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视觉动词“看”相关语义网络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47580
  • 作      者:
    陈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陈颖,1978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2000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9年晋升副教授,并被聘任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展开
内容介绍
  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因此,视觉动词就成为最重要的感官动词。感官动词多具有多义性,视觉动词更是如此。《视觉动词“看”相关语义网络研究》以现代汉语最具有代表性的视觉动词“看”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分析它的十二个义项句法特征的基础上,考察它在不同义项下的句法、语义功能,探讨它语义演化的认知动因,认为“看”发生语义演化是在转喻和隐喻机制作用下的结果,并以此为依据建立关于“看“的语义网络。同时,《视觉动词“看”相关语义网络研究》还将从历时的角度,探讨“看”各个义项出现的时间顺序,认为历时演化中先出现的义项往往是转喻作用的结果,后出现的义项则是隐喻作用的结果。“看”除了单独使用外,还会构成一些格式,我们还对由“看”构成的一些常见格式进行阐释。
展开
精彩书摘
  《视觉动词“看”相关语义网络研究》:
  从人类的认知模式来解释。Kaplan&Kaplan(1982)说:“历来关于感知的研究多数以视觉为主,因为人类十分依赖视觉信息。视觉隐喻能够用于非视觉的领域。例如,心灵的眼睛。”我们对外界看到什么就意味着知道了什么,它与思维息息相通。视觉是我们获取客观世界信息的基础,也是最容易的手段。视觉重要,所以,视觉动词最为重要。
  Lakoff&Johnson(1980)阐述了人类隐喻认知结构是语言、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而语言反过来又对思想文化产生影响的互为参照的观点,论述了语言形式与意义的相关性、词义发展的理据性及语言与思维的不可分割性,而对视觉动词“看”的深入研究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观点。由于在汉语视觉动词中,“看”的使用频率和范围是绝对高值,因此,在感知动词这个领域中,本书选定视觉动词“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对视觉动词多重义项的深入研究,不仅能够使我们对视觉动词本身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能够更好地建立起“外部世界——人脑——语言”之间的联系,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我们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以及如何建构语言世界的。尤其是视觉动词语法化的方向不是单一的,所以对其语法化过程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知导致一个语言成分发生语法化的动因及机制。
  前人对“看”的研究多是针对具体某一个义项的,而本书将“看”的所有义项联系起来考察,从认知角度建立多义词义项分析的相关性和区别性理据,这也是本书的一项创新之处。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我们在分析“看”的各个独立义项的基础上,概括出义项之间的相近性,并以此为根据建立起关于“看”的语义网络。本书还通过义项的历时演变情况,初步探讨了语义历时演变同语义网络建立之间的关系。“看”在语言中并不总是独立使用的,它还可以构成许多相关结构,因此本书还分析了一些由“看”构成的功能性构式,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地探讨“看”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此外,本书对“看”义项的分析不完全等同于词典的释义。能把词典释义与认知语义网络有效地结合起来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家和词典学家的努力方向,现在已经有一些语言学家和词典学家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词典释义是词典编纂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设计一个什么样的释义模式才能满足词典使用者的需要,这一直都是词典编者的追求目标。如果在释义中引入符合人类认知习惯的认知语义结构无疑能够使词典释义更加符合语言事实。能够让读者满意的释义模式必然要吸收原型理论、语义网络等认知语义模型的精髓,因此,本书的研究对于研究词典多义词义项的阐释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感官与认知
  人类的认知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语言从某些方面讲就是思维的反映。许多语言现象的发生、词语新义项的出现都与人类的认知密不可分。比如说,陈一(2014)探讨的现代汉语中“有点小(不)A/V”构式的出现就与人类的认知密切相关。他谈到,在汉语程度范畴发展过程中,高程度词语丰富多样且不断推陈出新,低程度词语不那么“发达”。二者的不平衡、不相称孕育着创造新的低程度表达式的内在需求。当一定时期集中涌现的大量高程度词语轮番活跃过后,人们又开始转而注重细腻的表达。于是有新鲜感的低程度表达形式便有了应运而生并被大家接受的社会心理基础。可见,人类的认知在语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谈到认知,就不能不先谈谈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在60-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主要贡献不仅在于它提供了研究认知内部心理机制的新方法——信息加工论,还在于它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受其认知过程的制约,所以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过程和结构,从而揭示智力的本质。①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它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或认识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计算机模拟等。我们这里主要关心的就是“感知”。
  人类获得“感知”的器官就是“感官”。《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解释说:“感官,感觉器官的简称。”“感觉器官,感受客观事物刺激的器官,如皮肤、眼睛、耳朵等。简称感官。”事实上,语言学所指的“感官”与该定义存在着一定差别,将之定义为“人的感觉官能”显得更为合适,因为感官词并不仅仅是指表示感觉器官的词,也包含表示感觉行为动作和感觉性质的词。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感官与认知
第三节 视觉与语言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范围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语料来源及说明

第一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架构
第一节 文献回顾
一 语法化研究
二 认知动因研究
三 与其他视觉动词的比较研究
四 与“看”相关的格式研究
五 小结
第二节 理论架构
一 转喻
二 隐喻
三 一词多义
四 小结

第二章 “看”的义项分析
第一节 工具书中的“看”
第二节 “看”的各个义项及其句法表现
一 “观看”义
二 “观察”义
三 “认为”义
四 “取决于”义
五 “探访”义
六 “对待”义
七 “诊治”义
八 “照料”义
九 “提示”义
十 体标记
十一 助词
十二连接词
第三节 义项分析
一使用频率
二句法分析

第三章 “看”语义演化的认知动因
第一节 转喻演化
一 “眼见即看”——“探访”义“看”
二 “眼见即看”——“诊治”义“看”
三 “眼见即看”——“照料”义“看”
四 “眼见即看”——“提示”义“看”
五 “眼见即看”——连接词“看”
第二节 隐喻演化
一 “身体即心智”——“观察”即“看”
二 “身体即心智”——“认为”即“看”
三 “身体即心智”——“对待”即“看”
四 “身体即心智”——“取决于”即“看”
五 “身体即心智”——体标记“看”
六 “身体即心智”——助词“看”
第三节 “看”的语义网络

第四章 “看”的语义演化的历时考察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
第三节 中古汉语——魏晋南北朝至宋代
一 魏晋南北朝
二 隋唐五代
三 宋代
第四节 近代汉语——元、明、清
一 元、明时期
二 清代
第五节 “看”语义的历时演变与其语义网络的相关性
一 上古汉语时期
二 中古汉语时期
三 近代汉语时期
第六节 连接词“看”的语法化历程
一 句法表现
二 “看”是边缘连接词
三 认知动因
四 虚化条件
五 其他的视觉动词

第五章 “看”与“见”、“看见”、“看到”的比较
第一节 “看”和“看见”
一 主要观点介绍
二 部分词典的解释
三 共时考察
四 历时考察
五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建议
第二节 “看见”和“看到”
一 共时考察
二 历时考察
三 意象图式分析
四 从“看见”、“看到”看现代汉语的词语更替现象
五 结论

第六章 由“看”组成的功能性构式
第一节 看V
一 “看V”的句法表现
二 “看V”构式出现的原因
三 构式“看V”的特点
四 “看V”和“见V”
五 余论
第二节 VV看
一 动词和动词重叠的特点
二 “VV看”的句法特点
三 “VV看”的语义特点
四 “VV看”的语法化及构式义
五 “VV看”的时间性
六 “VV看”与人称的关系
七 结论及余论
第三节 看来
一 “看来”的语义变化及主观化
二 “看来:”的形成
三 “看来,”是话语标记语
四 “看来,”的语用功能
五 结语
第四节 “P+X+看来”和“P+x+来看”
一 句法特点
二 对比分析
三 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四 余论
第五节 “看来”和“看起来”
一 看起来
二 看来
三 对比分析
四 结论及余论

结语
第一节 本书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现有工作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 不足之处
二 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