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归来:父亲、儿子和他们的土地
0.00     定价 ¥ 4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4931858
  • 作      者:
    希沙姆·马塔尔
  • 出 版 社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希沙姆·马塔尔出生于纽约,父母是利比亚人,在的黎波里和开罗度过了童年,成年后主要生活于伦敦。他的首部小说《在人的国度》曾入围布克文学奖短名单和卫报首作奖,获得过无数国际奖项,包括英国皇家学会翁达杰奖、联邦首作奖、费拉亚诺奖和雷佐利奖。第二部小说《一次失踪的解剖》出版于2011 年,广获好评。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29 种语言。作者现居伦敦和纽约。


展开
内容介绍

该作品获得2017年普利策*佳传记奖,展现了作者回到利比亚之后发生的故事。这是一次对历史,政治和艺术的深刻反思,一幅国家和人民在面对改变时的生动画像。 *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关于爱与一个家庭的生活故事。作者试图解答一个普遍却费解的问题:一个人在面对亲人失踪时,该如何生活。


展开
精彩书摘
  《归来:父亲、儿子和他们的土地》:
  1.暗门
  2012年3月,清晨。开罗国际机场。我母亲、我妻子戴安娜,还有我并排坐在候机厅里固定在瓷砖地面上的椅子上。飞往班加西的835次航班将正点起飞,广播里是这样说的。我母亲时不时焦虑地看看我。戴安娜看起来也忧心忡忡。她把一只手放在我的胳膊上,笑了笑。我应该起来走走,我对自己说,但我的身体却一直僵硬地钉在那里。我从未有过如此强的定力。
  航站楼里几乎没什么人。只有一个男人坐在我们对面。他有些胖,样子很疲倦,大约五十几岁。他的坐姿里有种耐人寻味的东西——放在大腿上紧扣的双手,微微向左倾斜的躯干——透出一种听天由命的味道。他是埃及人还是利比亚人?他是要去邻国游览还是在革命结束之后返乡?他对卡扎菲是支持还是反对?或许他属于那种无法确定自己立场的人,愿意把一切都埋在心底?
  广播通知再次响起,登机时间到了。我发现自己排在最前面,戴安娜在我身边。她不止一次带我回她出生的北加州。我了解她成长的地方,那里的植物,那里的阳光,还有那里广袤的土地。现在,我终于可以带她回自己的故乡了。她的随身物中有两台最爱的相机,一台哈苏和一台徕卡,还有上百个胶卷。戴安娜非常敬业,只要抓住一点线索,就一定要追根溯源。她的这一点让我既高兴又担心。我不愿再给利比亚什么,它已经从我身上拿走了太多。
  母亲沿着窗户边走边打电话,从那里可以看到外面的跑道。航站楼里渐渐挤满了人——大多数是男人。我和戴安娜站在长队的最前面,身后像一条蜿蜒的大河。我假装有东西忘了拿,把她拉到了一边。突然之间,我感到,多年之后回乡并不是个好主意。1979年我们举家迁离故土,已经整整三十三年了。现在的我和八岁的我之间,横亘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希冀搭乘飞机来完成这次跨越,无疑是个鲁莽的决定,它将夺去我多年来努力培养的能力:如何远离我所爱的人和土地生活下去。约瑟夫·布罗茨基是对的,纳博科夫和康拉德也是对的,他们都是从未回乡的艺术家。他们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方法抵御乡愁。被抛在身后的一切都已经销蚀在时光里。回归,你将会面对那种缺席感,或者直面你视若珍宝的东西已然消失殆尽的境况。当然,迪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和纳吉布·马哈富兹也是对的:他们从未离开过家乡。离开,就意味着你的根被拦腰切断,变成一段枯死的树干,坚硬而空洞。
  但当你无法离去也无法回归时,你该怎么办?
  2011年10月的时候,我曾想过永远不再回利比亚。当时我走在纽约百老汇大道上,迎着凛冽的急风,这个想法突然就冒了出来。它看似无懈可击,仿佛是我的大脑独立制造出来的。就好像少时酒醉后感觉自己英勇无敌一样。
  一个月前,我受巴纳德学院之邀去纽约做关于离散小说的演讲。其实,我和这个城市颇有渊源。我父母在1970年春天搬到了曼哈顿,当时我父亲被任命为利比亚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首席秘书。那年秋天,我出生了。三年后,也就是1973年,我们回到的黎波里。那以后,我去过四五次纽约,但每次时间都很短暂。所以,虽然是回我出生的城市,可对我来说它依然是个陌生的地方。
  在我们离开利比亚的三十六年间,我的家庭和我曾与不同的城市结缘:内罗毕,我们1979年逃离利比亚时落脚的城市,从那以后我们只要有机会就会回去;开罗是第三年我们开始那无限期的流亡生涯后所居住的城市;罗马,我们的度假城市;伦敦,我十五岁开始在那里求学,也是我为生计打拼了二十九年的地方;巴黎,三十出头时我厌倦了伦敦之后移居的城市,当时我曾发誓永远不再回英国,但仅过了两年又回去了。在这些城市生活期间,我在脑海里勾勒过一幅画面:有一天我在那个遥远的岛屿曼哈顿,那个我出生的地方,静静地生活。我想象着,也许在晚宴上,或咖啡馆里,抑或是游泳馆更衣室里,有一个新朋友问我那个老掉牙的问题:“你是哪里人?”而我不经意地回一句:“纽约人。”在这些幻想里,我看到自己很享受这种魔术把戏般亦真亦假的表述。
  我应该在四十岁那年搬到曼哈顿,那时利比亚开始四分五裂,而且我也应该在9月1日那天搬到曼哈顿,因为在1969年的那一天,一个名叫穆阿迈尔·卡扎菲的年轻上校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而我生命中很多重要的东西——我居住的地方、我书写的语言,还有我写这本书所用的语言——也都随之发生了改变:这些都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有某种神圣的意志在起作用。
  ……
展开
目录

1.暗门 1

2.黑色西装 16

3.大海 29

4.土地 36

5.布洛萨 41

6.诗篇 53

7.身体好吗?家人好吗? 65

8.休战和克莱门氏小柑橘 70

9.老人与他的儿子 80

10.旗帜 90

11.最后的光 98

12.班加西 110

13.恍如隔世 121

14.子弹 130

15.马西米连诺 153

16.运动 169

17.独裁者之子 182

18.秃鹰的礼节 205

19.演讲 212

20.那些年 224

21.尸骨 239

22.露台 25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