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录像艺术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615906
  • 作      者:
    (英)克里斯·米-安德鲁斯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胡正荣(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传媒大学校长)推荐序;

☆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批评家、策展人,现任中央美院美术馆副馆长)推荐序;

☆欧美多媒体艺术学术圈联合推荐;

☆国内系统梳理录像艺术史的专业书籍,艺术专业必读书目。

 

☆《录像艺术史》的第一版出版于2006年。本书作为第二版扩大了第一版的研究范围,加入了更多艺术家及其作品,从而展现了一幅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录像艺术家生态图。此外,第二版还增加对影像艺术的理论概念的探讨,并从现代艺术的角度去分析艺术家的作品。


展开
作者简介
  克里斯·米-安德鲁斯(Chris Meigh-Andrews)是一位录像艺术家、学者、作家及策展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录像艺术方面的实践。他毕业于伦敦印刷学院,随后在伦敦大学金匠学院获得艺术专业硕士学位,并在皇家艺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其诸多策展项目包括:是的,雪展(Yes, Snow Show,英国电影学院,2009),1968—1988英国、加拿大、芬兰录像艺术家对比展(Analogue: Artists’ Video from the UK, Canada and Poland: 1968-88,英国泰特现代艺术馆,世界巡展,2006—2009),数字美学(The Digital Aesthetic,哈里斯博物馆,2001,2007,2012)等。
  克里斯曾在多所学校任教,包括伦敦印刷学院(The London College of Printing)、伦敦国际电影学院(The London International Film School)、梅德斯通艺术学院(Maidstone School of Art)、莱斯特理工学院(Leicester Polytechnic)和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在中央兰开夏大学,他创建了现代媒体学(Time-Based Media),并担任学科带头人。同时,他还参与创建了该校的纯艺术硕士学位点,并建立了数字信息艺术中心(Electronic & Digital Art Unit)。他先后成为该学校的副教授、教授,并在退休后成为名誉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作者以过去50余年间数字科技的进步为线索,整理了录像艺术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录像艺术史》还从更高远的角度审视这一艺术形式,探讨历史文化及社会变迁对录像艺术发展带来的影响。从20世纪60、70年代的结构主义到80、9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甚至到2000年以来,新一代影像艺术家对后殖民主义、后媒体时代的思考,以及互联网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本书将为你开启详尽的录像艺术史导览。

《录像艺术史》的第一版出版于2006年。本书作为第二版扩大了第一版的研究范围,加入了更多艺术家及其作品,从而展现了一幅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录像艺术家生态图。此外,第二版还增加对影像艺术的理论概念的探讨,并从现代艺术的角度去分析艺术家的作品。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本书梳理了20世纪后半叶的录像艺术和其他相关媒体技术的艺术形态。我向所有对媒体艺术发展的历史、美学及社会背景感兴趣的读者推荐这本内容精彩、视角独特的参考书。
  ——莱夫·马诺维奇(Lev Manovich)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教授、电子计算机软件实验室主任

  克里斯·米-安德鲁斯在沿着技术发展史的脉络研究录像艺术的同时,还通过案例分析整理了大量艺术家的作品及其创作理念,收录了丰富的作品图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不仅回溯了录像艺术发展的历史,也为今天的读者带来了新的发现与灵感。我推荐所有录像艺术领域的学生、学者、艺术家及策展人将这本书作为重点阅读书目。
  ——史蒂芬·帕特里奇(Stephen Partridge)
  录像艺术家、
  英国邓迪大学乔丹斯通(Jordanstone)艺术设计学院多媒体艺术教授、学科带头人

  克里斯·米-安德鲁斯对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各类多媒体艺术有着深切的洞见,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录像艺术家的理念、情感与表达方式。本书中,科技的更新换代及其在全球范围的不断传播是研究录像艺术历史的基本框架。《录像艺术史》是对近半个世纪以来录像艺术发展的重要指南。
  ——肖恩·丘比特(Sean Cubitt)
  英国伦敦大学金匠学院电影与电视艺术教授

  《录像艺术史》第二版出版于2014年。在短短几年内,人类观看世界的方式再次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未来,视频将成为主导的传播形式。特别是数字技术席卷全球的今天,深入研究与探讨录像艺术的过去、当下与未来都非常具有意义。而“读屏”时代又将如何影响艺术的发展,我相信手中的这本《录像艺术史》会为我们指出方向。
  ——胡正荣
  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传媒大学校长

  本书从录像技术说起,也正是在这个环节上,录像艺术开始发生,而它的发生正如欧洲历史上每一个新技术带来艺术与观念的变革一样,又一次改变了我们关于艺术的理解和边界。而后者才是关键的地方:因为新技术不仅仅是为了实用,也不仅仅是一种游戏手段,而是其中更有深意。深意就在于人与物的关系的重新界定和感知经验的改变,这个改变不是看着就可以发生,也不是浅尝辄止就能完成的。
  ——王春辰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批评家、策展人,现任中央美院美术馆副馆长
展开
精彩书摘

1. 初创

录像艺术的起源

早期录像艺术实践者将视频媒介的非永久性和瞬间性视为一种优势。

那些希望回避艺术市场商业性所带来的影响的艺术家,被视频媒介这种临时的、转瞬即逝的特质所吸引。这种“直播”艺术,本身可以成为一种艺术及政治宣言。但是视频媒介的临时性特征,使其难以被保存记录,似乎书面记载成为了唯一的保存记录方式。这意味着一些重要的作品不可避免地被历史忽视、边缘化或遗忘,特别是那些在当下难以定义的作品。录像艺术的历史不像绘画与雕塑的历史,能以“经典”与“重点”对作品进行重新书写,特别是当这些录像艺术作品已经消失之后。显然,录像带不易被保存、建立档案或重新修复。

视频作为交流媒介,对技术发展的依赖性很强。所以,录像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不可避免地依赖于技术发展优势。与技术发展同样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技术设备是否容易获取和学习。大体而言,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设备也变得更简洁、易于操作,也更便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设备的设计和功能自身也存在偏差,因为电子工程师很少是设备的终端使用者,所以这些设备的偏差包括意识形态偏差。从这个角度而言,假设艺术家知道自己确切需要或可能需要的工具是什么,那么他们并没有被给予他们需要的。本书的内容包括了艺术家/工程师所使用的材料——创新者为实现自己的审美和创作需求而制造的设备。

广播电视、电子设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移动电话、视频监控、互联网及更多专门的成像技术[如热成像、磁共振成像(MRI)等]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对录像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步系统和计算机控制设备同样对视频装置和视频成像技术的潜力产生了影响,视频投影现在已经非常普遍,电脑控制系统能够实现播放时的多级同步播放,DVD播放系统和硬盘使多屏幕和互动呈现以及连续性的重放都变得可行了。

在过去的十年中,移动电话与各种带有视频成像功能的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对移动图像文化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随着互联网、视频流和社交网络的兴起,用户能够在线发布图像并进行视频剪辑,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间连接网络摄像头,共享和下载图片及声音已经变得很普遍。编辑和图像处理软件的可操作性也更强。移动图像文化的产生、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影响着公众对录像艺术的感知,以及艺术家自身与媒介交流的方式和使用媒介的方法。

显然,这种基于技术来讨论录像艺术的方法,在任何艺术史研究中都存在两个重大问题:一个是艺术用语中“现代性”(modernity)与“现代主义”(modernism)带来的理解困惑;另一个是讨论录像艺术的本体特征始终被认为是追溯媒介艺术发展史的主导方法,是分析西方文化与技术创造之间关系时,必须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美国作家兼评论家玛莉塔?史特肯指出:早期的录像艺术家在进行录像艺术创作时,并不急于将录像艺术与诸如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类型进行区分,而恰恰是强调录像艺术与那个时期的概念艺术、极少主义雕塑、表演艺术(扮演艺术)的相似之处。1

录像艺术家和作家斯图尔特?马绍尔(Stuart Marshall)认为:英国录像艺术实践势必会与现代主义潮流有所关联。手持拍摄技术恰巧诞生于推行非传统的展览空间与混杂形态的艺术作为先锋艺术行为的激进策略的时代。先锋派电影对录像艺术的影响最为重大,马绍尔发现,录像艺术家将早期先锋实验电影人视为楷模,在融资、发行和组织活动等方面效仿他们。他还将英国录像艺术的发展与英国美术学校教育关联在一起。2

由于大不列颠艺术委员会和英国地区艺术组织机构具有独立的基金,而且学校的媒体院系能够提供拍摄器材和设备,所以英国的录像艺术能够直接与绘画、雕塑同台竞争。因此,马绍尔将现代录像艺术实践的发展与生存策略联系在一起:

如果说,视频是现代化的一种实践,那么它与传统艺术实践是平等的。而与此同时,当视频作为媒介的固有属性而凸显出现代性的话,录像艺术便具有了与生俱来的优势。3

大卫?霍尔(David Hall,英国)是英国凭借此方法来进行录像艺术创作的第一人。霍尔在他的一篇具有影响力的论文——《自发创作》(Towards an Autonomous Practice)中,阐明了他的立场。学习雕塑出身的他在进行录像艺术创作之前,从事摄影和电影工作。他的兴趣不是用视频去创作艺术作品,而是将视频作为艺术作品。在他的文章中可看出,他十分重视将视频实践和电视中的视频分开:

录像艺术作为一种探索感知界线的艺术形式,对“电视”的传统狭义概念进行了拓展和辨析。基于此,恰好可以发掘录像艺术形式上的独有特性和特征。特别是当艺术家对构成录像艺术的硬件设施——相机、录像机和显示器的功能(故障)进行控制时。4

20世纪70年代中期,霍尔在英国录像艺术领域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不仅因为他那些严酷、意志坚决的视频作品,还因为他为了号召大家认识到视频是一种艺术媒介,所撰写的大量学术论文。霍尔的作品试图寻找视频技术与广播电视机构之间的关系,他在1989年的纯粹影像节(Video Positive Festival)上发表了技术发展对录像艺术重要性的短文:

无论在哪里进行制作,技术的发展无疑对各级别产品的性质产生着影响。这些发展成果不可避免地对审美标准造成影响,同时也使人们生活得更加轻松。在原始的黑白便携式摄像录像机(Portapak)形成之初,编辑设施极为有限,也没有特技渲染,技术研发的影响范围虽然微乎其微,却极具开创性且意义深远。这在人们的注意力还集中于还原事物真实面貌时,是必要而适宜的。然而,在今日这个所谓“后现代主义”时代,出现了视觉复杂化,甚至是巴洛克式的视觉文化转向,视频技术的拓展使得世界更加被图像主导。一个风险也因此而产生,即艺术家所用技术和电视公司所用技术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人们不可避免地沉溺于使用那些华而不实的电子媒介;当然,此时媒介即成为了信息。反之,借助于当前原理复杂的录音混音器、时基校正器、多机编辑器、“颜料盒”和其他专用电脑(尽管大有裨益,但操作时仍应小心谨慎),可制作出非常复杂的调色板,这在20年前简直不可思议。

……

展开
目录

中文版序一

中文版序二

第二版前言.

第一部分 录像艺术的起源:历史与文化语境

引言

1. 初创

2.跨界

3.技术、权限和语境

4. 延展电影

5.具象音乐、激浪派与磁带循环

6.理论与实务.

7.超越镜头

第二部分 关于一些代表人物、视觉艺术作品与对其技术及批评性文本之间联系的讨论

8.工作室内外

9.剪辑

10.混合

11.画廊打开了门

12.视频影像的普遍存在

第三部分 录像艺术与视频装置在技术转变背景下的发展

13. 字段、

14.制作方式

15.新思想

16. 向数字化进军

17. 新世纪的录像艺术

第四部分 参考资料

技术术语和步骤

注释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