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教材系列:中外新闻史概要》: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与第三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报刊
《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引领者和主要阵地,随后《每周评论》、《国民》、《新潮》、《湘江评论》等报刊相继问世,结束了《新青年》孤军奋战的局面。
《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4开4版的周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和中国都处于新的十字路口,为了更迅速、直接地发表主张,影响时事,《新青年》编纂者们就办了这份周刊。该刊于1919年8月31日被北洋军阀政府封闭,共出了37期。1-25期由李大钊、陈独秀主编,从26期起由胡适主编。
《每周评论》上谈政治的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李大钊、张慰慈、张申府、王光祈等,思想文艺类的主要撰稿人有周作人、高一涵、胡适等。《新青年》“重在阐明学理”,《每周评论》“重在批评事实”,两刊配合,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一个更有力的高潮。
《国民》于1919年元旦在北京出版,初为月刊,后不定期。担任编辑的有进步学生邓中夏、黄日葵、高尚德(君宇)、许德珩、张国焘、段锡朋等。还约请了李大钊做指导,约邵飘萍和画家徐悲鸿做顾问,约杨昌济(怀中)撰稿。李大钊也经常给《国民》写稿,他有两篇批判胡适的文章就是在《国民》杂志上发表的。邓中夏用“大壑”的笔名每期都为杂志撰述“国内外大事”,介绍国际新闻。《国民》杂志第5期上还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的前半部,这是《共产党宣言》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个译本。
《新潮》也于1919年元旦创刊,原为月刊,五四运动后,便无法按时出刊。主编、编辑分别为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他俩先后赴英国和美国留学,第2卷第5号起,改由周作人主编,毛子水、顾颉刚、陈达材、孙伏园四人为编辑。《新潮》所刊内容主要为时事评论和新诗、小说、戏剧译作等文学作品,共出版了12期,傅斯年与罗家伦发表的文章最多,影响也最大。
《湘江评论》于1919年7月14日在湖南长沙创刊,四开四版的周报。主编毛泽东,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版型格式与每周评论相同。发行后销路很好,第1期印2000份,当天销完,又重印2000份,从第2期起每期印5000份。一共出了5期。第5期原定于1919年8月11日出版,还没有发行,就被反动军阀全部没收了。
该刊的重要文章都是毛泽东写的,如第1期的创刊宣言、西方大事评述、世界大事杂评等栏,全是毛泽东执笔。6月11日,陈独秀在北京散发传单时被捕,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号发表了重要文章《陈独秀之被捕及营救》,文章介绍了陈独秀被捕经过和全国营救陈独秀,盛赞其几年来提倡新思潮的功绩,表示:“我们对于陈君,认他为思想界的明星。……陈君原自说过:出试验室,即入监狱;出监狱,即人试验室。又说:死是不怕的。陈君可以实验其言了。”毛泽东的《民众大联合》一文连载于该刊第2-4号上,主张团结一切要求解放、要求自由的各阶层各职业的人,作一个大联合,来实现社会改进。这个大联合可由小联合组成,以工人的联合和农民的联合为基础。
北京的《晨报》、《国民公报》,上海的《时事新报》、《民国日报》等大报,也出版支持新文化运动的副刊,在中国报刊界形成了反封建热潮。
许多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受《新青年》及其他杂志的影响而活跃起来,乃至组织社团,创办刊物,探讨和宣传新知识新思想。社会上也出现了妇女解放、男女平权、婚姻自由、社交自由的呼声。全国各地的新型报刊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一年之内这类新出版的报刊达400多种。
二、第三次国人办报高潮
周策纵在《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一书中估计,1917-1921年间,全国新出的报刊有1000种以上,即年均200种。蒋梦麟在1919年提供了类似的数据。史称第三次国人办报高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