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融汇亲和的京味文化
0.00     定价 ¥ 6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342292
  • 作      者:
    王旭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旭,陕西人,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史与文化史研究,在《史学月刊》《城市史研究》《清史论丛》《北京史学》《京师文化评论》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现代化与全球化的“魅影”逐步介入寻常百姓家,正因文化的日趋多元性和复杂性,衍生出诸多根源于文化基准之上的社会问题。在地区文化认同度与特色性逐步降低的今天,如何书写每个人曾经体认和经历的原乡故事与生活回忆并科学地提升总结,是当代中国文化参与者、创造者与从业者需要关切的重要层面。京味作为北京文化中具生命力的特质,对当下北京的发展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无疑是一个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兼备的时代命题。
  人们对于原乡与过去的怀旧,是一个可持续性与富有变化的心理状态。而对于北京人来说,京味恰恰弥补了在现代化与全球化交织状态下所面临的一些精神空虚与手足无措。尽管目前一些京味文学对于过去的描写不见得那么真实与合理,缺乏择取而全盘肯定,存在着不少问题,或日有一种“乡愿”气息,但这其实也深刻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于京味要素的多重挖掘与文化价值有了重新的评估和多方向的源流寻根。
  京味的形成既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个文化过程,这就意味着京味不仅与历史事实不可割离,而且与各色文学创作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京味的“万花筒与西洋镜”。历史是一个京味的显微镜,虽然不一定能够见微知著,但是可以探寻出京味的底色与风韵。京味又是历史的折射镜,尽管近代中国历史所投射的图谱带光怪陆离,但是京味仍然突出了历史的文化主线与演进特征。历史与文化两种图景与旋律不断叠加,就是现代京味文化一种别样的沉淀与镜像。
  此种“京味”,是一个共享开放的文化体系,可以品尝,可以感悟,可以触摸,也可以书写。作为个体的“我”确实不是一个北京人,也不属于宽泛意义上的“北漂”与“追梦者”,没有“土著”的珍贵回忆,也.缺失一种日常观察的涓滴印象。只是,试图从“他者的眼光”与“历史的光影”之中,对于自我理解的北京文化,做一个长时段的勾勒和描述,在创作层面应该是有某种平等性的。
  这本小书立足于百年来京味文化的全景扫描,是在前人丰厚记录和研究基础之上进行的一个关于北京文化的新思考与再整合。不过,当然仅仅是一个初步尝试。在复杂纷繁的文化脉络建构与描摹中,虽有多种论著珠玉在前,但依旧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希望读者予以纠正、批评和补充。
展开
精彩书摘
  《融汇亲和的京味文化》:
  如果从元大都算起,北京至少也是七百年帝都,长时间位居全国政治文化中心,这些优越条件,使京味文化具有了皇家气派,都城辉煌,俨然“鲜衣怒马,华奢相高;舞女歌儿,奢淫相尚”,这也构成了其不同于其他地方文化的独特性。某种意义上,京味文化与京师文化具有较多的重合性。但是京师文化先于京味文化的出现,京味文化与京师文化之间是难以分离的。从北京建城开始,北京文化史可分为燕文化、幽州文化和京师文化三个不同的时期。在都城时代,北京文化其特征是多元性与庄重性,各色文化要素在兼汇、混融之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师文化,严肃有余而活力不足。上面提到,京味文化渊源于京师文化,京师文化是京味文化的母体,此处论及京味文化的演变阶段,就不能不介绍京师文化。
  宫廷文化占据京师文化的主体,缙绅文化和庶民文化则构成京师文化走向市井、走向社会和走向大众的基础。北京从地域性城市步入都城时代,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早期历史上的北京一带,“苦寒沙碛之地,莫甚于燕”,“临岐未断归家目,望月空吟出塞诗”,“赢病扶持逆旅间,长途杳杳指燕山”,可谓铁马秋风穿塞北,边烽接北平,似乎多是一番苦涩的味道。从西周燕都“蓟城”发展到汉唐时期军事重镇幽州,北宋苏辙在穿过“燕山如长蛇,千里限夷汉”的长城一线之后,看到了塞北与中原“居民异风气,自古习耕战”的景象①,仍感慨北京与中原风俗的殊异,多了一些北国风光、边塞征戍、异族情调等光华。辽金时期,北京再次成为北方区域政权的陪都或首都,“惟燕京乃天地之中”②,自此正式开启了都城时代。元、明、清三朝,“星拱紫垣岩宿卫,天临华盖肃行旌”,“漭漭黄云覆白沙,铁衣万骑迫中牙”,塞北之苦寒渐而为天子风气所遮蔽,北京进一步成为统一国家的首都,民国至今虽小有断裂,但也基本连续地保持着国家政治中心的地位。
  也就是说,政治中心是北京近千年来最核心的城市功能和最突出的城市色彩,能够决定北京城市发展方向的首要因素,无疑是政治中心独有的无比强烈的权力驱动。在京味文化的发展中,“京韵大气”是首要的,文化发展于“京”的基础之上,如元朝开设烧制琉璃的官窑,是琉璃厂之名的来源。清代康熙后期,官方为了皇宫的安全,将原来习惯在内城举办的灯会和书肆下令移到琉璃厂窑前,于是形成了春节逛厂甸的习俗,琉璃厂不断发展,演变为琉璃厂文化街,乃至成为“京都雅游之所”,这些都是政治塑造下京城秩序与生活的体现。
  伴随着之后多次的历史变迁,尤其是近现代的政权更迭,以城市布局与建筑存废为主要象征的北京城市命运几度起伏变幻。当然,政治因素对北京的塑造优劣互见,也势必继续左右城市发展的未来运行轨迹。①京师文化深刻影响到北京人的内心世界,地理位置“近接政府则教令易施”②,最易沾染朝廷与权力之雨露。“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兵部侍郎何卜年在回奏有意迁都的金主海陵王时如此回答,称赞有加。光绪年间极为流行的旅游指南《朝市丛载》中,其“都门杂咏”中有一则《皇城宫殿》小诗:“巍巍帝阙令森严,咫尺天颜不易瞻。四海升平真气象,九霄湛露喜同占。”③,仍然是不厌其烦的叙述京师之气派。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帝都之影:京味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第一节 京味源起与概念生成
第二节 京味文化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京味文化的内在特质
小结

第二章 新旧之间:京昧文化的构成与要素
第一节 衣食住行与京味土壤
第二节 民间习俗与京味底色
第三节 市井日常与京味风韵
第四节 文艺作品与京味旋律
小结

第三章 诚信重礼:京味文化的传统延续
第一节 制度规设与礼法传递
第二节 老字号与京味品质
第三节 京腔京韵自有多情
第四节 京风学脉与都城气象
小结

第四章 通达自在:京昧文化的个性表达
第一节 旗人生计与散逸基调
第二节 商业空间与京味发育
第三节 休闲文化与京味范围
第四节 江湖消退与规则重构
小结

第五章 雅俗共赏:京味文化的兼容博通
第一节 皇权投射与社会生活
第二节 文化转向与雅俗空间
第三节 经济运转与京味流风
第四节 知识转型与文人群像
小结

第六章 和乐交融:京昧文化的和谐共生
第一节 都城形制与市井风华
第二节 土气洋气与京城品位
第三节 多元文化与京味扩张
第四节 到京华去与文化符号
小结
……

第七章 传统之后:京味文化的传承建构

结语——京味文化之断想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