪教授印象 桑宜川
隆溪读书,从混沌走向智识
状元进京,众大师授真经
隆溪观点:不薄今人爱古人
隆溪评书:夏志清与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隆溪治学:从修身走向立言
隆溪的跨越:走向中西文化的融合
隆溪坦言:我爱香港
实至名归: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隆溪治学:从立言走向大家
张隆溪:中西文化的摆渡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