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媒(2015.2)》:
传统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是以“基站、交换网、核心网”为主,而“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将转变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万物互联)、智能终端(可穿戴、传感器、应用)。这种基础设施的变化必然带来媒体在传播方式、传播主体、传播路径的革新。这与我们过去讲述的媒介融合的观念大有不同,如果只在传统媒体的主导思维基础上来反思媒介融合肯定是南辕北辙。所以,我们首先必须了解“互联网+”的时代精神及其内涵。
(一)开放
开放就是“互联互通”。媒介之间的互联互通就是“无界化”,工业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是行业之间的边界模糊,这正是由网络技术的革新引发的。传统媒体的改革并不是在原来传统媒体基础上补充互联网的传播渠道,也不是增加新媒体业务,而是要打开不同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坚实壁垒,促进信息内容的互通有无、技术应用的共享融通、高端人才的融会贯通,从而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惠互利、传播价值最大化。同时,还要打开胸怀,面向全社会,充分利用内部与外部资源,实现媒体之间从有边界到无边界的转变。
(二)平等
平等就是“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去等级化”。对于传统媒体地位来说,从它产生以来一直就坐拥“老大哥”的宝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自高自大、恃才傲物的姿态,致使它无法放下身段向新兴的媒体讨教学习,更无法躬身听取受众的想法,这种故步自封的封闭思想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差距逐渐拉大。就传统媒体的内部而言,还存在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严格的上下级制度;而目前许多互联网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已转向为自管理者、自创业者,已经没有了上下级的概念和区分。就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而言,用户由产品购买者转向产品制造者、产品定价者和产品传播者再进一步转向产品创意者,已不再是传统的只能接受信息的单向角色。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