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一个华北荆编专业村的考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64891
  • 作      者:
    蔡磊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蔡磊,女,1976年生,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主持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乡村手工业与村落共同体”(11YJC84000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筐业、市场与村落共同体变迁”(201104911207)、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近代以来市场体系与村落共同体的变迁”等课题。
展开
内容介绍
  已有村落共同体研究更多地从宗族、信仰、农耕合作、水利、防卫、文化娱乐等要素出发,探讨村落共同体属性和联结机制,较少关注乡村手工业中体现的村落共同体属性,本书通过对一个荆条编织专业村——北京市房山区沿村的考察,探讨乡村手工业与村落共同体之间的互动,揭示近代以来村落共同体传统如何规定和制约乡村手工业生产形式和规模,乡村手工业又如何通过新的联结机制增进村落共同体内聚。本书重点考察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村落共同体意识在沿村荆编专业村形成和延续过程中的作用过程和机制;其二,村落边界如何影响沿村荆编生产的集聚范围和发展规模;其三,荆编生产和销售如何促进沿村村落共同体的内聚。
  本书采用的是村落民俗志研究倡导的日常生活整体视角和感受模式,将荆编生产还原到其依存的地方社会生活脉络中考察,解读、揭示并体味共有劳作模式在联结和建构村落社会中作用和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一个华北荆编专业村的考察》:
  已有研究对村落实体组织和集体行动,有较多深入考察,而对实体组织之外的村民亲和意识和协作行为探讨不多,即便有所探讨,也较为零碎,缺乏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本书尝试以一个从事荆条编织业的手工业村落为个案,考察缺乏集体经营制度的乡村手工业与村落共同体之间的互动,以期增进对中国传统村落共同体属性和联结机制的认识。
  (二)手艺研究的多种视角
  荆编在手工业分类中属于编织业,但在民间人们更倾向于将它称为“手艺”,而在沿村,人们一般不说荆编,而称之为编筐。在已有学术概念的分类体系中为编筐寻找定位时,笔者发现与编筐相关的概念有手工艺、手工技艺、手工业、手艺四个概念,这四个概念在内涵上有重叠和交叉的部分,但在概念的使用上又体现了不同的学科视野和研究立场:艺术学更多地立足于工艺的视角;科技史更为关注手工技术;经济学习惯从产业的角度进行考察;手艺这个概念则更多地体现了民间的立场。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手艺这个词时,更多的是与民间工匠相联系,那些走家串户的民间工匠或者说是手艺人正是依靠手工技艺来谋生。但在使用这些概念时,各个学科之间并不存在一个清晰的界限,除经济学研究习惯使用手工业这个概念外,其他的学科,如艺术学、科技史学、民俗学等学科实质上都在混同地使用这些概念,尤其是在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的反思思潮和学科间交流的影响下,学者们似乎更多地倾向于使用手艺这个词,比如说杭间的《留住手艺》、潘鲁生的《手艺农村》。尽管他们所指的手艺与原有手工艺的概念内涵并无多大差别,或者说他们只是将手工艺简称为手艺,但使用手艺这个称呼却代表了手工研究中的一种新的取向和立场,即民间的立场。而原有手工艺研究则更为关注那些具有高度技巧性、艺术性的手工,如挑花、刺绣、缂丝等,而现在民间的各种手艺也开始纳入他们的研究范围。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梳理
(一)中国传统村落共同体的研究
(二)手艺研究的多种视角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沿村荆编业
一 沿村概况
二 传统农耕生活
(一)等雨耕地
(二)麦秋
(三)大秋
(四)忍冬
三 沿村荆编业的兴起

第三章 日常生活、共同体与手工技艺传习
一 荆编生计的选择
(一)并非自然而然的子承父业
(二)成家与立业
(三)编筐手艺是个宝
二 荆编技艺的传习方式和特点
(一)家族内的传习
(二)老乡亲之间的传习
(三)日常生活中的技艺传习
三 技艺传习中的村落共同体意识
(一)能人的共同体意识对新技艺传播的影响
(二)技艺传承的村落边界

第四章 手工业生产中的合作与村落认同
一 荆编的生产过程
(一)采割荆条
(二)制作工序
(三)荆编品的种类和用途
二 民国时期至人民公社成立前夕的生产合作与村落认同
(一)大家庭合作
(二)信仰认同
三 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合作与村落认同
四 改革开放后的生产合作与村落认同
(一)核心家庭合作
(二)记忆认同

第五章 荆编销售和村落外的世界
一 荆编品的销售方式
(一)赶集卖筐
(二)上庙会卖筐
(三)串乡卖筐
二 村落外的熟人社会
三 超村落的信仰
(一)庙会上的“娘娘”与“西山老奶奶”
(二)出钱有份的将军庙
四 交往中的地方感

第六章 基层市场中的村落共同体
一 房山基层市场与村落特色生计
(一)北甘池村的驮煤业
(二)太和庄村的贩运业
(三)七贤村的编篮业
二 集市交易中的村落共同体意识
(一)合作与回避竞争
(二)集市交往中的村落身份
(三)集镇花会表演中的村落荣耀

第七章 结论
一 乡村手工业与村落共同体
(一)荆编业与村落内聚
(二)荆编业与村落的开放
(三)劳作模式在村落共同体联结中的作用和机制
二 村落劳作模式研究
(一)民俗学视野下的村落研究
(二)走向村落语境的生产民俗研究
(三)村落劳作模式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