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568574
  • 作      者:
    陈丽菲主编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是“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项目”的成果。媒介融合环境下排空而来的新闻传播行业之巨大变革,给高校教学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和冲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的新闻传播学科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18所世界名校新闻传播教学课程资料的研究工作,在这里纵览世界范围内高校体制中新闻传播学科的应对态势;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这一变革给我们每一堂课带来的影响。
展开
作者简介
  陈丽菲,上海师范大学教授。1985年华东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毕业。现任上海师大新闻学硕士点带头人,出版传媒系主任,兼任现代出版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高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著有《日军慰安妇制度批判》《现代图书编辑实务教程》《出版新形态》等十多部学术著作、教材,发表《周刊的公信力与经营之道》《数字传播背景下的出版走向》《20世纪初上海女性生存状态的客观镜头——狄葆贤与他的<妇女时报>》等论文数十篇。获得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第一届中国妇女史研究论文一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面对新媒介新技术环境的大规模变迁,知识传授与教学环境如何因应的研究与反思;第二部分是对美国密苏里大学、威斯康辛大学、西北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普利茅斯大学,澳大利大埃迪斯科文大学,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等十八所大学中新闻传播学科的课程设置资料收集与分析,以为他山之玉之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趋势探讨
  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推动信息传播业进入了媒介融合的时代,由此带来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融合化的“大媒介”产业形态。同时,传播技术带来的不只是技术本身和生产力的变化,也带来了与此相关联的社会习惯、社会组织和结构的变化,以及传播消费力与影响力的正向度、持久度呈现二律悖反非良性发展的文化困境。
  以上的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对高校新闻传播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挑战。业界对“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至少如下几种重要能力的要求: 对多介质数字化内容资源整合利用的能力;对新媒介技术操作运用的能力;对数字传播产业链增值环节的认知与反应能力;对内容定制、发布渠道的个性化再造能力。它要求新闻传播课程体系建设必须适度增加技术型新课程。但另一方面,特别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最大课题,是如何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富强起到在内部公共政策协调、外部影响力扩容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又必须进一步强调人的参与和人类认识论立场上的责任感。这就为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加强媒介认知和媒介分析新课程的综合素养教育目标。如何照应好这两方面的需求,是目前我国讨论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不可回避的两个基本问题。
  为了更好地认知这两方面的问题,本文将眼光放远,选择和翻译了来自欧洲、美国、亚洲各区域18所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资料本文分析所据资料内容,请见本论文集的“七国十八所世界名校新闻传播学科课程设置备览”。,旨在通过这面小小的折射镜,看看世界各区域在新闻传播教育上的教育设置、课程设置以及教育理念,区分与总结不同的经验与价值观,判断趋势,以为借鉴。
  一、 本次调查综述: 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独立性与偏向度
  本次研究随机抽样样本所涉及范围为美洲、欧洲、澳洲、亚洲,性质为综合性高校,高校总数18所。它们分别是: 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普利茅斯大学;意大利米兰语言与传播自由大学;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卡迪夫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苏里大学、威斯康辛大学、西北大学、谢菲尔德大学;日本东京经济大学、上智大学、筑波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中央大学。
  为了观察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的独立性与偏向度,本文将18所高校中新闻传播学科所属学院做了调查与分类,得出结果如下:
  表格分析: 在综合性高校,以学院的大建制来进行新闻传播教育已经成为趋势。上述18所综合性高校中,新闻传播学以独立的学院建制规模进行专业教育的学校比例为72%,以系的建制规模进行专业教育的学校比例为28%。完全以新闻传播学科对接命名的学校比例为72%,学科设置与艺术创意对接的学校比例为17%,学科设置偏社会科学的学校比例为11%。
  以上数据非常明确地显示,新闻传播学院的普遍建立,表明它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教育地位在全世界高校的范围内已经得到稳固提升,其发展速度更是超过了曾被普遍认为地位最为尊崇的学科,这个新闻传播学教育学院化时代的趋势在亚洲更是得到显著印证。中国在1990年代初期时相关的院系、专业不到60个,而且多挂靠在文学系、管理学系、图书馆情报系、社会学系等等,2013年新闻传播学系数字已经达到400多个,而且一半以上的涉及高校已经由专业上升到学院的层面;韩国的大众新闻传播类学科教育是从1954年汉城大学创办第一个新闻学系开始的,2006年有相关学系90多个,其中大部分(约70%)是在1993年之后出现的,系名和挂靠也大都走过由分散到集中的路程,大多称作传播学系、新闻系、报刊新闻学系等。在这样快速扩展的态势面前,大家共同面临着学科的整合与内涵建设问题,如1.劳动市场的供求原则在引进新专业和扩大招生时没有得到应用;2.课程过于学究化,理论与实践课程不平衡,需要更多实践应用课程;3.道德和法律还不是普遍的必修课程。新闻与大众传播研究必须建立在道德与法律的基础上。
  亚洲新闻传播学科虽然十年来有了长足进步,但实际上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之间尚有很大的差距。扩展到以此18所学校为代表的世界范围看,这样的问题倾向度更加多元。
  同时,以这18所世界范围内所显现的学科偏向度看,以传播学教育为特色的高校偏理论教育,以新闻学为特色的高校偏实践教育,而媒介管理教育,则是两边通吃。基本是三大块的内容。同时,新闻传播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程度以人文和艺术为紧密。新闻传播教育偏向人文与艺术,似乎是世界范围内的认知趋势。这个问题也将在下面再次涉及。
  除此之外,本文还发现,新闻传播学内部的课程设置与知识勾连越来越融合为一体,而在外部的教育建制上却分属二科,这是学科独立度上二律背及的现象;以及新闻传播学教学概念正处于扩大化趋势之中。此点将另文专述。
  二、 各区域高校新闻传播的通才教育趋势
  1. 新闻传播学的课程模块与分类调查统计
  根据以上学科独立性与偏向度调查结果,本文将新闻传播学教学模块做了“理论型”、“实务型”、“艺术创意型”课程一级分类的基本划分(本文将“媒介管理类课程”拆分到“理论”与“实务”中);同时根据各个学校设置的课程,在每个一级分类下又做了具体的二级划分。这个划分的框架如下:
  分析上述资料可见,设有新闻传播学科的高校,无一例外都是综合性高校;但随着高校的学科设置偏向、课程资源的不同,新闻传播学科的课程特色也有不同: 凡是高校设有新闻传播学科或社会科学学科的,均比较重视理论性课程建设,如埃迪斯科文大学有75门理论课程,卡迪夫大学有72门,东京经济大学有71门,北卡罗莱纳大学有57门,威斯康辛大学有56门,上智大学有55门,哥伦比亚大学有50门,而普利茅斯大学人文学科的理论课程只有18门,但由于此校有艺术学科,所以新闻传播的艺术课程多到18门,相比于这个数字,如哥伦比亚大学、上智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卡迪夫大学,艺术类的课程设置是0,就只能是望尘莫及了。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中最为稳定的课程设置是实习实践类课程,最少的大学也有28门(东京经济大学),最多的课程是65门(并列的有密苏里大学、奥克兰理工大学、普利茅斯大学)。
  因此,总体来看,18所学校课程设置中偏重理论性课程的有6所,偏重实务性课程的学校有8所,两者并重的有2所;而单独的艺术性课程相对较少,多数高校的新闻传播学艺术、美学类教学内容,是作为具体实务类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加以呈现的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的。
  为进一步看清这18所大学的课程设置所表现出来的新闻传播学课程建设趋向,本文再做表4如下: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816门课程中,理论素养教育有396门,占全体课程的48.53%,技能与实习类课程有420门,占全体课程的51.47%。所以,单纯从课程设置的内容深度、广度比例来看,作为有“实践性反思”特点的新闻传播大学教育,课程开发着力点的总体倾向还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理论与素养教育。
  其次,若按二级课程分类下各学校所包含课程数量总和的统计,可以看出,前六名中实务性和理论性的课程各占一半。在实务性方面,多数学校重视对新闻、出版和传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对策性训练,课程涉及出版、新闻、广播、电影电视、广告、网络传播等诸多领域,包含项目运营、媒介管理、产品制作、编辑方法、写作技巧等多方面,其中语言与写作是重点教育,并辅以相关实习计划和项目实践,力求提高学生进入行业的实际操作水平。
  在理论性方面,除了重视传播学、新闻学的相关理论普及,多数学校重视对当今传播环境的整体性介绍与研讨,力求探索传播领域内各产业的运行状态,同时补充与传播学相关的一些必要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如语言学、修辞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也被应用到传播学的理论性学习过程。
  2. “新闻传播”概念的不断扩大化: 通识性课程与通用性人才培养的趋势
  根据以上归纳总结与初步分析,可以看到,比较适合新闻传播学作为通识性课程学习的课程类型大致应有:
  (1) 基于传播学理论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大众传播与媒介伦理的理论教育);
  (2) 新闻传播技术实务课程(产品编辑和制作课程教育);
  (3) 媒介经营管理课程(媒介管理与市场策略制定教育);
  (4) 新兴技术与社会发展课程(对当代媒介技术以及媒介与社会关系的探讨)。
  在这里,本文以上文“作为有‘实践性反思’特点的新闻传播大学教育,课程开发着力点的总体倾向还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理论与素养教育”的结论为依托,得出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向,即“新闻传播”概念在不断扩大化中的观察结论。
  新闻传播教育机构的兴盛,依托于信息化背景下媒介机构大爆发的公共洪流,于是信息媒介与社会认知观察教育也就必然地、势不可挡地渗入了传统的新闻教育内容,毫无疑问,它迅速扩展了新闻传播学科的疆界。因此,大学的新闻传播培养方案和课程组合之效果,也应该重点考虑让学生具有平衡的思考能力、宽泛的知识结构与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沟通能力和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我们所看到的18所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课程,几乎都走在这条通才型教育的路上。当然,我们可以分出这条路上两种不同倾向的代表。一种是以密苏里大学、奥克兰理工大学、普利茅斯大学(实践类课程均为65门)为代表的实务型教育为主的流派,其主要特征是: (1)重视大众传播的技能和方法,重视人际、组织等传播的研究与体验;(2)对修辞写作教育和沟通教育非常重视;(3)强调实习实践,强调媒介融合经验细分传授与研究;(4)课程教育与研究注重与商界、政府的密切联系。一种是以埃迪斯科文大学(有75门理论课程)、卡迪夫大学(有72门)、东京经济大学(有71门)、北卡罗莱纳大学(有57门)等为代表的文化型教育流派,其主要特征是: (1)注重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教育;(2)强调社会背景对传播活动的影响力和塑形力;(3)注重新闻传播业实际训练的同时,也注重与学术层面相关的视野拓展。
  但是,不管这两路的课程特色体系有何不同,适应信息化形势的需要,强调媒介发展背景下人的参与和人类认识论立场上的责任感,将“培养编辑与记者”的功能主义教学目标,移位为培养“社会观察教育与传播实务并重”的通用型人才教育目标,是符合新闻传播学毕业人才对社会各类职业岗位广泛参与现实状况的。这个理念强调,新闻传播学科培养出来的人才即使不进传媒,也应成为“富有良知的社会一员”。
  ……
展开
目录
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趋势探讨  陈丽菲3
淡化纸质属性,重塑媒介观念
——新媒体环境下报纸编辑学课程转型引发的思考  李静35
出版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四大辩证关系探讨
——以“出版学原理”教学为例  王秋林46
论我国高校数字出版技术教学内容的更新策略及措施  周伟良54
数字出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王月琴67
广告学专业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思路刍议  周韧79
广告造型基础课程的内容定位及教学探索  方明90
浅析韩国零售业SP策略方式和手段
——“海外广告研究”课程案例研究  余瓅103
试论数字时代的广告创意教学与课程建设思路  张磊116
“视频广告创作”课程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王昭124
探析广告设计教学中品牌拟人化的视觉途径  徐阳142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课程设计管理模式研究
——以“设计与企业传播”课程为例  阎峰  周韧149
七国十八所世界名校新闻传播学科课程设置备览
美国  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161
美国  威斯康辛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ystem)267
美国  北卡罗莱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284
美国  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307
美国  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319
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331
英国  普利茅斯大学(Plymouth University)334
英国  爱丁堡龙比亚大学(Edinburgh Napier University)340
英国  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350
英国  谢菲尔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357
澳大利亚  埃迪斯科文大学(Edith Cowan University)361
新西兰  奥克兰理工大学(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364
意大利米  兰语言与传播自由大学
(Libera Universitàdi lingue e comunicazione IULM MILANO)384
日本  上智大学(Sophia University)395
日本  筑波大学(University of Tsukuba)399
日本  东京经济大学(Tokyo Keizai University)411
韩国  梨花女子大学(Ewha Womans University)424
韩国  中央大学(ChungAng University)429
后记43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