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姿百态的说话艺术
我们每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一生要说出无数句话。即便是一个哑巴,也会用手语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此多的人,说如此多的话,必然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让我们走进人群,只要随手拈来,就可以大有收获。
有位营业员,接待了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大娘。老大娘选好了两把牙刷,由于营业员又忙着去接待另一位顾客,老大娘道声谢后就抬脚走了。
这时营业员才想到钱还没收。
营业员一看大娘离柜台不远,便略提高声音,十分亲切地说:“大娘,你看!”
老大娘以为什么东西忘在柜台上了,便走过来,营业员举着手里的包装纸,说:“大娘,真对不起,您看,我忘记把您的牙刷给包上了,让您这么拿着,容易落上灰尘,多不卫生呀,这是入口的东西。”
说着,接过大娘的牙刷熟练地包装起来,边包边说:“大娘,这牙刷,每支一元,两支共两元。”
“呀,你看看,我忘记给钱了,真对不起!”
“大娘,我妈也有您这么大年纪了,她也什么都好忘!”
看,这个营业员用一个小小的“迂回术”,很自然地把大娘请了回来,又很自然地把话引到牙刷的价格上,这样一点拨,大娘也就马上意识到了。
整个谈话中,这位营业员没有一个发难的词,没有一句说及钱未付,启发得十分自然,引导得十分巧妙。如果他不是使用“迂回术”,而是对着刚离开柜台的大娘喊一声:“哎,您还没付钱呢!”这样做也未尝不可并且省力多了,但是,对方会十分难堪。而使顾客难堪,对做生意是不利的。
语言的魅力千姿百态,能说会道的人成千上万。假如要举行一场比赛,选出一个世界上最会说话的人,那场面肯定会热闹得很。当然了,世界上会说话的人不计其数,也未必非要弄出个排行榜不可。其实,只要能在最恰当的场合说出最恰当的话,就是最会说话的人。
在中国,说话还有很多“别称”,山东人叫“拉呱”,东北人叫“唠嗑”,而到了北京人那里,说话聊天又成了“侃大山”。尤其是这最后的“侃”,影响最大,也大有学问。
所谓“侃”,就是侃侃而谈的意思,比如在一些人中间能将某人某事说得头头是道。“对侃”是讲几个人各人都能说一套,把一个话题说深说透。
训练口才,不应放过一切“侃”的机会,要大胆地“侃”,饶有兴味地“侃”,互不相让地“侃”。
能说会道的人被戏称为“侃爷”,走遍大讲南北,这类人非常多。当“侃爷”什么都不要,只两张嘴皮子就可以了。“侃”是闲谈、聊天,看似东拉西扯、漫无边际,其实相互补充见闻,既可以消磨时光,又可以打开眼界。
名人们也爱“侃”,往往一“侃”就会点着思想的火花,渐渐酝酿出新的见解。鲁迅的《门外文谈》最初就是炎炎夏日的夜晚,在“门外”同几位邻居对“侃”,后来写出来的。爱因斯坦的一些重要科学观点,据说是同朋友在瑞士伯尔尼奥林比亚咖啡馆聚会时,一边吃着简便的晚餐,一边无拘无束地对“侃”,然后再经过深入思考提出来的。
不过,像鲁迅、爱因斯坦那些名人那么“侃”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侃爷”也是分层次的。有的人,碰到一起就叽叽咕咕,说的都是背后损人的话,那种“侃爷”最叫人生厌了。还有的人不侃则罢,一“侃”准带点儿“荤”,什么打情骂俏、桃色新闻,“侃”得眉飞色舞、口沫横飞、不堪入耳,这样的人就有点无聊了。现在社会环境宽松,“侃”的范围很广泛,干吗要“侃”那些无聊的东西?
因此说,“侃”有“侃”的品位,高品位的“侃”益智明理,增长见识,也训练口才;低级的“侃”,污言秽语、夸夸其谈、浪费时光,最终一事无成,不如不“侃”!
赞美是一种高明的技巧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不喜欢赞美。
这是因为在他们内心中,最基本的需求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认可。
当一个人受到别人称赞,这种渴望得以实现,于是会感到特别愉快和喜悦。
一句话,赞美使人的虚荣心得到最直接的满足!
大作家马克·吐温曾经夸张地承认,一句美好的赞扬,能使他不吃不喝活上两个月。俄国文豪托尔斯泰说:“就是在最好的、最友善的、最单纯的人际关系中,称赞和赞扬也是必要的,正如润滑剂对轮子是必要的,可以使轮子转得快。”
因此,在与人交流时如果多一些赞美之词,往往能博得别人的好感,给自己赢得一个“会说话”的美名。然而,赞美也要讲究分寸,说得太过,会有谄媚、巴结之嫌,而且听着也肉麻。如果平淡无奇,甚至干干巴巴,又收不到赞美的效果。
比如一位母亲赞美孩子:“你是一个好孩子,有了你,我感到很欣慰。”
这种话就很有分寸,不会使孩子骄傲。但如果这位母亲说:“你真是一个天才,在我看到的小孩子中,没有一个赶得上你的。”那会把孩子引入歧途,让他(她)认为事情真是这样。
可见,赞美既不能太过火,也不能太平淡。
常见有人称赞别人时,显得漫不经心,如“你这篇文章写得蛮好的”“你这件衣服很好看”“你的歌唱得不错”等,这种空洞的赞美,非但不能使对方感到高兴,有时甚至会由于你的敷衍而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
因此,称赞别人要尽可能热情些、具体些。
比如,称赞别人文章写得好,可以这样说:“你这篇文章写得真是不错,语言优美、故事生动,特别是在人物的刻画上,非常到位。”
赞美别人的衣服漂亮,可以说:“你这件衣服太好看了,款式、颜色搭配得恰到好处,穿在你身上再适合不过了。”
赞美别人歌唱得不错,可以说:“你的歌唱得真好,格调优美,声音也很有磁性。”
赞美他人作为一种沟通技巧,不是随口说几句好听的恭维话就可奏效的。事实上,赞美他人也有一定的原则和技巧,“出口乱赞”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同时,对他人的赞扬也不能太过火,只有适度的赞扬才会使人心情舒畅,否则就会使人感到难堪、反感,或觉得你在拍马屁。具体来说,需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一、态度必须真诚。
每个人都珍视真心诚意,它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尺度。赞美他人也是如此,如果你的赞美不是出于真心,对方就不会接受这种赞美,甚至怀疑你的意图。所以在赞美他人时,为避免引起类似误会,你必须确认你所赞美的人“确有其事”,并且要有充分的理由去赞美他。比如一位你所熟悉的美貌女士,你可以对她说:“你真美。”这样她可能会感激你对她的赞美。但如果你对一位其貌不扬的女士说这句话,则可能会引起她的反感。
真诚的赞美,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语调要热诚生动,不要像背书稿一样。
2.一定要简要,浅白,流利顺畅,要讲平常所说的话。
3.要有创意,赞美别人赞美不到的地方。
除非你是诚心赞美,否则不要去夸别人。否则,虚情假意的赞美只能让人觉得你是在嘲笑或嫉妒他人。但如果你非得言不由衷,那么至少要听上去和看上去像是真心的。
二、措辞一定要准确、得当。
在赞扬别人时,不要使用模棱两可的表述,而要务求准确。一些人似乎认为,含糊其辞的赞美比沉默要好,其实不然,含糊的赞扬往往比侮辱性的言辞还要糟糕。像“嗯……有点意思”“挺好”和“没那么糟”只会引人反感。
下面是十个人们常用的经典赞美句子:
1.你今天看起来真棒!
2.你干得非常好。
3.我为你骄傲。
4.我对你的工作非常满意。
5.你看上去真精神/真漂亮!
6.你总是说话这么得体。
7.多么可爱的孩子。
8.你的性格/脾气真好。
9.你真幽默。
10.你的事业很成功。
三、时机一定要掌握好。
赞美别人也要看时机,时机不对,再高明的赞美也会适得其反。比如,当对方恰逢情绪特别低落,或者有其他不顺心的事情时,过分的赞美往往让对方觉得不真实,此时一定要注重对方的感受。“凭你自己的感觉”是一个好方法,每个人都有灵敏的感觉,也能同时感受到对方的感觉。要相信自己的感觉,恰当地把它运用在赞美中。如果我们既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又经常去赞美别人,相信我们的人际关系会越来越好。
总之,赞美一定坚持一定的原则,把握一定的技巧,不要随时随地胡乱赞美。把赞美之辞说得含而不露、恰到好处,才是最高明的说话技巧。
“高帽子”要送得巧妙
要赞美一个人,多准备几顶“高帽子”当然在所难免。所谓的“高帽子”,是指一些奉承话、恭维之辞,把对方的优点加以拔高、放大。这样的话有明显讨好之意,所以在增送“高帽”之时,一定要送得巧妙,最高明的做法是自然而然,不露痕迹。
有个人死了,灵魂被抓到阎罗殿里。
阎王对他说:“听说你生前喜欢逢迎拍马、送高帽,像你这样的人,就该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这人连声大呼:“冤枉啊,我冤枉!”
阎王怒道:“事实俱在,你有何冤枉?”
这人说:“大王容禀,并非是小人喜欢送人高帽子,实在是凡间的人都喜好高帽。如果每个人都像大王这样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小人是万万不敢送高帽的。”
阎王一听,立刻转怒为喜:“嗯,看来你说的倒有些道理。算啦,今天就饶你一命,赶快投胎还阳去吧。”这人心中暗喜:高帽子又送出一顶矣!
没有人会拒绝“高帽子”,就连“阎王爷”也难以拒绝别人的奉承。
说服别人并不容易,但如果借助于“高帽子”的魔力,就会变得容易多了。
所谓“高帽子”,就是对别人的能力和品格进行美化,这是说服别人必备的细节。想想看,谁不愿意听到美化自己的语言呢?谁又会不认同美化自己的人呢?
有一位杂志社编辑,他对说服那些作家很有一套。不论那些人如何繁忙,他都有办法使那些人答应为他写稿。那些作家在他面前谁都无法拒绝他的要求。
他常常这样说:“当然我知道您很忙,就是因为您很忙,我才无论如何请您帮个忙。那些过于空闲的作家写出来的作品,总不如您的好。”
据他所说,这种说法从未失误过。
一般来说,当对方已有很充分的拒绝理由,想让他接受你的请求是十分困难的。但若能运用前述那位编辑的技巧,先给对方来个“高帽子”,便会使他无法拒绝,这就是巧妙地使对方的“不”成为“是”的一种技巧。
有的人在求人办事之前对自己的事只字不提,先抓住对方的优点夸赞一番。人们都尊崇礼尚往来,你对他大夸特夸,他也不好意思不回敬你一番。
好听的话令人感到开心和愉快,这对于说话的人来说是没有任何损失的。因此,你可在说服别人之前多准备一些“高帽子”,这样就能使你至少减少一半以上的麻烦。
感光胶卷的发明者、世界最有名望的商人之一—伊斯曼曾经在曼彻斯特建过一所伊斯曼音乐学校。同时,为了纪念他的母亲,还盖过一所著名戏院。当时,纽约高级座椅公司的总裁亚当森想得到这两座建筑里的大笔座椅的订货生意。于是,亚当森同负责大楼工程的建筑师通了电话,约定拜见伊斯曼先生。
为了使谈话效果更好,亚当森拜访了这两座建筑的建筑师。建筑师比较了解伊斯曼,于是,他向亚当森提出忠告:“我知道你想争取这笔生意,但我不妨先告诉你,如果你占用的时间超过了5分钟,那你就一点希望也没有了。他是说到做到的,他很忙,所以你得抓紧时间把事情讲完就走。
同时,你要尽量多地运用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赞美。”
亚当森被领进伊斯曼的办公室,伊斯曼正伏案处理一堆文件。
过了一会儿,伊斯曼抬起头来,说道:“早上好,先生,有事吗?”
建筑师先为他俩彼此做了引见,然后,亚当森满脸诚意地说:“伊斯曼先生,在恭候您时,我一直欣赏着您的办公室,我很羡慕您的办公室,假如我自己能有这样一间办公室,那么即使工作辛劳一点我也不会在乎的。
您知道,我从事的业务是房子内部的木建工作,我一生还没有见过比这更漂亮的办公室呢。”
伊斯曼回答说:“多亏您提醒,我记起了差点儿遗忘的东西,这间办公室很漂亮,是吧?当初刚建好的时候我对它也是极为欣赏,可如今,我每天在这儿,心里都想着许多别的事情,有时甚至一连几个星期都顾不上好好看上这房间一眼。”
亚当森走过去,用手来回抚摸着一块镶板,那神情就如同抚摸一件心爱之物:“这是用英国的栎木做的,对吗?英国栎木的组织和意大利栎木的组织就是有点儿不一样。”
伊斯曼答道:“不错,这是从英国进口的栎木,是一位专门同细木工打交道的朋友为我挑选的。”
接下来,伊斯曼带亚当森参观了那间房子的每一个角落,他把自己参与设计并建造的部分一一指给亚当森看。他还打开一只带锁的箱子,从里面拿出他的第一卷胶片,向亚当森讲述他早年创业时的奋斗历程。这时候,他们的谈话已进行了两个小时了。后来亚当森轻而易举地获得了那两幢楼的座椅生意。
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被认同,那种被抬高的感觉,能使人心情愉快舒爽。
所以,我们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最好能抓住对方引以为豪的长处加以赞赏,必然会得到他的好感,要说服他、或者请他帮忙也就不再是难事了。
察言观色,仔细了解你的赞美对象擅长赞美的人,一般都有察言观色的本事。
比如清朝的巨贪和珅,就是深谙此道的高手。抛开他本人的品行好坏不说,我们不能不承认,他的沟通技巧、察言观色的本领确实已经登峰造极了。据说乾隆皇帝不用说话,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和珅就能马上猜到他需要什么。
和珅原是一名小小的侍卫,他的发迹很有些戏剧性:
一天,乾隆皇帝外出狩猎,仓促间求黄龙伞盖不得,乾隆顿时火冒三丈,喝问道:“这是何人所为?”皇帝发怒,非同小可,一时间,各官员瞠目相向,不知所措,而和却应声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他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言干脆。
乾隆皇帝不禁一怔,循声望去,只见说话人仪态俊雅、气质非凡,乾隆不禁更为惊异,叹道:“若辈中安得此人!”问其出身,知是官学生,虽然学识不高,但毕竟乃读书人出身,这在侍卫中也属凤毛麟角了。乾隆皇帝一向重视文化,尤重四书五经,对一些读过四书五经的满族生员,当然更加另眼相看,所以一路上便向和问起四书五经的内容来。
这和原本就不是泛泛之辈,对四书五经也很有研究,居然对答如流。
至此,和进一步引起了乾隆帝的好感,遂派其总管仪仗,升为侍卫。从此和官运亨通,青云直上。一次偶然的机遇,便为和铺平了升迁之路。
和在乾隆面前巧妙运用了几句话,便官运亨通,不可一世。这充分表明他懂察言观色、善于沟通的能力。事实上,和后来就是凭着一套察言观色的本事、精明老练的言谈才赢得乾隆皇帝的信任,最终飞黄腾达,权倾朝野的。
作为一名沟通高手,交谈的同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你的谈话对象。你要有非常敏锐的触觉,从对方言行举止中,准确捕捉到你需要的信息。
比如,朋友刚刚失恋,很痛苦,找你来倾诉。但他(她)不好意思直说,只是显得闷闷不乐。你如果懂得察言观色,就要迅速发现这一点,并且引导他(她)说出自己的苦恼,进而劝导、安慰对方。
反之,如果你一味大大咧咧,根本注意不到朋友的情绪,还一个劲地炫耀自己的“美好爱情”。其结果,只会让朋友更受刺激。
可见,学会察言观色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对方最关心的问题,掌握其心理。
有位女孩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工作,周末闲得无聊,便去参加舞会来排遣寂寞。但当时她脸上长了许多“青春痘”,有点自卑,不敢与人接触,只好躲在一个角落里,结果舞会过半也没人来邀请她。
这一切都被一位细心的小伙子看在眼里,于是,小伙子便走过来,非常礼貌地请她“赏光”,女孩自然是又惊又喜。一曲终了,小伙子真诚地夸赞道:“你的舞跳得不错嘛,干吗躲在一边让人不敢请?”轻轻地一句赞美,令女孩深受感动。于是,片言只语间,两人熟了起来。
结交一个朋友并不难,友谊往往在不经意间产生。只要你懂得察言观色,善于打开别人的心扉,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人的性格、优点、缺点等,都会在谈话过程中表现出来,只要你能细心观察,这种信息都会对你们进一步沟通大有帮助。不过,有一点一定要注意:你观察到的信息也不一定完全准确。因为“人心隔肚皮”,有些人可能表现得很高雅,其实骨子里俗不可耐;有的人说话很谦虚,其实内心非常傲慢……
眼睛有时候也会欺骗人,观察得来的信息也不能全信,也要细加分析。
如果你把一个伪君子当成真君子来对待,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察言观色一定要看其内心,切不可只观其表面。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了解,看你的交谈对象是否喜欢吹牛,如果是,你就要小心了,不要把他“吹”出来的东西当成事实。
2.不要只听他说话,更要看他的行动。如果一个人总是说一套做一套。那你和他沟通的时候,就不要轻信他的许诺。
3.看他是不是喜欢说谎,如果是,对他的话就不要太当真。这一点很好发现,因为假话就是假话,它是经不住推敲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