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汉语中,能够围绕动词在状语和补语位置构成“镜像表达”的成分很多,如副词、动词性结构、形容词性结构、介词结构等。能构成“镜像表达”的副词数量极为有限,只有表程度的“很”和“极”②。动词结构不是典型的充当状语和补语的结构,而介词结构中也只有方所结构可以构成“镜像表达”。相对来说,形容词性结构在句法功能上是更为典型的充当状语和补语的成分,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而深入地考察制约状中结构和述补结构语序的内在机制。因此,我们拟选择形容词性结构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其充当状语和补语并构成“镜像表达”时,制约状中结构和述补结构的语序的机制。
借鉴任鹰(1999)关于“主宾可换位”结构的定义,我们将这类形容词结构既可处于状语位置,又可换位至补语位置做补语的现象称为“形容词状补可换位”现象。和任鹰(1999)不同的是,“主宾可换位”结构讨论的是两个结构在两个句法位置上的互相换位,即一个句子中主宾位置上的两个结构互相换位的情况,如“一锅饭吃了十个人”和“十个人吃了一锅饭”,而我们所说的“状补可换位现象”主要考察的是一个成分在两个句法位置上的人位,即在汉语语法系统中,充当状语的形容词结构可以换位至补语位置的现象。我们认为,虽然两种“可换位现象”之间存在差异,但是这样的定义并不妨碍我们对语言事实的观察和分析,因而也不会影响我们的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之所以在语序所涵盖的众多问题中选择形容词状补可换位现象进行研究,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语序是汉语中重要的语法手段,在汉语语法系统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语序范畴中存在的“镜像表达”现象既涉及语序的制约机制问题,又和汉语不同的句法成分的句法意义相关。如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挖掘出语序变换前后的语义差异,揭示制约语序变换的机制,无疑将会使我们对汉语语序的本质特点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进而深化我们对汉语的本质特点的认识。
其次,状位和补位的可换位现象还涉及两个句法位置的句法意义问题。我们相信对于状补可换位现象的制约机制的挖掘也会使我们对状语和补语的语法意义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而从类型学的角度看,补语是汉语比较独特的一种句法成分。汉语中很多用补语表达的意义在英语中都是用状语表达的。汉语中的这种状补可互换现象是否表明在很多时候状语是替代补语的呢?可互换是否等于可替代呢?因此,揭示可换位的状补结构的语序制约机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补语在汉语表达中的特殊意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