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后现代语境下的传媒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093183
  • 作      者:
    宋瑜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宋瑜,女,200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9年获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教师。先后执教管理学、国际商务、世界经济概论、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等多门课程,熟悉经济管理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国际趋势。

展开
内容介绍

  《传播学百科文库·传播思想史论系列:后现代语境下的传媒研究》讲述了:戴维·莫利是英国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伯明翰学派的学术传统,坚持跨学科的理论路径,强调将媒介研究置于社会和物质的背景下,从社会学、人类学、符号学等多学科视角来审视传播和文化;在全球化媒介构建的后现代语境下,他尝试运用人种志方法研究当代文化中媒介消费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同时发生的动态过程,探讨有关跨文化传播与民族认同等问题。莫利的媒介理论对中国媒介与文化研究开辟新的视角与思路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所处的媒介时代与社会语境,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媒介现象与传媒发展等问题提供可借鉴的阐释框架与方法论,对中国媒介理论研究与传媒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一、童年的电视体验与媒介消费研究的缘起
  1949年,莫利出生在英国伯明翰,父亲是二战退伍老兵,战时曾在航空母舰上当飞行员。1954年,莫利的家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电视机司空见惯,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在当年,对于战后英国家庭来说,拥有一台电视机,不仅仅能享受科技带来的新鲜与便利,更是一种身份和文化的象征。电视机成为出现在莫利童年生活中的最具实验性和变革色彩的现代科技手段,极大地丰富和影响了他的成长岁月。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莫利还是个小学生,麦克卢汉的书刚刚面世。当时的英国媒介研究领域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有关收音机的研究很少,而研究电视机的人却很多。这种学术现象明显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因为在当时电视是被当作最光彩夺目的媒介来看待的,被赋予了过多的关注和地位。莫利早期的媒介研究也围绕着电视。在莫利的童年记忆中,家人很少坐在一起看电视。母亲总是在厨房和客厅之间忙个不停,几乎没有安心坐下来看过电视,而父亲则始终坐在客厅正中的沙发上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视屏幕,少言寡语,每晚都是如此。这样的情形深深印刻在莫利脑海,成为他研究家庭媒介的性别化使用与权力运作的初衷。
  成年后莫利很少看电视。作为一名传媒研究学者,莫利深知,电视即使是在最简单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需要方面也是有所保留的,认为“如果试图通过电视新闻来了解世界上发生了什么,就如同妄想只看时钟上的秒针就能了解具体时间一样不真实”②。对于莫利来说,“看电视”最大的目的就是和家人一起娱乐。以前莫利偶尔还会看看球赛的电视转播,自从附近酒吧里装了卫星接收装置,就改去酒吧看足球比赛直播,因为那里有很多球迷聚在一起看比赛很有气氛。上述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经历引发了莫利对电视消费情境的兴趣,在“家庭电视”和“信息和传播技术的家庭使用”研究中,莫利离开电视文本本身,通过一种对比的方式来分析家庭媒介技术手段使用的具体情境。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芬兰学者卡尔·诺登斯特伦(Karl Nor—densffeng)在芬兰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看电视只是人们每天生活中的一项仪式性活动,与电视内容无关。当时的莫利正忙于媒介文本的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觉得这种观点既缺少理论依据,也缺失社会责任感。然而随着实证性研究的深入,莫利逐渐意识到关于“看电视”的行为应该从双重视角加以理解——既有关意识形态和权力的运作,同时也有仪式性的含义。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日常生活中。“看电视”往往体现为一种日常习惯——人们回到家,打开电视,就和打开灯一样,是一种生活习惯,并不一定出于“看电视”的需要,有些人只是看着电视屏幕发呆,有些人只是为了有陪伴感,还有人打开电视只是想通过播放的节目掌握时间。莫利指出,如果要对电视观看给予理论上的阐释,一定要允许其他非专注观看的事实存在。
  今天,看电视的行为更加复杂了,家庭以外的收视行为已十分普遍,譬如在机场、咖啡馆、酒吧,或是公共交通等场所都在发生看电视的行为,面对电视消费生态的新变化,莫利强调要从政治经济视角进行传媒研究。在他看来,与出版业的经济规律导致英国文化研究理论的盲目出口/移植一样,电视走出家庭,重新进入公共领域的驱动力主要还是来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公共场所的电视消费无法由观众随意控制——满足了广告主和代理商的要求,因此莫利指出,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电视的“去家庭化”进程。对于莫利的提醒,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中的中国传媒研究学者要特别加以关注。
  ……
展开
目录

丛书总序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戴维·莫利的生平与传播思想发展
第一节  童年的媒介经历与传媒研究旨趣的启蒙.
一、童年的电视体验与媒介消费研究的缘起
二、海外的文化读物与身份认同研究的启蒙
第二节  曲折的求学之路与宿命般的伯明翰经历
一、一波三折的求学之路
二、宿命般的伯明翰经历
第三节  伯明翰辉煌时期的传媒受众研究成果
一、文化研究视角的受众研究:对《银幕》理论的批判
二、《每日电视:(全国新闻)》:对文本威力的质疑
三、“家庭电视”研究:生活情境中的电视消费研究
第四节  人类学视角的介入与学术轨迹的转折
第五节  后现代地理学影响下的媒介研究新视角
第六节  英国文化研究的学科危机与发展思考
一、转变狭隘的正统性心态,学习别国的学术传统
二、发展新的研究方法,积极回应科技的革新

第二章  戴维·莫利传播思想的理论溯源
第一节  西方传媒与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美国经验主义传媒效果研究
二、英国文化研究的诠释性立场
三、政治经济角度的传媒批判
四、交锋中推进的传媒研究新视角
第二节  伯明翰学派传媒研究的学术传统与理论成果
一、伯明翰学派传媒研究的学术传统
二、伯明翰学派传媒研究代表人物的理论成果
三、伯明翰学派对传媒研究领域的贡献

第三章  新型受众理论与家庭收视行为研究
第一节  研究溯源与新范式的提出
第二节  新型受众研究范式的理论框架
一、前提:“封闭”结构的文本与“积极”解读的受众
二、立场:“交叉话语”空间中的“矛盾召唤”
三、核心:文本重构与阶缎/意义系统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新型受众研究范式的发展与转变
一、体裁模型:突破“编码/解码”.模式研究文本/受众关系
二、家庭电视消费的人种志:家庭收视语境中的性别/权力关系
三、双重焦点:家庭电视消费研究的新视角
四、修辞研究:新语境下重构受众与媒介关系
第四节  理论批判与价值重估
一、历史视角下的理论批判
二、研究方法论的价值重估

第四章  后现代地理下的政治传播思想
第一节  全球化媒介建构下的后现代地理
一、媒介新秩序与民族认同危机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后现代地理
第二节  后现代地理下的传播权力与新的文化认同
一、超越决定论逻辑的后现代地理学研究
二、全球化媒介对“西方主义”认同的建构
三、媒介新体系下社会群体政治文化的衰败
四、后现代环境中传播权力的跨文化运作效力
第三节  后现代地理学视角下的“现代性”探索
一、“去西方化”视角下的现代性的地理研究
二、超越全球化模式发展现代性的区域理论
三、后现代语境下释解城市对现代性的演绎

第五章  人类学视角下的媒介技术研究
第一节  历史视角下探讨家庭媒介消费的发展趋势
一、延续对“家”的探讨:被“媒介化”的家与“移动”的家庭体验
二、媒介“家居化”进程:传统价值框架下的新技术融入
三、媒介“个人化”趋向:重新定义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
第二节  在人类学视野解读家庭媒介消费的象征维度
一、家庭媒介消费研究的人类学转向
二、媒介技术在家庭中的社会性与象征性
三、家庭媒介的性别化消费与文化属性
第三节  新媒介技术生态下的媒介理论发展
一、重估威廉斯技术观:对“技术决定论”的再批判
二、技术“鸟托邦”批判:对技术合理性悖论的反思
三、超越二元论思维:传统、现代性与新的媒介技术

第六章  戴维·莫利传播思想对中国传媒与文化研究的启发
第一节  传媒研究本土化:对理论跨语境移植的思考
一、“去西方化”视角下发展“扎根理论”
二、因地制宜:文化研究理论的中国本土化
第二节  媒介研究方法论的启发借鉴
一、跨学科视角与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法的实用主义选择
第三节  对中国传媒研究的现实影响与意义
一、为传媒文化“正名”:通俗文化就是政治
二、质疑收视率:实证性受众研究的前景
三、对全球化背景下应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启示
四、新媒介生态下媒介素养教育大众化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一、英文资料
二、中文资料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