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卓越传媒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5713958
  • 作      者:
    彭少健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彭少健,浙江杭州人,教授。浙江传媒学院党委书记。长期从事西方文学、媒介素养研究。目前担任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与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等职。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卓越传媒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2013年“中国传媒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暨卓越传媒人才培养高峰论坛”论文集,分三个部分,分别对新时期卓越新闻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形势、任务与应对以及浙江传媒学院如何培养卓越传媒人才进行了探讨与阐述。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卓越传媒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行业的转型对传媒专业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编辑出版人才必须具备对海量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拥有对多种媒介技术的操作运用能力,以及对跨媒体传播的策划与管理能力。因此,传媒专业教育必须应时而变,进行知识更新与整合,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开放性与兼容性;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用性;改进教学方式,重视案例教学法等措施,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促进学科发展和产业进步。具体思路如下:
  一是把握传媒行业全媒体发展进程,确立全媒体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二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人全媒体教学内容,调整学科结构,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及媒介融合的成功案例,探讨案例教学计划。三是根据业界全媒体数字平台和全媒体运营流程的发展态势,依托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办的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学校全媒体教学实验平台,建设全媒体资源库。四是与国内拥有全媒体采编系统的媒体机构建立教学实践关系,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全媒体新闻中心”“报网合一”“台网互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全媒体运营模式。五是利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研究所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进一步与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性期刊《网络传播》合作,并参与编辑工作,为学院师生创建全媒体实践应用平台。六是以双师创新工作室为龙头,组建一批大学生专业实践工作室。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构建新的学科架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教学平台,建设拥有跨学科知识、跨文化思维、跨媒体技能的师资队伍,建设宽口径、厚基础、跨媒体、精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多功能、跨媒体、可扩展的教学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制定网络编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指出:“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政治性、思想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编辑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出版物的质量。”《2012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人,手机微博用户也达到1.7亿人。2012年的网络民意表达已经正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这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覆盖率仅次于电视的大众传媒。中国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攀升,增加了中国网络舆论场的强度,从而使网络编辑的素养也有了全新的内涵。
  (1)网络编辑的政治素养与道德修养的培养
  全媒体时代对网络编辑的各种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中,网络编辑的政治素养除了传统所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政治理论素质等方面外,还应具备与现代法治社会、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相适应的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意识、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以及尊重社会公众的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学术规范意识、法治意识和环保意识是网络编辑道德修养中应该特别强调的方面。在这方面,我们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社区义工课程的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进行培养。
  (2)网络编辑的心理素质、思维特征和审美取向的培养
  网络编辑作为数字时代知识共享(取代过去的知识传播)的中介(涵盖但不局限于过去的把关人)、出版资源整合者、知识生产组织者、数字内容提供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站在信息社会的高度,对编辑角色定位进行重新审视和全球视野的重构。在全媒体时代,网络编辑人员的虚拟空间认知和适应能力、风险认知和应急能力、复杂关系的认知和协调能力等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加以重点培养。网络编辑人员的数字化思维、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也同样重要,特别是在全媒体时代,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带来了全新的审美视野,新兴网络文化投射出的平民化和通俗化等倾向日益明显。因此,网络编辑人员必须为人类审美体验的新开掘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如何培养网络编辑的心理素质、思维特征和审美取向呢?一方面,我们拟通过几个模块课来实现,如综合素质模块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逻辑学基础”,公共限选课的艺术类课程和文史综合模块课,如“文学经典研读”“中国文化概论”“西方哲学”等;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专题学术讲座、艺术沙龙、各类展览和大赛进行引导和培养。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理念、历史与比较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卓越传媒人才培养
——浙江传媒学院的思考与实践
积极探索卓越传媒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发展特征及启示
——以科廷大学为例
对我国传媒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两点感想
新闻教育须适度“超越”
论民国时期的高校传媒教育
——以金陵大学为例
中英两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教学的异同

第二部分 实践研究
全媒体背景下应用型网络编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教学相长、教研互促:网络传播与新媒体实践的教研模式探索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本科培养思路探析
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传播学教学中的项目制方法探析
媒介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卓越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论表演人才培养及其传媒素质拓展
基于Blog的教学信息交流
——以传播学的视角
试淡全媒体背景下“卓越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刍议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障

第三部分 浙江传媒学院的探索
基于缄默知识观的全媒体编辑出版教育模式探究
影视类实验室承担专业见习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以浙江传媒学院实训中心为例
高校适应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创意人才的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
以性别意识建构与自我认同培养为目的的社会性别公选课
——以“媒介、社会与性别”课程的教学为例
英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与教学特色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探讨与实践
——以浙江传媒学院·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校外实践基地为例
电视编辑与导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双核流转理念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
传媒视野下文学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兼及“编剧强化班”与“未来作家班”的思考
全媒体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中国传媒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暨卓越传媒人才培养高峰论坛”综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