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迷宫,是一条直线
0.00     定价 ¥ 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4514308
  • 作      者:
    无风
  • 出 版 社 :
    中国致公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2-01
收藏
编辑推荐

 

冷静而温暖的社会观察之作

拒绝盲从,看清头条潜规则

拒绝坏情绪,做一个最犀利直言的专业媒体人

精神明亮的人


展开
作者简介

无风,知名媒体人,微信大V,《济南时报》总编,专栏作家。素以岀世之心看入世之事,在纷繁的社会乱象中捕捉真相,以史笔书写新闻故事,释放理性文字。以微言索味求真。作品观点敏锐,语言犀利,既饱蕴文字之美,又富有思想魅力。本书收录的文章曾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周刊、网易、智谷趋势、决策杂志等媒体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作者无风君,以一名职业新闻人的专业素养与深厚学识,在众声喧哗、“理性发声”成为奢侈品的时代;在体制内外尖锐对立、“态度大于事实”的时代,拒绝“站队”,坚信“现实主义”的价值,坚守“专业底线”,坚持“用事实与真相说话”——并为我们带来他以“平视”的视角对这个时代所进行的观察与思考:

最敏感激烈的社会现象:

官道:《干部林冲:一个中年精英的生死关头》《当止则止:祁同伟“幻海沉浮”的启示》……

人道:《乌合之众:我是互捧群里最沉默的那一个》《中年危机:满怀敬意,热爱生活》……

言道:《人性的方向:22路公交车上的至暗时刻》《“炒作型公益”,有一个会写文章的爸爸是错误吗》……

布道:《乡土家国:根还在,树已凋零》《语言癌:从哪里找回优美的中文》……

 

展开
精彩书评

 

最犀利直言的专业媒体人

冷静而温暖的社会透视

 

抵抗盲从,看清头条潜规则

拒绝坏情绪,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拒绝集体高潮,在喧嚣世界里用理智打捞真相 

 

展开
精彩书摘

 

泰山的山坡:普照寺下,红尘归处

深山藏古寺。

普照寺, 一座泰山脚下的六朝古寺, 坐落于喧嚣的红门与天外村之间。山门前的一条山路, 曲曲折折, 幽静而深邃。

这座建于南北朝的著名寺庙, 偏隅深山之中, 苍松翠柏掩映, 而距离繁华之地却不过数里。

山路尽头就是繁华的城市, 一条普照寺路将山间的寂寞消弥在城市里的茫茫红尘之中。

普照寺取“佛光普照”之意,寺内更是有“六朝古松”为镇寺之宝。可惜, 前几年也已枯死, 徒留枯枝残干, 让历史归于沉寂。普照寺历来有赈灾舍粥的善举传统, 每年腊八节, 泰安市民以到普照寺喝粥为乐事, 祈求平安喜乐。更有善男信女来此做义工, 晨钟暮鼓, 释放心灵。

普照寺东侧是红门,泰山登临的传统步道,日日夜夜,游人如织。 西侧还有一个小山坡,名曰“三阳观”,是道教名门全真派的道场。这里也是一处清幽之地, 崎岖山路, 拾级而上, 渐渐将城市的喧嚣甩落身后。待身体微微出汗, 气喘吁吁, 三阳观山门之下,“ 救苦台” 前, 石桌旁围坐, 听山风起处, 有虫鸣呢喃。

普照寺与三阳观的西邻, 是著名的冯玉祥墓。冯玉祥逝世后专门要求长眠于泰山脚下, 大众桥旁。在墓地的两侧, 冯氏烙印至今深刻。 普照寺下的环山路旁, 是一座冯玉祥小学。这座小学的前身正是冯玉祥资助创建的“ 武训小学”, 原址位于山坡上的五贤祠旁边。普照寺正殿后方的二层小楼,如今是冯玉祥的纪念馆。当年, 冯氏曾在此处隐居, 并在此设立研究室, 研习当时的国内外时局。

中原大战之后,冯玉祥败于蒋介石。1 9 3 2 年3 月,“一·二八” 事变爆发后, 冯玉祥虽极力主战, 但得不到蒋介石的支持并遭到冷遇。官场受挫的冯玉祥应当时主政山东的韩复榘之邀, 第一次来到泰山隐居。

7 个月后, 冯玉祥鉴于山东爆发内战的风险, 应宋哲元之邀, 赶赴抗日前线张家口。1 9 3 3 年8 月, 抗日同盟军失败, 冯玉祥再次到泰山隐居。这一次, 他待了两年之久。

先后三年的泰山隐居期间, 冯玉祥并未意志消沉, 沉迷于山色空灵之中, 而是定下了“ 读书救国” 的目标, 请来范明枢、陶行知等名家学者和抗日爱国人士, 系统学习, 研判国内形势。

虽然是官场失意之人, 冯氏也并未一头扎入书斋, 消沉度日。除了学习蓄势而外, 他更多地是造福于泰安百姓。修龙潭路, 架大众桥, 建科学馆, 找大众、朝阳二泉, 建核桃、苹果二园, 修葺三阳观, 兴建水渠, 植树造林, 赈济灾民等。尤其是冯玉祥在泰安期间修建了1 5 所“武训小学”,免费接收穷人家的孩子入学读书学习, 教育学生自立、自强、精忠报国, 后来学生纷纷投奔他, 奋战在抗日前线。现在的武训小学仅存一所,即环山路北的“冯玉祥小学”。泰安当地民众念念不忘冯氏政绩。文革期间, 泰山南麓的白龙祠、普照寺、红门宫、王母池, 甚至总理奉安纪念碑都被红卫兵破坏, 只有冯玉祥墓得到了保护, 完好如初。

也正是在归隐泰山期间, 冯玉祥蓦然醒悟: 胜败乃兵家常事, 厚颜乃从政之本。

普照寺的隐居岁月, 是冯氏政治生涯中最黯淡无光的日子, 也正是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但冯玉祥仍以一颗赤子之心, 身处深山,却胸怀天下,潜心读书,内化于己,外化于人,造福一方。

临城而不喧,居山而不寂。在泰山脚下,尚有更多的类似普照寺、三阳观等幽寂之处。泰山红门旁边的老环山路, 环山一带自在风流清静; 泰山中麓的扇子崖, 也是得天险神工, 远眺主峰; 西麓的桃花峪, 山谷清幽, 花开花落, 处处闲愁。

更安静的尚属泰山东麓。天烛峰有大小天烛, 沿途只有松涛翠柏,瀑布弯流,人迹罕至,却也可以沿途曲折登顶,但一路的风光, 只有攀爬者才可领悟。

途中有一处依山势而建的声声亭。建造者取“ 升升” 谐音, 喻意人生步步登高。仕途得意者也以到此小坐为幸事。

从普照寺到声声亭, 泰山的山坡上, 青山翠柏间, 永远上演着不同的故事。有人在此隐居蓄势, 有人在此纵情山水, 也有人在此了结一生。

 

 

展开
目录

 自序 平视的价值  \\\\\\\\\\\\\\

一 戏里戏外

   林冲:一个中年精英的生死关头/009

   人民的名义:当文学追上反复的尺度/019

   当止则止:祁同伟“宦海沉浮”的启示/026

   亮剑英雄李云龙/033

   乡村重建:“第一书记”的戏里戏外/041

   两会新闻课:没有尖锐的问题,只有不专业的应答/45

   说话的艺术:当地方领导遭遇“电视问政”/049

   错字校长:质疑能创造出什么价值?/053

   高考改革:夯实社会公平的基石/05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