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昇的文学成就在传奇戏剧《长生殿》。诚如本传记作者所云:洪昇以其诗之余波作曲,是无心插柳。此语道出《长生殿》成功之源头有自,也道出其文学内涵与艺术价值。传记作者对洪昇创作前的生活场景,特别是仕途蹭蹬的人生苦况,有着精彩的描述,自有眼光;又能从《长恨歌》—《长恨歌传》—《梧桐雨》—《长生殿》之间的承转关系上进行认真的研究,更就李杨爱情的几个节点作出深入的分析,如密誓、惊变、埋玉、雨梦等的刻画描绘,均见功力。这是一部具有可读性和鉴赏性的传记作品。
文史专家 郭启宏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伟大历史戏剧《长生殿》作者洪昇的人生亦如此。
他生逢朝代更替交错之期,又逢“三藩之乱”、“天伦之变”之灾,虽为“三学士世胄”,可竟无业可依,奈何以卖文为生,曲折际遇,几近戏剧人生。本传在洪昇人生经历、交友、游历情形的交叉纠缠推进架构下,潜近体察其无奈忧伤与艰辛谋生谋事的精神情感内容,终成《长生殿》的因由。辨识感受深入,形象生动,不失为一部真实如戏般的人物传记。
文学专家 李炳银
洪昇是清朝著名的剧作家、诗人。洪昇的《长生殿》是清初时期伟大的戏剧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书在洪昇人生资料缺乏和稀少的情况下,尽力搜索,然后沿其人生轨迹及交友游历和诗文著述线索,进行参照梳理考证,清晰简约而流畅深入地叙述了洪昇曲折的人生经历。
一
他孕育于一个王朝的末世,诞生于一个王朝的开端,历史的后一页已经掀开,而前一页还没有合上,一切仿佛已宿命般注定,当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关口,这个人命定就是一个活在历史夹缝中的人物。
洪昇,字昉思。如今“昇”字已被简化,一个古人的名字已被今人篡改。昔人名字相辅,名与字是相互诠释的,字与名又互为表里,因而称作“表字”。洪昇之名,如《诗经·小雅》所云“如日之升”,洪昇之字昉思,昉,“日初明”,又可引申为起始、起源。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名字绝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符号,而是命运与命理的象征,甚至是一个生命的全部寄寓。洪昇生于太阳初升、一日复始的辰时,正所谓“朝食”之时,一生下来就有饭吃。按说他还真是生逢其时,然而伴随他的却是改朝换代的腥风血雨,如《明史·刘宗周传》:“凶问已确,诸臣奋戈而起,决一战以赎前愆,自当不俟朝食。”当国难当头、危机四伏,对于那些奋戈而起的抗清志士,连等一餐“朝食”都来不及了。
洪昇的出生年月,在后世的考证中也存在时间错位问题,如郑振铎的《中国文学年表》中将洪昇出生的时间定为顺治十六年(1659),刘辉的《洪昇集》校笺中则定为顺治十四年(1657),因而造成他《洪昇集》校笺的编年整体失误。如今学术界已找到确证,洪昇生于清顺治二年(1645)七月初一,此说已为学术界公认,再无争议,也可谓注定。而接下来的历史虽说已经注定,但在当时尚未尘埃落定。就说那一年该以哪个王朝的年号为正朔,还真是很难说。此前一年为明崇祯十七年(1644),农历甲申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天崩地裂”的一年,史称“甲申之难”或“甲申国难”。是年正月,闯王李自成称帝于西安,国号大顺,年号永昌,随后率大顺军攻陷京师,开进宣府,大明天子崇祯皇帝自经于煤山。天子崩殂,是为“天崩”。若李自成这位大顺开国皇帝能在紫禁城的那把龙椅上坐稳江山,一六四五年当为大顺永昌二年。然而,中国历史的周期律在《春秋左氏传》就已注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随着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天崩”之后又是“地裂”,李自成这个大顺开国皇帝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就像开了个历史玩笑,一把龙椅又落在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的龙臀之下,大顺永昌二年一变而为大清顺治二年。但那个时年六七岁的小皇帝福临又能否在这把龙椅上坐稳,无论对于清朝还是朱明,此时还是一个悬念。
那一年为农历乙酉年,生肖属鸡,属鸡之人在民间也被喻为小凤凰。看看诗鬼李贺那千古绝唱,“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这又与洪昇的名字不谋而合。屈原曾作楚辞《招魂》,在盛行巫鬼之风的楚地,相传客死他乡者的魂魄在迷茫中找不到归途,其灵魂便成了漂泊在异乡的迷魂,必须为其招魂:“朱明承夜兮时不可以淹。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这《招魂》到底是谁所作,又是为谁招魂,众说纷纭,一说是屈子怀沙之意已决,在客死他乡之前乃自招其魂,一说为其门生宋玉所作,以招屈原之魂,抑或是为在秦国囚禁而死的楚怀王招魂。一句“朱明承夜兮”,仿佛千古谶言,预见了朱明王朝的覆没,诚然,此朱明非彼朱明,乃是黑夜之后的红日重放光明。这与当时的形势却也高度契合,当朱明社稷倾覆,清朝定鼎燕京,而江南犹存半壁江山,对于当时的江南士子,一如当年秦军入侵的楚国,确实又到了救亡图存的招魂时刻,而反清复明几乎贯穿了一部两百七十余年的清史。
尽管明崇祯帝已在国破家亡中自经于煤山,但国破山河在,一个王朝尚未在那棵歪脖子树上吊死,一条龙脉还在江南延伸。这又得益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所设置的二京制,北京为顺天府,南京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南京又称留都,并与北京的明朝廷一样设有六部等中央机构。当然,从职权而言,二京不可同日而语,北京那才是天子总揽朝纲的帝国中枢,而南京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个皇帝。当北京的明朝廷覆没,崇祯皇帝殉国的噩耗传到江南,留都南京的作用一下凸显出来了,这边既然拥有一套现成的中央机构,又有辗转南下的明宗室及文武大臣,一个留都随之就能像备胎一样开始运转了。他们拥立明神宗朱翊钧之孙、福王朱由崧(又作朱由嵩)继承朱明大统,先为监国,旋后登基,而新主登基,必改正朔,一六四四年还是崇祯的年号,一六四五年则改元弘光(弘光元年),史称南明弘光政权。对于这个沿用大明国号、延续了朱明血统的南明王朝,正史一般不视为正统的王朝,而视之为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权,但在当时,对这个政权还真是不可低估,至少清王朝就绝对没有低估,并视之为心腹之患。在南明建政之初,还拥有不亚于当年南宋的大半壁江山,而且打出继承朱明大统、抵御异族入侵的旗号,一时间可谓人心所向,应者云集,何况在南明的旗下还有史可法、郑成功等一干骁勇善战的抗清名将,倘若弘光政权能按照史可法等人的意见,尽量让“正人”占据要津,这个政权即便不能恢复中原,至少有可能再造一个类似于南宋的王朝,而这也正是清廷最担心的。
001 引子/在历史的夹缝中
015 第一章/西溪的童话
042 第二章/何去何从
081 第三章/看花赴上林
105 第四章/天伦之变
132 第五章/诗鸣长安
166 第六章/国殇与家难
212 第七章/多少尘劳事
240 第八章/《长生殿》
284 第九章/国恤张乐
303 第十章/最后的演出
335 附录一/洪昇年表
349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
353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