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媒介产业来说,在简单的市场化作用下,生产要素同样必然是流向强势产业,而农村类报纸由于其与农业这一弱势产业、农民这一弱势群体有着天然的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所以决定了它在媒介产业中的弱势地位。1988-2002年的15年间,中国媒介产业主要是在市场化大潮的推动下进行变革,晚报、都市报、集团化,这一波接一波的浪潮正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中国传媒界的现实选择;资金、技术、人员等传媒生产要素纷纷流出农村类报纸产业,而向强势的城市类报纸产业流人,这直接导致了长达15年的农村类报纸产业的衰落。也就是说,在农业、农村、农民被边缘化的同时,农村类报纸产业也被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中国传媒业选择性地放弃而整体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这些年,大多数农村类报纸发行量逐年大幅下降,1993年,全国邮发报刊发行的农林牧类报纸下降超过20%,曾创发行纪录130万份的《吉林农民报》也猛跌到10万份左右;经营方面,不少农村类报纸呈亏损状态,广告收入不足10万元;一些农村类报纸先后停刊或者更改报名,发行对象转向城市,如全国性的《中国农牧渔业报》停刊,《中国农村经营报》更名为《中国经营报》;省市级以上报纸更名的有,《吉林农民报》更名为《吉林经济报》,《江苏致富报》更名为《服务导报》,《安徽日报农村版》更名为《新安晚报》;省市级农村类报纸先后停办的有《长江日报农村版》、《解放日报农村版》、《兰州晚报农村版》、《济南农民报》、《福建富民报》。其他农村类报纸都在努力寻找出路,有的改回日报农村版,随日报发行。到1994年,全国以及省市级农村类报纸只剩下十几家。这种整体萎缩低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
……
展开
·如今这一研究成果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我们期待的是作品对业界的指导作用。在社会转型变革中,留下来坚守的农字类媒体本来已经不多了,如今又碰到新媒体“雪上加霜”的挑战, “坚守者”还能坚守多久?建议业界人士尤其是从事农字类媒体工作的新闻人能看看这本书,也许能借以走出迷茫。
·尽管各地、各报的情况千差万别,书中讲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不完全与当地的情况吻合,但该书提出的问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是可以启迪我们的思路、打开我们的眼界、拓展我们的视野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媒体市场化、新媒体挑战,大家所处的这种大环境都是一样的,因此书中所谈到的《南方农村报》的经验,对各类农字类报纸来说也是有普遍的借鉴意义的。
——范以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原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