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格致之路:古都北京的科技文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105902
  • 作      者:
    李颖伯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格致之路 古都北京的科技文化》将北京的科技史按四个大的阶段划分:秦汉以前、秦汉至辽代以前、辽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之所以这样划分,是从北京地区在当时的政治地位和在全国范围内所起的作用来考虑的。《格致之路 古都北京的科技文化》目录以时期为序,每个时期中又以学科分类,包括农业、铸造、医药、数学、建筑等等,可谓包罗万象。从中又可看出各个时期的科技文化特点及其原因。
展开
作者简介
  顾军,女,1963年生人。现任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教授、系主任、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北京市非遗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史研究会理事。从事中国民俗史、文化遗产学和北京历史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文化遗产报告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干部必读》《北京的四合院与名人故居》等。
  
  李颖伯
,又名李颍伯,1941年2月生,北京人,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声学专业。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和北京联合大学从事科研、教学和科研管理工作。1998年成立北京学研究所,任首任常务副所长并从事北京学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格致之路 古都北京的科技文化》《格致之路 古都北京的科技文化》和规律。因此,把北京及其前身的数千年历史大体划分为几个大的时期,每个时期内则按学科领域写。作为地方史,特别是北京这样一个文明古城的地方史,《格致之路 古都北京的科技文化》注意突出地方特色,着力反映科技发展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把北京作为国都之前和作为国都之后作为两个大的阶段,对前一阶段更突出其自然条件对科技的影响,后一阶段则更突出其人文条件对科技的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节  电力和自来水

  一、电力

  北京是中国用电较早的城市之一,始于光绪十四年(1888),但是仅仅是宫廷内部的皇室照明用电。当时重修西苑(今中南海)三海工程即将完成,李鸿章为了减小洋务运动的阻力,特建议在禁苑安装铁轨和电灯等西洋设施。此举虽然规模不可能太大,但影响是大的,因为在封建社会皇宫首先使用西洋设施,对在全国推广就可减少许多阻力。第一个发电厂设在西苑,规模很小,只有20马力。1890年正式发电照明,命名为“西苑电灯公所”。与此同时,又在颐和园东宫门外建设发电厂,专供颐和园的照明,称为“颐和园电灯公所”。当时的设备全部由德国进口。

  光绪二十九年(1903),德国商人在东郊民巷安装3台80马力的卧式煤气引擎发动机,成立“电灯公司”,向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供电。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官吏筹集资本创办京师华商店等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当年在北京建设前门西城根电厂,这是北京的第一座公用发电厂。次年,两台150千瓦交流发电机组竣工发电,并开始对外的供电营业。这是北京地区公用电力事业的开始,也为以后的电力建设打下了基础。到1912年前门西城根电厂已经7次扩建,装机7台,总容量已达3035千瓦,其中两台1000千瓦机组为华北地区首次出现的低压汽轮发电机组。[4]

  二、自来水

  北京地区本乏水源,尤其供市民饮用的水井多为苦水,这一方面是城市污染所致,另一方面也与水质本身有关。只有京西玉泉山的水质较好,是专供清宫廷饮用的水源。城内各街巷遍布水井,光绪十一年(1885)北京内外城十二个地区共有水井1245眼(不包括私人庭院中的水井),因此至今还有许多胡同名称与井有关。但多数是苦咸水。皇宫御茶房设专用水车每天从玉泉山取水供皇宫使用。自来水的出现比较晚,光绪三十四年农工商部大臣溥颋、熙彦、样士琦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奏本陈述:“京师自来水一事,于卫生、消防关系最要┉为京师地方切要之途,亟宜设示筹办。”十天之内即获批准,并立即着手筹建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招商集股的办法,集资30万股,洋银300万元。工程承包由德商天津瑞记洋行总承包,该行聘请德国、丹麦工程师负责设计、施工,由沧州同义成施工队承担土建及管道工程。经22个月,于宣统二年(1910)建成。当时的水源取自孙河(今温榆河),在孙河建取、净水厂,在东直门建配水厂以及部分配水管道,正式向京城供水。从取、净水厂到东直门距离比较远,先子孙河至取水厂建造宽1400毫米、高2460毫米的取水方涵,全长160米到取水厂。再铺从净水长经由北阁、赵家店、东坝河道配水厂的直径400毫米的输水干管14公里。设该厂日供水能力为3300立方米,日供水量1613立方米。当时的净水工艺简单,只是将孙河水抽取到沉淀池,然后经若干小时的自然沉淀,再经砂滤池过滤后送入东直门配水厂。由于水质净化设施简陋,水处理工艺不完备,致使水的浊度偏高,细菌、大肠杆菌等超标也是有发生。但这毕竟是北京市用自来水的开始。

  开始向市民供水时,实行“放水奉赠,不取分文”的政策,北京开始有部分居民饮用自来水。但是,有人怀疑自来水是“洋胰子水”,再加上安装费用昂贵,因此极少有用户安装水管进家,绝大多数居民都是在街上放水龙头取水,然后挑回家中饮用。用水人口仅3000人。

  在管理制度方面,从一开始就有考虑,为了保护水源地,宣统元年农工商部就上奏皇帝请求将孙河上游的两条河流沙河和清河两岸加以保护:由步军统领衙门及顺天府责成统管地面官,严谕居民认真防护堤岸,培植树木,以养水源,并严禁侵害作践及倾倒污秽。同年该公司在“用人办事章程”中还规定专人每天化验水质,不过并未认真执行,所以初期水质并不好。后来孙河水由于水量不大,加上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到1942年行将枯竭,所以北京自来水开始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秦代以前北京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 远古时期的北京科技
第二节 北京地区原始农业的出现
第三节 制陶技术
第四节 天文和历算
第五节 古代的铸造技术
第六节 人类早期的医学
第七节 建筑技术
第八节 先秦时期科学思想的特点

第二章 成为统一国家都城之前的北京
第一节 天文历算
第二节 数学方面的成就
第三节 农学方面的成就
第四节 地理学方面的成就

第三章 辽金元时期北京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 农学
第二节 地理学
第三节 天文和历法
第四节 医药学
第五节 宋辽金元时期的数学成就
第六节 元代东西方科学技术的交流
第七节 以刘秉忠为首的知识分子团体在元代政治生活及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作用

第四章 明清时期北京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 始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第二节 天文学
第三节 数学
第四节 物理学与机械制造技术
第五节 地理学
第六节 医药学
第七节 清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两种思想的碰撞

第五章 清后期北京地区的工程技术
第一节 以北京为中心的铁路交通网的兴建
第二节 邮政及电信业的出现和发展
第三节 电力和自来水
第四节 西方建筑的出现
结束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