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平原客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6083509
  • 作      者:
    李佩甫著
  • 出 版 社 :
    花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1、《平原客》是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李佩甫继《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之后全新长篇力作。

2、在《平原客》中,关于环境与人、乡村与城市的问题,李佩甫用文本进行再次探索。农民是《平原客》中着墨的一群人,也是李佩甫饱含深情所关注的一群人。小说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紧跟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关照人民的生活、命运与情感。

3、小说中塑造正邪两派力量,以郝警官为代表的正义一方,不顾障碍,坚决将案件彻查到底。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以李德林为首的一干人等,均付出了应有的代价。小说歌颂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讴歌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展开
作者简介

李佩甫,河南许昌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著有长篇小说《生命册》《羊的门》《城的灯》《城市白皮书》《等等灵魂》《金屋》《李氏家族》等9部;中篇小说集《黑蜻蜓》《无边无际的早晨》《钢婚》《田园》等7部及四卷本《李佩甫文集》;电视剧《颖河故事》《平平常常的故事》《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等6部。部分作品被翻译到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作品曾先后获“庄重文文学奖”、“施耐庵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华表奖”等;2015年,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故事发生在豫中平原上。留美博士、国家首席小麦专家李德林生于梅陵,长于梅陵,根植并仰仗于这块楚汉交汇处的冲击平原,血脉与其镶接,成为梅陵ZUI出色的研究者、播种者与收获者。他的生命律动本应随麦浪起伏,生生不息,拥有一望无际的人生坦途。

如果刘金鼎没有成为他的学生,如果罗秋旖永远能看到他眼神儿里的光,如果没有谢之长、没有徐二彩、没有赫连东山……甚至没有走上仕途,他的人生会怎样?

/span>、小说中塑造正邪两派力量,以郝警官为代表的正义一方,不顾障碍,坚决将案件彻查到底。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以李德林为首的一干人等,均付出了应有的代价。小说歌颂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讴歌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展开
精彩书摘

 

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地域,地名叫梅陵。

历史上,这是一块水淤地,也叫冲积平原。有人说,这块平原是黄河“滚”出来的。早年,黄河连年泛滥,滚来滚去,就“滚”出了这么一个地方。也有人说,这是黄河跟淮河“斗”出来的平原。两河相遇,黄河想把淮河“吃”掉,淮河想把黄河“撵”走,经多年搏杀,几经改道,水滚来滚去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就淤积出这块平原来。说起来这里曾经是黄河、淮河的交汇之处,但你却看不见水,水在三尺以下或是更深的地方。早些年挖三尺就可以见水了。但现在不行了,得挖得更深些。但水还在,水渗在土壤里。据说,下边有暗河。

这里不仅是楚汉交汇、南北中转之地,也还是绵软之乡。当太阳转到这里的时候,好像和气了一些,就像是一个眯着眼的、没有了脾气的小老头。这里的风也偏柔和,面面儿的,不暴不烈。风刮过来的时候,就像是一个面恶心善的老太太。这里也刮大风,但声音大过速度,漫卷着唿咙一阵子就过去了,无伤。就像是要提前告诉人们,注意些吧。

梅陵是一个特别适宜植物生长的地方。这里一马平川,雨水丰沛,常年平均气温十七点一摄氏度,且四季分明。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土质偏软、透气性好,俗称为“莲花土”,也被称为“中壤”。沙土地为“轻壤”,黏土地为“重壤”:沙土地透气好,但不易保墒;黏土地墒情好,但易板结。而这里的“莲花土”,在轻、重之间过渡,特别适于苗木生长。所以,自古以来,梅陵人托赖天地的赐予、大自然的厚爱,除了种植小麦之外,几乎家家种花、养花、卖花,成了一个出花匠的地方。

花匠老刘,本名叫刘全有,原是梅陵芽口村人。因祖上辈辈养花,家族中常有人在外地给人做花匠,因此私下里曾被人称为“弓背家”。“弓背家”虽略含贬义,但ZUI早是说这家人的“饭辙”是用独轮车推出来的,是卖花人的意思。后来的引申义是说这家人辈辈出大花匠,这“弓背家”则成了芽口有名花匠的标志了。

传言说,刘家种花是从宋代开始的。但刘氏已无家谱。记忆中,关于刘家的花卉种植,仅上溯到清代,那也是祖上关于推着独轮车去开封卖花的一些口口相传的往事记述。当年,从梅陵到开封,八十里路,这是刘家祖先用独轮车推出来的一条弯弯曲曲的“饭辙”。

到了刘全有这一代,俗称的“弓背家族”已四散于全国各地。留在芽口村的只有刘全有这一支了。改革开放初期,刘全有也曾被人请到黄淮市人民公园做过几年花匠,不知怎的,突然就回来自己干了。老刘这人偏瘦,微弓,深眼窝,耷眉,一脸的古铜,阳光在血管里沉淀成一丝丝的红斑,皱纹里有风霜染就的沟壑,加上腰里常年挂一条擦汗的白毛巾,走路默默的,看上去就像是一行走的老树桩。他平时也不大与人来往,曾被村里人习惯性地称为“弓背刘”。多年后,当他被市里册封为“园艺大师”的时候,就没人再敢这么叫了。熟悉他的人,都叫他另一个绰号“铁手”或“铁手师傅”。

老刘的手的确跟别人的不一样,老刘的手是有神性的。老刘抓一把土,在手里捏捏,就知道它是重壤、轻壤或是中壤。老刘有一段时间偷偷地去给外地一家公园搞松柏造型,那双手常年与松刺、柏刺打交道,练就了一双扎不透的铁掌。特别是他的两个大拇指,竟长出了“肉猴”,“肉猴”割了一茬又一茬,后来就成了可以当工具使的“肉钉”了。再后来他成了有名的植梅人,有了自己的梅园,常年跟古树桩和铁丝打交道,手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指头肚上的老茧已厚到了刀都割不破的程度。土与血、铁与血、梅桩与血已亲为一家。据说,哪株花快要死的时候,抹一点老刘手上的血,那花兴许就活了。当然,这都是传闻。

刘全有被册封为“园艺大师”后,在社会上传得ZUI广的还是他那盆梅花。这株腊梅一直是花匠老刘的心肝宝贝。

这是一株古桩梅花。古桩是从四川大巴山深处挖出来的,至少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种子是从浙江天目山采撷后优选的野生质源,经东西杂交嫁接,尔后精心培育。这期间死了三回,又活了回来。那年冬天,窗外寒风凛冽,瑞雪纷纷,它突然就开花了,黄灿灿的,腊色如染,晶莹剔透,似倒挂的金钟,奇香无比。在这棵三百年的古桩上,首开的这DI一朵梅花,着实惹人怜爱,老刘眼里的老泪突噜就下来了。于是老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化蝶”。

花匠老刘在这株梅树上花了十八年的心血。十八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老刘眼里,这就是他的“孩子”,他看着它一天天长大。一直养到了十八年头上,这才成了一株名为“化蝶”、形似“倒挂金钟”、被人称为“中华梅王”的。

在一个时期里,让花匠老刘感到骄傲的,并不是他的梅花,而是他的儿子。他那个小名叫“爬叉”,大名叫刘金鼎(小时叫刘金定,上学后他自己更名为刘金鼎)的儿子,很是争气,大学毕业后,从副乡长一路升上去,后来当官当到了黄淮市的常务副市长。还有人说,马上就是市长了……一度,梅陵全县人民都奔走相告:花匠老刘的儿子,当大官了!

这时候,人们再介绍老刘,就说:这是刘大师。或说:这是市长他爹!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很多年过去了,副市长刘金鼎仍然记得,那行走在路上的“咯咯噔噔……”的车轮声。那时他就睡在父亲推着的独轮车右边的第二个草筐里,头上捂着一床破被子,屁股下垫着一铺小褥子,像猴子一样半蜷在筐里,枕着花香,枕着吱吜、吱吜的车轴响,等他醒来的时候,他会听见父亲自言自语地说:到洧川了。

第二章

离婚后的李德林有一段是很孤独的。他的学生刘金鼎,差不多每隔一段时间,就专门跑来,陪他去吃一次烩面。此时,刘金鼎已经是黄淮市的办公室的副主任了。对刘金鼎来说,每吃一次烩面,都是有收获的。一年不到,刘金鼎就当了主任了。

第三章

也许是职业习惯,赫连东山的脸阴的时候多,晴的时候少,就那么一直煞着,甚至可以说有点小狰狞。这张黑脸唯一有光亮的地方,就是他的眼睛了。他那一双眼睛,就像是充了电的钻头,所有的能量都聚焦在一个点上,一下子就钻到人心里去了。普通的犯人,与他对视不到三分钟,就尿裤子了。

第四章

他们都不再说那个字。可他们心里都有了那个字。那个字在喉咙眼里卡着,面是一口也吃不下去了。李德林在饭桌上一直抽烟。尔后,他站起身来,走到窗户跟前。窗外,夕阳西下,田野里,一个浑身挂满曲线的女子正在试验田边上漫步。他知道,这人是王小美。

第五章

对这个案子,赫连东山一直有些疑惑。李德林这个人在官场里口碑极好。无论上、下、左、右,都对他有很一致的好评。何况,他还是个小麦专家,他的亲和力也是一般的官员没法相比的,所以被媒体称为“戴草帽的省长”。这样的一个人,几乎没有仇家。谁会去绑架一个副省长的老婆呢?除非是……

第六章

三十九年后,刘金鼎又跟梅花睡在了一起。潜回梅陵的刘金鼎,悄悄地住到了父亲的花房里。潜入花房的头天夜里他睡得很熟。是的,他像是回到了童年,闻着花香,伴着田野里的风声,就好像重新回到了当年睡在独轮车上的日子。

第七章  突然之间,李德林的“气”泄了。他的眼角下布满了细碎的皱纹,就像是落满灰尘又揉皱了的破抹布。也就是在一瞬之间,他的苍老是不可想象的。他的“神”已经散了。他坐在那里,确切地说,很像是一堆灰。这堆灰就剩下架子了,架子还在,他撑着呢。

后记

蝴蝶的鼾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