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建筑改变日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105666
  • 作      者:
    (日)伊东丰雄著
  • 出 版 社 :
    西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1)   日本建筑大师、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伊东丰雄新作品

一次摇撼日本东部的大地震,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令伊东丰雄四十余年的建筑师生涯迎来了某种“轮回”。在各个巨型都市中,建筑已然沦为巨大资本流动的可视化装置,与人脱离,不过是无形资本的具象体现。而相比之下,地方建筑项目的落实,却令人感到建筑与人之间依存关系的重生。让自己“艺术性”的建筑就此完结,以地方为立足点找寻建筑的意义,拓展未来的可能性,成为伊东丰雄今后的建筑转向。

(2)反思现代主义建筑的功过,用微小的建筑活动,重归人与建筑、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不远的将来,东京会是什么样的面貌?伊东丰雄对此描述:“城市是被无休止重复着的均质格子所吞没的网格世界。身处无限均质的世界之中,无论选择在哪里工作,决定居住在某栋建筑的北侧还是南侧,或是弄清到了二层还是五十层,都改变不了同一的人工环境这一事实。”建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放任均质化的推进,世界将陷入一片死寂,人们在平静、安全、无欲、无求的苟活中走完一生。作者有感于此,在“歧阜媒体中心”、“信每新松本总部”等新地方项目中,寻求自然与建筑在当下的协调,具体到一座图书馆的光线分区,一间办公室对季节温度的顺应,于实实在在的建筑活动中,重系人与自然的温暖纽带。


展开
作者简介

伊东丰雄,1941年出生,日本第三代建筑师代表人物。

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科,1971年成立个人工作室,后正式更名为“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

曾获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皇家金奖等多项荣誉,2013年获普利兹克建筑奖。近年来代表建筑作品有日本仙台媒体中心、岐阜媒体中心,以及中国台湾的台中歌剧院。


展开
内容介绍

现代主义的全速推进,令日本都市的面貌日新月异。玻璃覆盖下的高楼大厦,看似透明而轻盈,于其中生活的人们,却在这同质化的建筑风貌下,感受着日渐厚重的区隔,仿佛无生气的中性存在。这样的浪潮亦为建筑师们提供了展现个性的舞台,一件件“艺术品”造型精致,不断走向形式与技术的极限,却远离了体恤人情的本质。

人们对建筑彼岸幸福生活的寄盼,不断催发着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的反思。一间图书馆如何关顾人对光线的不同需求?一栋新的办公楼如何尊重人对季节温度的感受?一座岛屿如何重新焕发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光辉?

作者有感于自己近十年来的思想变化,通过对“大家的森林·岐阜媒体中心”、爱媛县“大三岛计划”等新建筑项目的梳理与沉思,指出现代主义建筑的极限,并展现出在这个时代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建筑可能性。

人们塑造建筑,建筑亦塑造人们的生活。回归质朴,重新思考人与建筑的未来。


展开
精彩书摘

【均质的网格世界】

对东京建筑的评论,也仅仅是围绕着无谓的高精度与经济合理性而展开。

2005 年,我本人以及山本理显、隈研吾等六家建筑设计事务所,一起参加了由UR 都市机构在东京湾岸地区的三菱制钢工厂旧址上开发的,名为“东云Canal Court”的大型公租集合住宅项目。

我在设计这个项目之初,对其公租型住宅定位的理解,仅停留在为了获得比销售型住宅更大的灵活度的程度,而并未意识到这个项目将在各个方面都以经济合理性与管理便利性为最优先条件。UR在全日本建设了大量的集合住宅,将众多案例经验提炼成标准化手册,作为本项目的设计条件,几乎不存在变通的可能。

举例来说,各户的结构跨度被规定为六米,这是由经济合理性推导得出的数字。我从空间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更具灵活性的三米跨度箱型单元的方案,希望借由对单元的组合,使居民自身在某种程度上自由地进行空间创造。这个方案既可以使住民根据生活方式与人生阶段自主选择住宅,又可在各单元之间的空当处设置露台,形成共享空间。项目负责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的想法表示理解,但终以露台的管理及单元制有风险等理由,未将我的意图导入到项目之中。

如今在这座集合住宅的周围,林立着由民营开发商建立的高层公寓,形成被峭壁包围的洼地一般的惨景。对开发商而言,公寓是重要的商品,提升远眺风景与建筑档次等所谓的商品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楼一旦竣工,原来的居民们收获的将只有失去景观与日照并饱受城市风侵扰的苦果,最熟识的景象也会成为过眼云烟。这些对心理层面的关照,并未被考虑到开发行为中。怆然于东京的此般现状,我与事务所的年轻员工一起试着描绘了不远的将来东京的意象:城市是被无休止重复着的均质格子所吞没的网格世界。身处无限均质的世界之中,无论选择在哪里工作,决定居住在某栋建筑的北侧还是南侧,或是弄清到了二层还是五十层,都改变不了同一的人工环境这一事实。

在滤除了自然要素并被彻底管理着的人工环境中生活,与被塞进笼子里的蛋鸡过着日复一日接受下蛋指令的日子,又有什么不同?换言之,将经济发展摆在首要位置,为了实现发展而追求生产性与效率性的结果是,我们成为了恐怖的均质环境的居民。在这样的都市中生活,人类将以毫无生气的中性形态存在。

如果放任均质化的推进,可以想见,今后的世界将在一片死寂中凝结,如同活在冷库中的日子将成为常态。人们在平静、安全、无欲、无求地苟活中走完一生。

四十五年前,三岛由纪夫在1970 年7 月7 日的《产经新闻晚报》上刊载的《未能兑现的承诺》(果たし得ていない約束)一文中写道:“我对今后的日本并不抱有希望。照此下去,‘日本’将会消亡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伴随日本的消亡,剩下的将是一个无机、空荡、中性、灰调、富裕、狡黠的经济大国,残存于极东的一隅。对于觉得即便那样也没有关系的人,我实在是懒得搭理。”

我认为如果将现代主义思想贯彻始终的话,日本将不得不向着三岛想象的形态接近。诚然,这种倾向在世界范围内随处可见,但最为极致的代表想必仍是现代的日本及东京。现代主义的本质内涵,简而言之,是以斩断同自然、历史的联系为核心内容的。

 

【街区般的建筑】

“岐阜媒体中心”所在的岐阜市是一个有着约41 万人口的地方都市,图书馆与市民场所的设计必须与城市的规模相呼应。我想创造的是在东京与仙台这样的大都市中无法实现的,可以让市民们一个接一个地联系在一起、聚集在一起,一起交谈、一起活动的场所;是一个可以在上学途中顺道过来,或坐下休息发呆,或阅读喜欢的杂志,或与熟人聊天,或举办各种展览与活动,是无论一个人或一群人都可以找到自己位置的地方。

“岐阜媒体中心”的二层是作为“知识据点”的岐阜市立中央图书馆,一层是作为“羁绊据点”的市民活动交流中心与多文化交流广场,以及作为“文化据点”的展览画廊与礼堂。它是由这些部分构成的复合设施,是一个如同小型街区般的建筑。

建筑的一层可以在南北与东西方向穿行通过,是如同带有屋顶的广场一般的空间。空间的中央是由玻璃围绕的闭架书库,藏书量为60 万册。这里作为最安稳的环境,是书库的最佳选址所在。

建筑东侧作为“文化据点”的设施,是供市民使用的展览画廊“大家的画廊”,与可容纳230人左右的多功能厅“大家的礼堂”。南侧与室外广场连接的内凹圆形空间名为“DOKIDOKI露台”,可以应对各式各样的文化与集会活动。

建筑西侧作为“羁绊据点”,是市民活动与多文化交流的空间。为方便市民的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与儿童兴趣班的使用,创造出用墙壁分隔的工作室。不同的工作室针对绘本阅读、视频放映、舞蹈学习等使用目的,各具特色。除此之外还有“WAIWAI榻榻米”与“WAIWAI露台”等无特定用途,像散步道一样可以体验自然、进行闲聊的放松场所。

建筑南侧面对入口与广场的地方,有一处约50个座位的咖啡厅与小卖店,北侧则为职员的办公室与会议室。从入口正对面的直梯、扶梯及楼梯,可直接上到二层的岐阜市立中央图书馆。图书馆的正面有接待与问询柜台,初次来馆的访客可以在这里获取有关藏书与阅览的信息。

二层图书馆是摆放有30万册图书的书架与多种阅读座椅的巨大开敞空间。这座图书馆的特色在于,空间被巨大的伞型“灯罩”笼统地分成多个区域。在灯罩下面,为希望悠闲读书与希望奋力学习的不同人群,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读书空间。除此之外还有为盲文阅读、儿童阅读、亲子阅读准备的多种灯罩,令男女老幼都可以各随己愿,享受读书时间。

这里也同样有着可以感受自然的三处露台:位于西侧面对散步道的三米进深的“林荫露台”,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可以一边欣赏散步道的绿植一边读书,且不会有西晒困扰;位于东侧的“金华山露台”与南侧的“向阳露台”,可以供人在微风轻拂中打盹偷闲。

图书馆的另一大特征是,书架在大大小小的灯罩周围以旋涡状布置。到访者在找到社会科学、文学等类别的灯罩后,可以边围绕着灯罩行走边寻找书籍。这样布置的原因在于,并列摆放的书架因向心性的缺失反而不易辨认。

这座图书馆的全部藏书量约有90 万册,坐席数量为910 个。对于岐阜市的人口数量而言,是条件十分优越的设施。

 

【象征小屋的灯罩】

那么,如何将“大宅与小屋”的概念具象化,特别是如何表现这座建筑关键所在的“小屋”,成为我们的重大课题。

我在设计之初描绘了一幅草图:在有着帐篷一样轻盈屋顶的大空间内,林立着犹如支撑着屋面般的小屋。然而在制作模型之时, 我意识到,小屋的形态过于封闭,即使实际完工,想必也不会有人愿意步入其中。在这之后虽又做了用布料代替墙壁制作小屋等各种尝试,却始终感到效果不够理想。

在转变思路后的某日,我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即从屋顶悬垂织物材质的伞状穹顶,于是又试着绘制了一张草图。草图中展现了在大空间内形成的柔和的边界效果,这种反应使我意识到或许找到了突破口,于是马上通过模型来确认自己的想法。

“大宅与小屋”的概念最终以大空间中设置的11 个灯罩得到实现。灯罩共有直径8 米到14 米不等的四种尺寸。在灯罩下方的阅览空间中,书架以放射状布置将其环绕包围。

每个灯罩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例如,入口处附近的灯罩作为借阅与返还的服务台,服务台里侧的灯罩作为展览与活动空间, 可远眺金华山的区域中的灯罩设置了人造藤椅作为休憩场所使用。其他还有面向一人静读、小组学习、亲子阅读等不同人群的丰富多彩的灯罩可供使用。

步入灯罩的下方,是洒满光线的明亮空间。在这里同时还可以感受到缓慢流动的空气与扁柏吊顶散发出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另外,每个灯罩内的地面与地毯、桌子与椅子、长凳与沙发等家具,以及照明的亮度均存在差别,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个性空间。例如亲子灯罩的地面在中心处略微下陷,换鞋进入后可以同孩子以各种姿势在地面随意坐卧。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都市型建筑时代的终结

对都市东京的思考

与自然相协调的庭园都市江户

从奥运会到泡沫经济时期的东京

都市游牧民的居所

当时的思考

世界上最为安全、安心的都市

均质的网格世界

可延续的都市,可存活的建筑

 

第二章 超越现代主义思想的建筑可能

现代主义创造的现代都市

如工业制品般被制造的都市

都市持续繁荣的可能

资本主义的本质

都市型建筑的极限

从增长的束缚中解放

 

第三章 由地方发祥的去现代建筑

从仙台媒体中心到岐阜媒体中心

从空间的流动性到空气的流动性

去空间至上主义的建筑

街区般的建筑

大宅与小屋

象征小屋的灯罩

能源消耗减半的挑战

用当地材料建造木质屋顶

协作中诞生的建筑

市民参与的项目

为建筑注入生命的运营体制

 

第四章 回归本源的建筑

与小岛的相逢

回归建筑的本源

关注地方的潜在能力

大三岛的魅力

成为日本首选宜居岛屿

作为活动据点的伊东美术馆

大三岛版“大家的家”

保存大三岛的建筑与风景

濑户内首家“大家的酿酒厂”

岛民开创的饮食文化

向自然敞开的居住样板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项目

思考岛内的交通方式

两地居住的生活方式

从“都市或地方”到“都市和地方”

 

第五章 由市民决策的市民建筑

令地域再生的新总部大楼

市民参与的建筑方案

信每新松本总部街头计划

“非公共的公共”的可能性

媒体·庭园

建筑师的赠礼

可感受风与光的空间

活用自然能源

市民建造的市民住所

 

第六章 根植于历史文化的建筑

与水户艺术馆相望

水户的骄傲:拥有“橹广场”的建筑

巨柱构成的仪式空间

 

第七章 大家的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的前行方向

构筑全新的建筑语言

建筑师的作用

将目光投向地方

建筑赋予共同体具体形态

从“大家的家”到“大家的建筑”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