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蓝皮书(2013)》:
董倩的论文《规训与溢出:(新民晚报)与社会主义上海商业空间和商业文化的建构(1949-1966)》则从特定的历史时窄下对报刊与城市空间关系做了探讨②。该文将福柯权力地理学的理论视角沿用到媒介文化研究上,试图从《新民晚报》的文本再现中探究解放后文革前新政权对卜海社会空间的规训。该研究富有价值之处体现在,有别于福柯所讨论的以学校、军营、医院为主的体制化、封闭性的空间规训,作者探讨的“文革前17年”的非体制化和非封闭化的上海商业空间的重构,并且对这种重构的揭示落脚于报刊文本中,因而,作者审视的是特定历史时空下,“新闻场”、“社会场”和“权力场”的交织作用及彼此斗争。该研究发现,一方面上海商业空间经过了新政权的权力重塑,这鲜明地体现在充满社会主义运动内容的被“武装”起来的橱窗,在种类和数量上重新规划的百货商店,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上海的商业空间也有大量溢出权力控制“框架”之外的内容,消费者身份并未完全转化为工人,市场和商业文化并未完全关闭,比如奢侈品橱窗、霓虹灯、生意经的沿用,尽管其在媒介话语中已被重构注入了新的意涵。作者从《新民晚报》在权力场中所处的位置、新闻生产的微观运作等方面对“规训与溢出”做了机制方面的探究,得出的结论是,尽管报纸本身也处在“规训”之中,但人员、流程的复杂却使该报媒介话语呈现了矛盾一面。最后作者认为,不同场域的斗争悄然改变着权力机制的面貌,上海的商业文化成为“顽强传统”的一部分,根植于日常生活并绵延不绝。
付晓燕、张煜麟在《台湾“社区传播”观念流变》一文中对台湾不同时期的“社区传播”(commtmity communication)的研究进行了梳理@,认为相对于大众媒介的阅听人实证研究传统,台湾社区研究与“社区发展”、“社区认同”等概念激荡,同时发展出了“公众参与”的理念。在方法论上表现为三种取向:“国家发展与社会功能论”“社会建构与诠释观点”、“接近使用权与读者传播权利”的报业理论倾向。作为一个“不断摆荡于理论与实务间的演变过程”,“社区传播”概念意涵及其背后的理论范式,折射了不同时期台湾的社会政治变迁,这鲜明体现在1988年之前的台湾“报禁”时期,社区传播深受“国家与社会发展”思潮影响,而在“解严”和“报禁”开放之后,各种地方性媒体、另类媒体勃兴,社区传播研究也经历了乏人问津到再度兴起,国家与社会发展范式下的社区发展工具论让位于族群认同下的参与传播论的转换。该研究显示,台湾“社区传播”研究初期有关报纸地方新闻为主要对象,后来扩展至多种媒体、特别是“在地人做在地报”的社区参与实践,其与空间的关系也由初期强调媒体的地理接近性更为强调社区共同体和公共领域的建构。
黄裕峯、吴胜涛以定量研究的方式对两岸民众交流态度特别是彼此的信任程度进行了描述性研究①。调查发现,大陆民众对媒体的信任度要高于台湾民众;在人际交往方面,台湾民众对熟人、初次见面者的信任度均高于大陆民众,尽管两岸都属于熟人社会。
孙信茹从“社会空间”的理论视角考察了大众传媒给一个特定的少数民族村落(“普米村寨”)带来的影响②。她的研究将该村落中的空间划分为个人空间(以家庭为主)、血缘空间(族群分支的居住地)、公共空间(行政性的村委会及非行政性的小卖部等)、仪式空间(举行祭祀的地点),大众传播尤其是电视、新媒体(手机、互联网)的使用,既带来了上述传统社会空间的变化,比如拓展个人空间的边界、影响了血缘空间的联接方式、形成了新的村落公共空间,以及以影像为手段的见证传统的仪式空间;同时,也生产出了一些跨越边界的新的社会空间,比如电视将“虚拟的外部世界”带人身边的世界,手机交换的行为催生了新的群体和新的关系,社会空间萎缩和生长并行,社区记忆的承载方式也在变化。
六、媒体与危机传播、风险社会、社会运动研究
危机传播、气候传播、健康传播,近年来既是现实变动中日益紧迫的社会问题,也是传播研究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一般而言,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在较宏观层面上往往与风险社会理论、社会运动相联系,而在中观或微观层面,则多与框架理论、议程设置等产生某种交集。近年来,诸如话语分析、修辞分析等方法也在该研究领域得到应用。同时,研究者大多将新媒体所引发的媒介环境变化一并纳入到考虑之中。
有学者将以互联网、手机短信以及人际传播为载体的话语视为民间话语,与以官方大众媒体、文件和会议为载体的话语视为官方话语。王凌云、姜鸿文、马凌、孙少晶的研究从框架理论出发,以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基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双重话语空间进行了对比分析③。研究发现,官方话语框架比较平衡,重点突出事件的认定以及积极救援,而民间话语框架则相对松散,其中社会情绪框架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民间话语更为丰富,表现为不但讨论事件本身,还会启动对其他话题的思考,而且重要的是,互联网话语开始更主动地提供信息、净化民间话语空间中的流言,不断走向成熟。作者认为,这必然会“倒逼”官方话语体质做出相应的改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