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恐龙探秘百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347046
  • 作      者:
    陈镜宇,楚丽萍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恐龙探秘百科(超值全彩白金版)》是科学探索恐龙奥秘的理想读本。
  它依据当今世界最流行的恐龙分类法,将甄选出的所有恐龙大致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科学的分类结合深入浅出的文字,引领读者进入神秘莫测的恐龙世界,深度揭秘恐龙的生存法则和自然智慧。
展开
精彩书摘
  美丽的菊石类动物
  菊石类化石拥有特殊而且美妙的螺旋状外形,这让其非常易于识别,并且也被人类所喜爱。它们最早出现于距今4.25亿年前,并在恐龙时代遍布于海洋。在距今6500万年前,它们和恐龙一起灭绝了。
  菊石是现生章鱼和乌贼的近亲,但它们藏在硬硬的外壳里,外壳是一个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锥形管。壳管的始端细小,通常呈球形或桶形,称为胎壳。绝大多数菊石的壳体以胎壳为中心在一个平面内呈螺旋状分布,少数壳体呈直壳、螺卷或其他不规则形状。菊石类壳体的大小差别很大,一般的壳只有几厘米或者几十厘米,最小的仅有1厘米;最大的却比轮胎还要大,可达到2米。随着逐渐生长,菊石的外壳会增加新腔室,而柔软的躯体位于最外层的腔室中,其壳体也慢慢变大,形成一个新的螺旋。菊石遍布在海洋中,通过喷水在水中行进,而壳内中空的内腔室里则充满了空气,因此起到了气室的作用,可以帮助它们浮上水面。不过由于内腔室一般位于菊石身体的上方,因此菊石在游动的时候头在下方。
  在漫长的进化中,菊石也衍化出了许多有趣的品种,比如距今6500~1.44亿万年的船菊石,它的外壳并不是清晰规整的螺旋状,而是歪歪斜斜的,这种歪斜导致它外壳的开口越来越小,使得它的头部都无法伸出壳外,以至于无法进食,最终因为饥饿而死亡。科学家推测船菊石可能就跟章鱼一样只能存活到产卵时,其后便很快死去。
  距今2亿年前,存活在侏罗纪早期的原微菊石,由于海洋中氧气缺少而大量死亡以后,使得海底铺满了它们的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硬壳全部都变成了化石,因此形成一种名为“马斯顿大理石”的奇妙岩石,这种岩石中除了菊石,几乎没有其他成分,因此非常美丽。
  由于菊石壳形状多变,内部的构造复杂,在形成化石的过程中又发生了矿物的交替、填充等作用,所以在现代,经过切割、打磨和抛光工艺以后的菊石化石会显现出多彩的颜色、鲜艳的光泽和优美而特殊的花纹状曲线,这使得它们成为人们欣赏和收藏的佳品。薄洋中凶猛的鹦鹉螺
  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它的名字事实上就是源自拉丁文“水手”一词,古代人们因为发现了成群鹦鹉螺的空壳随波逐流而给它取了这个名字,而到今天也被人们约定俗成了。如今的鹦鹉螺分布不广,仅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
  鹦鹉螺是拥有螺旋状外壳的软体动物,是现代章鱼、乌贼类的亲戚。它柔软的身体占据壳的最后一室,其他部分则充满空气以增加浮力。它有90只腕手,无吸盘,其叶状或丝状的触手用于捕食及爬行,因此十分凶悍。当遇到危险,它的肉体缩到贝壳里的时候,就用触手来盖住壳口以保护自己,这与腹足类甲衣的作用相当。它生性警惕,就算在休息时,都会有几条触手负责警戒。在所有触手的下方,有一个类似鼓风夹子的漏斗状结构,通过肌肉收缩向外排水,以推动鹦鹉螺的身体移动。鹦鹉螺有近于脊椎动物水平的发达的脑,它的循环、神经系统也很发达,心脏、卵巢、胃等器官生长在靠近螺壁的地方,保护得很好。
  鹦鹉螺的贝壳很美丽,构造也颇具特色。这种石灰质的外壳大而厚,左右对称,沿一个平面作背腹旋转,呈螺旋形。贝壳外表光滑,呈灰白色,后方间杂着许多橙红色的波纹状。这在各国发行的鹦鹉螺邮票上均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壳有两层物质组成,外层是磁质层,内层是富有光泽的珍珠层。壳的内腔由隔层分为三十多个壳室,鹦鹉螺藏身于最后一个隔壁的前边,即被称为“住室”的最大壳室中。其他各层由于充满气体均称为“气室”。每一隔层凹面向着壳口,中央有一个不大的圆孔,被体后引出的索状物穿过,彼此之间以此相联系。当鹦鹉螺肉身不断成长时,房室也周期性向外侧推进,并在腔内形成新的隔板,隔板中问贯穿并连通一个细管,用以输送气体进到各房室之中,这样就可以通过壳内气体的多少来掌控身体的浮沉与移行。
  被截剖的鹦鹉螺,像是旋转的楼梯,又像一条百褶裙,一个个隔问由小到大顺势旋开,这决定了鹦鹉螺的沉浮,这正是开启潜艇构想的钥匙,世界上第一艘蓄电池潜艇和第一艘核潜艇因此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鹦鹉螺通常夜间活跃,白天则在海洋底质上歇息,以触手黏在底质岩石上。通过可以调节气体含量的“气室”,从海洋表层一直到600米深,鹦鹉螺可以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当它死亡后,身躯软体脱壳而沉没,外壳则终生漂泊海上。
  ……
展开
目录
恐龙到来之前
原始生命的诞生
地球生命时间轴
地球的诞生
原始生命的前奏:分子合成
原始生命的诞生
快车道上的生命繁衍
生命的演化旅程
生物的遗传和进化
交替出现的春夏秋冬
到处旅游的大陆
为地球提供氧气的最早植物
神秘而奇异的最早动物
海洋生物大爆发
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
生命力顽强的三叶虫
形似海绵的古杯动物
古怪的欧巴宾海蝎
来自海底的声音:奥陶纪生物
身体对称的棘皮动物
美丽的菊石类动物
海洋中凶猛的鹦鹉螺
五彩缤纷的珊瑚虫
从海洋到陆地的生物之旅:志留纪
在海底狩猎的板足鲎
专业的掠食者:蜘蛛
鱼类出没的泥盆纪
活动能力差的甲胄鱼
长相丑陋的盾皮鱼
没有叶子的裸蕨植物
植物繁盛的石炭纪
昆虫:生态圈的重要“人物”
全身覆盖盔甲的巨型千足虫
眼睛又大又鼓的蜻蜓
二叠纪生命的辉煌
身形娇小的甲虫
二叠纪物种大灭绝
向陆地进发!
什么是脊椎动物
最早的无颌鱼
海洋之王:鲨鱼
长着鞭子的鳐鱼
骨骼坚硬的硬骨鱼类
用鳍走路的肉鳍鱼
身体闪闪发光的鳞齿鱼
水陆生活的两栖类动物
个小眼大的双螈
二叠纪奇特的动物
温暖干燥的三叠纪
恐怖的波斯特鳄
灵鳄与“灵龟”
时刻“备战”中的鳄形类
称霸天空的翼龙类
擅长捕鱼的幻龙类
以鱼类为食的蛇颈龙类
……

小心,恐龙来了
恐龙“失踪”之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