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隐力与念力:重力、上帝与心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048491
  • 作      者:
    美国芝加哥社会脑联合会著
  • 出 版 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作者简介

芝加哥社会脑研究中心(The Chicago Social Brain Network)是一个由十几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组成的群体,他们分别来自心理学、神经科学、神学、统计学、哲学、内科医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群体建立的宗旨是打破不同研究领域的敌对和隔离,用多角度的方法看待世界,为人类心理的研究寻求启发。群体成员不定期聚会,随时交流信息,每年全体成员聚会两次,召开为期4天的会议,讨论彼此的研究,相互交流。

展开
内容介绍

我们是谁?是什么使我们彼此联系,与社会融为一体?是什么促使我们相信婚姻、朋友、嫁人、社会和上帝?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试图用各种技术和方法来解答这些问题。无论是科学还是神学,无论是物理学家还是哲学家,他们都想知道,主导人类的那种强大的力量和看不见的信念到底是什么?来自芝加哥社会脑研究中心的一群科学家从神经科学、心理学、统计学、哲学、人类学、神学等学科出发,一起探讨人类的本性,从进化、从柏拉图和托马斯?阿奎纳,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角度,引领你发现人类生活背后的神秘力量,揭示看不见的力量和强大的信念。本书将社会性作为人的基本属性,认为是社会脑引领我们不断进化。每一章都将人类整体作为探讨的对象,分析人之为人的本质。例如,人们为什么千方百计地获得友谊、团体归属感、宗教归属感等社会联系。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作用于人体的隐力

重力是把我们吸向地表的隐力,重力不可见并不表示我们不能对其进行科学观察。同样,人类本质上是社会动物,其对于社会联系的需要引发了作用于我们大脑、行为和生物功能的隐力,对这些隐力可以进行科学研究。某些隐力驱使我们追求与他人的相互信任及有意义的联系,驱使我们寻找与大于自己的事物保持联系。这些隐力的叙述都提到作为自然物种的我们究竟是谁。

第二章人类的社会性

在自私的基因指导下,人脑演化后的功能已超越强大而孤立的信息加工能力。人脑经演化还具有天生的社会认知、同情、同理心、亲近、协调、合作、价值观、道德等能力,而且还有超越亲缘甚至其他个体之后对社会联系的需要。

第三章科学、宗教及宗教人文主义的复兴

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对话如果能恰当地进行,就能引导世界宗教开启宗教人文主义的新时代。宗教通过与科学的对话,其核心的信念和实践很大程度上能保持完整,但其对自然的看法和对健康与幸福的关注能得到修正。本章就基督教神学中爱与健康的关系(尤其在基督之爱的神爱、博爱与性爱之间的紧张关系)讨论了这一模式的作用过程。

第四章经联系而健康:从社会脑到有弹性的身体

大多数人在大部分时间都能感受到社会联系。这种联系感往往被人视为理所当然,但其缺失的结果(如感觉孤独时的体验)表明,我们作为社会物种的演化遗传对于健康与幸福有着巨大的影响。

第五章身心关系:从迷信到死亡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心理状态会影响健康和幸福,但直到最近,因果通道才开始得到理解。想法、信念和态度对生理功能、健康和疾病都有强烈的影响。例子从与伏都教、指骨术或其他黑暗仪式有关的迷信信仰到与精神性有关的更积极的状态。本章要思考这些不同的心理状态,思考它们如何转变为具有真实健康后果的心理效应。

第六章个体意识的暂停及自我与他人边界的消失

特定的社会互动涉及两个或多个个体暂时性地参与协调的行动,它隐含着特殊的时间序列模式,如同步化行动或有节奏地交替进行、体育馆成千上万的运动迷齐声鼓掌或“挥手致意”。根据共同涉及的神经过程,我们提出一种模型来解释这类同步化的行为。这一模型显示的一个主要影响是,加入或者成为同步化社会互动的一部分会导致主观体验性质发生变化,因为我们很难把以个体为中心的解释运用到群体自发的共同行为。

第七章超距作用:语言隐力

语言构成我们社会制度的根基,使得我们人际关系的性质变得具体。虽然我们往往根据语言承载的信息内容看待语言的功能,但语言的某些社会功能可能依赖于其以何种方式影响我们。语言的影响(语言如何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社会联系)可能是社会脑联结人们必不可少的途径。

第八章理解他人的隐力:镜像神经元和神经生物学基础

在猴子的特定脑区有单独的脑细胞或神经元,它们在猴子观察和执行同样的手部和嘴部动作时都会有反应。人类的脑成像也已经证明,我们大脑类似的局部脑区具有相似的功能。当个体实施指向目标的手部或嘴部动作或者观察到同样或类似的动作时,局部脑区都有反应。有趣的是,人类的这些脑区在观察和模仿面部动作时也会有反应,并且仿佛对其承载的情绪内容敏感。

第九章同理心与人际敏感

据说同理心在激发亲社会行为、指引我们的偏好和行为反应以及为道德发展奠定情感和动机基础上起着关键作用。虽然民间观点把同理心视为对他人情感状态的分享、理解和小心反应的能力,但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这些都可以分离。同理心并非人类意识的独特特征,而是随着哺乳类动物的大脑演化而来的一种重要适应性行为。然而,人类的独特性在于高级认知功能(语言、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都层叠于种系发生学上更古老的社会和情绪能力之上。这些高级的认知和社会能力扩展了同理心所能驱动的行为范围。

第十章探察隐藏的心理

他人的心理在本质上是不可见的。要“看到”它们需要了解他人的心理,注意他人的心理,以及把个体自己的心理投射到他人身上。看到其他主体的心理意味着把他人当成人类而非仅当成物体。

第十一章拟人论:人类与宇宙万物的联系

在拟人论的宗教语言中(以及对其误解中),人类寻求社会联系的动机经常超越人类的边界,本章用殖民地美洲时期臭名昭著的布道(《愤怒上帝手中的罪人》)来阐明拟人论的语言把人类社会纳入道德义务的罗网,从而把自然环境(通过想象延伸)与整个宇宙联系在一起。

第十二章神明如何成真

成为一个有信仰的人并不仅限于接受某些信念,更要学习以特定方式运用个体自己的心理。极度私密的上帝体验通常是通过深刻的社会学习过程而建立的。

第十三章关于神明隐力的神学观

信教的个体如何看待神明在人类生活中起作用的方式是一个潜在的因素,会影响感知到的社会孤立。本章要讨论基督教思想史上一种特定形式的信念:相信上帝是一种非常不带个人色彩的隐力,为所发生的一切美好事物出力。本章极力主张,这种信念与“相信上帝是私人的朋友”相比,具有同样甚至更大的潜在作用,让个体感觉自己绝不会孤单。然而,认为上帝无处不在也会导致疏忽和失联。

第十四章改变无形联系的有形努力

尽管人类有寻求社会联系的需要,但许多个体仍会感到孤独,因为他们无法创造有意义的社会联结。旨在消除孤独的干预措施表面上很成功,但我们有必要更好地理解孤独、社会联系和建立与他人有意义联系所存在的障碍。

第十五章社会脑与精神药物

在医疗实践中科学与宗教难分难解地纠缠在一起。科学给现代医疗提供了卓越的诊断和治疗能力,能用于照料病人。宗教能为照料病人的价值提供更全面的视野,提供框架指导医疗科学在这方面如何应用,宗教实践还更能让人把病人当成原本就有心理的人来对待。

第十六章后记

联系个体与社会或者联系个体彼此之间的隐力,对联系的双方都有影响。作为人类,我们根本上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我们既有经济人对理性自我利益的追求,又有社会人对赞许、归属和亲密的追求,前者基于性爱,后者基于神爱。这些力量一起作用形成智人的标志性特征,造就了生物学上无与伦比的影响和冲击(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