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卓越传媒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行业的转型对传媒专业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编辑出版人才必须具备对海量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拥有对多种媒介技术的操作运用能力,以及对跨媒体传播的策划与管理能力。因此,传媒专业教育必须应时而变,进行知识更新与整合,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开放性与兼容性;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用性;改进教学方式,重视案例教学法等措施,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促进学科发展和产业进步。具体思路如下:
一是把握传媒行业全媒体发展进程,确立全媒体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二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人全媒体教学内容,调整学科结构,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及媒介融合的成功案例,探讨案例教学计划。三是根据业界全媒体数字平台和全媒体运营流程的发展态势,依托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办的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学校全媒体教学实验平台,建设全媒体资源库。四是与国内拥有全媒体采编系统的媒体机构建立教学实践关系,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全媒体新闻中心”“报网合一”“台网互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全媒体运营模式。五是利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研究所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进一步与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性期刊《网络传播》合作,并参与编辑工作,为学院师生创建全媒体实践应用平台。六是以双师创新工作室为龙头,组建一批大学生专业实践工作室。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构建新的学科架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教学平台,建设拥有跨学科知识、跨文化思维、跨媒体技能的师资队伍,建设宽口径、厚基础、跨媒体、精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多功能、跨媒体、可扩展的教学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制定网络编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指出:“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政治性、思想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编辑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出版物的质量。”《2012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人,手机微博用户也达到1.7亿人。2012年的网络民意表达已经正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这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覆盖率仅次于电视的大众传媒。中国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攀升,增加了中国网络舆论场的强度,从而使网络编辑的素养也有了全新的内涵。
(1)网络编辑的政治素养与道德修养的培养
全媒体时代对网络编辑的各种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中,网络编辑的政治素养除了传统所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政治理论素质等方面外,还应具备与现代法治社会、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相适应的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意识、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以及尊重社会公众的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学术规范意识、法治意识和环保意识是网络编辑道德修养中应该特别强调的方面。在这方面,我们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社区义工课程的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进行培养。
(2)网络编辑的心理素质、思维特征和审美取向的培养
网络编辑作为数字时代知识共享(取代过去的知识传播)的中介(涵盖但不局限于过去的把关人)、出版资源整合者、知识生产组织者、数字内容提供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站在信息社会的高度,对编辑角色定位进行重新审视和全球视野的重构。在全媒体时代,网络编辑人员的虚拟空间认知和适应能力、风险认知和应急能力、复杂关系的认知和协调能力等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加以重点培养。网络编辑人员的数字化思维、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也同样重要,特别是在全媒体时代,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带来了全新的审美视野,新兴网络文化投射出的平民化和通俗化等倾向日益明显。因此,网络编辑人员必须为人类审美体验的新开掘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如何培养网络编辑的心理素质、思维特征和审美取向呢?一方面,我们拟通过几个模块课来实现,如综合素质模块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逻辑学基础”,公共限选课的艺术类课程和文史综合模块课,如“文学经典研读”“中国文化概论”“西方哲学”等;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专题学术讲座、艺术沙龙、各类展览和大赛进行引导和培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