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守望与变迁:西河阳村民俗口述传播研究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1737182
  • 作      者:
    于海飞,魏娜,张成良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于海飞,吉林省公主岭市人,汉族。主要研究领域为量子逻辑、当代整体性思维与传统文化认知、科技哲学。现为鲁东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曾在《兰州大学学报》《物理实验》、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ervice Science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魏娜,女,1993年生于山东省枣庄市。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研究生。

张成良,鲁东大学副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在读博士。在吉林电视台工作多年,发表新闻作品1000余篇,获得包括中国新闻奖等多项。2015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先后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课题多项。出版《新媒体素养论:理念、范畴、途径》等专著多部。


展开
内容介绍

研究立足于胶东地区传统古村落民俗文化,从文化史、口述史的角度系统研究民俗类型、特征等,主要涉及节庆习俗、生产习俗、饮食习俗、建筑习俗、现代城市习俗、传统祭拜习俗等相关内容。以民俗文化为本,以口述传播为路径,通过对胶东民俗的聚焦与考证,获得胶东民俗文化的区域特征及其传播与影响。具体从村落古建筑、四合院文化、大槐树信仰、舞台文化、地域特征、节日、饮食、人生礼仪等角度进行了研究论述。理论方面,主要从口述传播的内容、文本与符号建构进行了理论探讨,最后强调新媒体兴起带来的民俗口述传播范式的根本性转变。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节西河阳村古建筑格局

一、西河阳村老房屋特征

胶东民间曾流传着一首民谣:“黄县的房,栖霞的粮,蓬莱净出好姑娘。”民谣中的“黄县房”,指的是西河阳村中的一种老式房子——哈瓦房。据地方志记载:自明代以后,黄县的民房建筑向以设计精细、宅院规划完整、房屋宽敞明亮、美观实用而闻名。经过时代的发展以及历史和文化的交互作用,西河阳村的传统古建筑在社会变迁中调适,发展为今天的村落格局。其中,陆续翻新的一些新式建筑,与原住宅的大气端庄相比差异很大。片区以中央主路为界,路南主要是新建房屋,路北保留传统古建筑更多。目前,西河阳村中的哈瓦房存有二百多座,一些老宅院甚至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新式房屋虽也体现了当地的建筑特色,但时代气息太过浓厚,与老黄县房不论是风格还是气势上都显得格格不入。这一节我们就以西河阳古老民居为例,考察有着鲜明特色的黄县哈瓦房(见图2-1)。

图2-1鸟瞰中的西河阳村


1房屋结构特征

院墙高耸、青瓦白墙、庭院深邃、外敛内扬,这些都是西河阳村老房子的特点。老房子多为坐北朝南而建,因地处北方,又靠近渤海,坐北朝南不仅有利于采光,而且还能起到一定的遮挡北风作用,这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建房经验。因房子大多是三合院、四合院,大门的朝向与主屋朝向彼此互不影响,所以有的大门也并非朝向南方。以路为界,路两边的房子多是门对门对称分布,既有坐北朝南,也有坐南朝北。在纵向街道两旁的房子大门则选择向东开门,向西开门的几乎没有。依照布局的讲究,大门不能正对着路口或对门山墙。遵循这样的原则,村落的宅院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格局,看不出是宅院迁就着村路,还是村路迁就早已落成的宅院。不论是新建的房屋还是老宅院,房屋式样大都是瓦房,瓦房是胶东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冬暖夏凉。在没有空调暖气的岁月,缓解了气候带来的诸多不适,瓦房是村民依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做出的选择。房屋风格讲究“贵精而不贵丽”“实用而不奢华”,体现了村民对屋宇格局的理解。这些老房子不仅是村民居住的处所,也体现着村民的文化思想观念。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其著作——《消费社会》中提到“消费是一种语言”,消费活动中,所消费的每样货品都代表着一种语言。这一点在传统的民俗建筑特点中也有较深刻的体现。西河阳村是以商致富发展起来的村落,当胶东大多数居民从事农耕活动的时候,西河阳村就已出现很多优秀的商界经营奇才,虽然家境殷实,但他们仍旧保持着低调、谦虚和进取的品格。这在房屋建筑中也能得到体现:整体宅院的门面都比较小,若是家里有钱,种地多,有马车驴车的,门才会相对阔绰些;外面的墙体也大多由火山石垒砌而成,少数讲究人家会把每块石头打磨成相同的几何图形,来营造整齐美观的视觉效果。从外部看,西河阳村的老房子比较普通,看上去只是毫不张扬的“小户”人家,但里面的场景,只有入了门才能得见乾坤。

大门往往是木头雕刻,上方都有精心装饰的门楣,刻有不同图案的木质门簪(见图2-2)。木门簪的下方相对应的有一对门枕石,过去人们所说的“门当户对”就是指的这门枕石和门簪。村民王祥波告诉我们,过去村子里一般人家的图案多以福字、荷花等为主,稍富有的人家,以蟾蜍、蝙蝠、桃、蝉等为主,且图案更为复杂。因此从门簪和门枕石的图案上就能看出主人的贫富与否。此外大门上装有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吉祥的字,如“紫气东来”“福星高照”等。有些村民家门顶部会留有一个圆洞,王纪理先生(见图2-3)告诉我们说这是燕子洞,是村民给燕子留的特殊通道,燕子可由此飞进村民家里搭窝筑巢。看似合理,但仔细思考又有些不妥:燕子是有翅膀的,为什么非要从这个小洞飞过去呢?小洞不大,来回应该也不是很方便。带着疑问,后来到了马淑明老人家,再次向他询问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更加有趣。他认为,这是为祖先留下的神洞、先人洞。晚上把门关上,先人的灵魂没法进来,所以在门上留个洞,让先人“有路可走”,能回家来看看,尤其是过年过节的时候。这体现了村民对祖先的追念。此外,门槛一定要用榆木修葺,门槛处于刚进门的位置,意味着主人家年年有余(榆)。


墙体多用当地产的火山石垒成,色泽灰黑,外表粗糙。所用的石头都要经过加工,做到平滑无间隙,看起来整齐美观。老房子很少会再刷一遍墙皮,墙体的石头直接裸露在外,因此稍有讲究的人家都会将石头的形状做好。条件一般的人家的墙大多是泥和石块等混合垒砌。有钱人家做好墙以后,还要在墙上竖起木头,因为过去的“胡子”(贼或土匪)会来偷盗,为达到偷袭的目的,土匪们一般都会在墙上打洞,然后趁主家不注意就进入房屋偷东西或绑票。在墙上再加一层木头做防护,一是为了更结实,二是土匪凿木头进来时声音很大,能起到很好的提醒作用,提醒主家防范。此外,大户人家房子比较高,门上还有个小门楼,门楼的空间很大。据说有次土匪把一个大户人家包围起来了,那家人就在门楼上用枪抵抗,在高处占据优势,土匪就没敢进去,这户人家因此得以保全。

2宅院内部环境及构造

推开老房子的门,迈过门槛,穿过一条狭长的过道,就看到一堵或精美或简朴的照壁,上面写有“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文字(见图2-4),有的以一些梅花、牡丹、石榴、荷花、鲤鱼等砖雕吉祥图案匹配,有的则没有任何修饰。村民说,安放照壁可不只是为了美观,从布局文化上来说,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那是不吉利的,因此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以保持整座房屋建筑的“气畅”。又因放置在门口与庭院之间,出于方便考虑,这堵墙又不能封闭,所以照壁这种建筑形式就诞生了,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汉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一部分。在村落中,说起照壁村民也有说是为了挡住外面的邪气或晦气,把好运留在家中,说明照壁在村民心中占据着特殊地位,不仅仅作为观赏作用而存在。穿过照壁,进入院落,便会发现房屋做工的精巧,整座宅院集砖雕、木雕、石雕于一体:木材以松柏木、楸木、青白杨等为主;门窗采用自摘式,这样推拉更加方便;石料精选龙口当地的青石,据说青石不仅耐用,还能辟邪,村民们建房的时候大都选用青石。从现存的各处老房子来看,大都呈四合院式布局、中轴对称型,围绕正房组成封闭的空间形式。北面的房间为正房,东西两侧为厢房;院中的路面由石块铺砌,给人以庄重、稳定、中庸的感觉,形成一种宁静、安全、舒适而又相对封闭的环境氛围。


出于实用及礼制观念,进入院子,首先看到的往往不是主屋,通常会有一个小的房间,被称作“耳房”,“耳房”建于正房两侧,如耳朵,而得名。大户人家通常会有守门人,他们就在耳房里,来了客人会向主家通传。此外,因耳房还用做储藏之用,一般有粮囤,放着粮食一类的东西。旧时有要饭的人登门乞讨,守门人会给予施舍,主家以此谋取善名。耳房虽然并不是住宅所必需的,但对村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除了耳房、普通房间,院子里一般还有饲养家畜的圈舍,如吉元大院里的猪圈就建在正房之前,前方是厕所。一个农村家庭一般只有一个厕所,不分男女。厕所与猪圈相连的墙底部会有个洞,连通两处,听王纪理先生介绍说,通过这个洞,厕所内的便坑直通猪圈,猪可以直接取食人的排泄物,猪粪可以用来做肥料。厕所与猪圈二合一的形式有很多优势:污染源集中,便于清理;人的排泄物作为猪食的一部分,节省猪饲料;充分利用资源,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文明观念,也是劳动人民在物质贫乏时期,对资源合理利用的智慧选择。不过,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地主阶层的消亡,封建大家庭逐渐瓦解,渐渐成了一家一户制。宅院里人口不断减少,封建经济走向终结,一些原本适合大家庭房屋布局的作用也逐渐消失。如耳房、仆人住的房间、账房等,这些房屋多位于家院外缘,现在都成了放杂物、家什、电动车、自行车等物品的仓房。后期建房的村民很少有另建南屋的,一般除了主屋,还有东西厢房,南屋的一些功能就转移到了东西厢房。

此外,花园也是村民家中必不可少的,有的开在房前,有的开在屋后,村民在房后一般会留出一片空地,套一堵后墙形成后院,即使普通民众家没有后墙,也会留出后院,因为在当地人看来,没有后院,将房屋后窗直接临后街是“不成住处”的。而且花园也是住宅内部的公开场所,是家人之间讨论、交流、放松、休闲的场地,人们在这里活动,既避免打扰室内活动,又能与外界隔离,是一种对外私密对内公开的场所。因此几乎每家都会有一个小花园,面积有的大些,有的只是种些花草的小空地,为宅院增添了不少美感。种植花草很有讲究,不仅讲求美感,也注重实用性,如院子里很少会种夏天容易招惹蚊子的花草。

石榴是比较受村民们欢迎的,在林凤伦家中采访的时候,我们看到院子里有棵石榴树,询问她栽种这种树的初衷,她回答道:“石榴好看,有多子多福的意思,你看现在是夏天,院子里太热,洗衣服的话,就在石榴树下,用完的水可以直接倒了,方便嘛。”村民们对花草的品种名贵与否并不在意,花草只是日常生活的点缀,爱花爱的是其简单、质朴的美。现在一般人家都会在院子里铺上水泥地,干净而方便,但西河阳村民家里的水泥地不多,留下的泥地可以用来种花种菜,比水泥地更为实用。

村内的老房多仿照殿宇造型,屋角昂翘,梁脊横卧,屋顶耸立,构成优美的天际线;泥质鱼鳞灰瓦履顶,呈曲线形,哈瓦叩垅有阴有阳,突出部分为阳,层次清晰。房屋呈斜面,屋瓦的层次错落,不仅美观,而且分散了外部的压力,如风雨的冲击。下雨时,雨水经过缓冲,流至屋檐落地,形成一排排壮观的水帘。直到现在,那些有一二百年历史的房子,依然坚固,经过简单的修整仍可以用做正常的民居。因其美观性和实用性,来这里参观的人都为之赞叹。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民俗文化传承与口述传播           1

第二章 建筑格局中的西河阳村           35

第三章 家族关系下的村落格局          58

第四章 胶东地域下古村落的民俗文化考察        91

第五章 村落民俗生活的口述传播          111

第六章  口述传播的内容、文本与符号建构(上)     138

第七章  口述传播的内容、文本与符号建构(下)     160

第八章 新媒体兴起与口述传播叙事表达的变迁       178

参考文献      198

后记       20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