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三秦家风
0.00     定价 ¥ 4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9259389
  • 作      者:
    黄娜
  • 出 版 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黄娜,汉族,生于1983年元月,研究生学历,现就职于中共西安市委党校。曾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5项。发表《浅议“发愤著书”与“穷而后工”》《从〈白鹿原〉看中国传统文化》《浅谈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于“规范”的阐释》《实现消费升级的路径选择探析》等文章。

展开
内容介绍

  《三秦家风》讲述了从春秋到近代二十个以名人、家族或村寨为主要叙事单元的三秦家风传承故事:尊师重教无出其右的燕伋,一家两代三人合力续写《汉书》的班氏家族,不惜身死卫正道的李固,成就“四世三公”的四知先生,传承《颜氏家训》的军政全才颜真卿,心怀兼济天下之志的白居易,正气写“人”学的柳公权,言传身教的范仲淹,泽被后世的张载,清正立身的王恕,教育“三好”学生的御史秀才冯从吾,言道一身的帝师王杰,尸谏殉国的王鼎,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崇俭广惠的左宗棠,影响深远的《吕氏乡约》,代代相传的《沈氏家训》,风正行远的《黄氏家规》,公议定家规的岚皋杜氏,韩城党家村的家训传延,等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三秦家风》:
  燕伋
  尊师路上无出其右
  春秋战国的阳光穿越时空,照射在望鲁台上。恍惚间,我们好似看到一人凭台远眺,清风吹过,沙沙的树响回荡在耳边,四周涌起阵阵吟颂:
  千川自古多俊才,
  数辈儒风继往来。
  燕子归来携六艺,
  中华尊师第一台。
  这里的“燕子”,便是被誉为“中华尊师第一人”的燕仍。燕饭(前541一前476),字思,“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渔阳(今陕西千阳)人。
  渔阳,自古以来就有“三贤故里”的美誉。而其中被尊为先贤的燕仍,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最为难得的是,他将这一件事做到了极致,这件事便是尊师重教。他的老师也不是一般人,乃是被后世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
  燕仍遵父遗命,奔赴千里,拜孔子为师,一生三次赴鲁,两次随师研学,并亲筑望鲁台。他的脑回路比较清奇,突破了一般人的想象空间,遂采用了一种空前绝后的方式,阐释了何谓顶级配置版的“尊师重教”。
  靠“11路”穿越西东
  相传燕姓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打败商纣得天下后,分封各路诸侯。其中,有一位叫姬爽(sh1)的贵族,他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受封于蓟(今北京),并建立了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国。但他却不去封地,而是派长子姬克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镉京(今陕西西安)任职。因采邑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爽。后至战国末年,燕国为秦国所灭,姬爽的后代就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燕氏。而燕饭,则可能是其后裔。
  燕伋出生于一个三代同堂、五世公族的大家族。在那个古老的年代,出生在这样的家族里,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这种家庭可以给子孙提供较好的成长、学习环境,一般家庭是难以企及的。但是,燕家却不满足于现状,怀有“野心”,想送子弟去当时的名家大儒门下当弟子。
  相传,从燕幼年开始,他见多识广的祖父就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在燕仍四岁那一年,卓有远见的祖父临终前嘱咐燕仍的父亲:
  “要用心抚养这个聪慧过人的孩子,若是哪里有学问大、学问深的高人,就一定要送他去拜师学艺,让孩子明大理,识大义,成大器。”燕的祖父绝不会想到,他寄予厚望的这个孙子,日后的成就和影响力远远地超出了他的期望值。
  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写道: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桃树、李树的花朵芬芳,果实吃起来很甜美,虽然树木不会说话,但它们依然能把人们都吸引过去。
  当时,孔子在曲阜讲学,声名远扬。燕仍的父亲很有远见,一直牢记着燕仍祖父的嘱托,遂萌生了让儿子去鲁国拜孔子为师的想法。然而,因为燕仅年龄太小,而渔阳又地处西睡,距离东边的鲁国路途遥远,所以未能成行。但是,这件事情却让年幼的燕仅对未来留下了一份期许。
  一个人会有怎样的成就,除了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也非常重要,尤其是来自外界的最关键的因素——教育,教育又会对内在因素产生影响而引发内在因素的变化。所以,向道德水准、知识修养比自己强的先贤和前辈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在燕仅不满二十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守孝三年结束后,燕饭开始思考,他将何去何从?
  那时的西北大地,自西周东迁之后,在游牧民族的不断侵扰下,已处于中原文化的边缘。渴望学习,渴盼成为名家大儒的弟子,这促使燕仅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他的一生,也为他在中国历史名人榜单中提前预定了一个位置。这个决定便是,横穿西东,去鲁国拜师求学。
  在“公元前”的那个年代,既没有飞机、火车,也没有轮船、汽车,出门远行,大部分是靠“11路”—两条腿走,也有坐牲口拉的车,却是要掏钱的,这可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
  燕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提升自己,靠着自己的两条腿,凭着一股求知的心劲儿,经雍城(今陕西凤翔)、西岐(今陕西岐山)、咸阳,出函谷关,跋山涉水,晓行夜宿,行程达两千多里,终于到达山东曲阜。
  长时间的远行,让燕仍疲惫不堪,然而他心潮澎湃,只是稍事休整,便去拜师求学,终于如愿成了孔子的一名弟子,后位居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列。
  孔子曰:
  否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意,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相传,孔子杏坛教学,收三干弟子,传六艺之学。周体王元年(前520),正是孔子三十而立之时,他开始创办私人教育产业,招收学生。孔子虽然不是私学的首创者,没能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其创办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历时二千余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展开
目录

燕伋
尊师路上无出其右
靠“11路”穿越西东
开办私学之西秦第一人
清奇脑回路下的望鲁台

班固
咬定青山不放松
家学渊源下的文武传承
父死子继留遗憾
临危受命的巾帼才女
文武双全两兄弟

李固
正大耿直的“北斗喉舌
高洁家风孕育儒士清流
以一己之身愁多方势力
以民为本的为官之道
不惜身死卫正道
一门三杰的迭代升级

杨震
“四知先生”的遗产
从弘农杨氏走出的“关西孔子
由“暮夜却金”而生“四知先生
清白底色映剑芒
家族遗产成就“四世三公

颜真卿
军政全才的典正一生
《颜氏家训》的精神传承
“颜盟主”送儿子做人质
浩然刚正遭人嫉
人如其书堂堂正正

白居易
晒工资达人的清白底色
幼承家训
以诗谏政报家国
肯做实事的“父母官
领导干部写诗“晒工资
清简送子孙

杨公权
正心正笔正世间
厚积薄发的华原柳氏
笔谏之心正则笔正
医谏之身先为范
柳母和丸教子
秉公办事不谋私利
柳氏风正骨长存

范仲淹
家族兴盛近千年之谜
堪称“免死金牌”的姓氏
范氏家风的缘来缘往
范仲淹与朱说:一段刻苦自励的岁月
言传身教,四子皆有所成
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
家族兴盛近千年之秘密所在

张载
“四六十”的家族密码
范仲淹与张载的“师生”情谊
家国天下的家风传承
我的老师是“关学”开山祖师
张载与《吕氏乡约》

王恕
“国朝”第一正人
刚正清严的王天官
明朝“魏徵”受封浩命
“组织部长”选人用人的独到眼光
创办三原学派,教化学风民风
宏道书院的父子传承

冯从吾
御史秀才培育“三好”学生
疾恶如仇的真御史
关中书院的“三好”学生教育
一双铁腕整纲纪

王杰
叫板和砷的“陕西牛人
草根逆袭之清朝首位陕籍状元
剑指巨贪和砷
逆风直身的“陕西愣娃

王鼎
抗英名相的百年家书
靠自身能力上位
清操绝俗的实干家
修筑河堤,体恤民苦
铁肩担道义之尸谏醒君
六尺巷背后的家训

林则徐
民族英雄的传家宝
清俭家风养成察民疾苦作风
父亲的言传身教
亲赴一线救灾的“林青天
主政陕西对决刀客
苟利国家生死以
人生十无益的教子格言

左宗棠
化私为公的“散财童子
三试不中,依然心忧天下
刚直不阿的“左骡子
世代累积,沉淀家风
亲爹开启花钱如流水模式
相隔两地书信教子

蓝田四吕
移风易俗的弭地“学霸家族
龙虎斗京华之“牛人出没
诗礼故土养育吕氏四贤
《吕氏乡约》与保甲法的“爱恨纠葛
《白鹿原》里飘出《乡约》的背读声

汉阴沈氏
四星齐辉的“两高”家族
“两高”“三沈”与故官
开国少将的军旅生涯
出仕不可不清的沈家人
代代相传的精神宝库

白河黄氏
学仰从心的黄庭坚后裔
白河《黄氏家规》的前世今生
义学堂:青春奋斗的加油站
清白之色铸就人生信条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岗皋杜氏
巴山岚水中的家庭志书
岚河之畔的杜甫遗风
“智者见于未萌”的家族管理智慧
大脚才女育才子
立在心头的“禁赌碑
化育传心教导后辈成才

韩城党家村
西河学派与青砖家训之渊源
政治考量催生西河学派
耳濡目染中的家风传承
文脉风流之地的家训传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