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写给法科生的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397084
  • 作      者:
    陈少文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我选择等待成长,你选择带学生们更主动地去体验。无论是「发现你的热爱」,还是「发现你的不爱」,它们的重点都在于如何「发现」。你带学生们去拜访做法律援助的公益律师;你组织小规模的交流会,通过你个人的信用背书,让优秀的实务人员和同学们能在短时间内做深入坦诚的交流;你还建议学生去参加一些文化沙龙,不要把眼光只局限在法学的城墙内。这种立体式的学习,是*好的教育方法。——郭倍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本书中法科生给少文老师的提问涵盖学习、工作、爱情、生活的方方面面,他都能用精彩的故事回答。因为少文老师不仅读过万卷书,还行过万里路,并阅人无数。《写给法科生的信》不仅适合法科生读,也适合所有法律人读。不论年龄,都要做那个热血的法律人。——采那(iCourt首席执行官)


展开
作者简介

陈少文(陈虎),法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后,香港大学法律学院访问学者,多所高校兼职教授。著有《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研究》(2015)、《心能转境》(2017)、《不激不随》(2018)、《刑事程序的深层结构》(2018),译有《吉迪恩的号角》(2010)、《审判故事》(2012)、《法律工具主义》(2016)、《穷人能否获得公正审判》(2018)等,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等科研课题,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政法论坛》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收录了作者与年轻法律人的45封往来书信。全书分为:“法律人的世界观”“法律人的方法论”“法律人的自处之道”“法律人的专业之道”四大部分。来信读者既有初入法学大门的法科生,也有初入法律职场的新鲜人,还有工作多年处于倦怠期的法律人。他们所提的问题涉及学业、专业、职业、感情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方面面。作者通过书信的形式,对这些问题一一作答。犹如一位智者,坐在读者面前,耐心地娓娓道来,最终效仿印光法师的《一函遍复》,将类型化的疑惑予以回答整理,写成此书。

 

人们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希望此书能做一盏明灯,给在迷雾中前行的年轻法律人提供一点光亮,引其向前。


展开
精彩书摘
  碎片化学习是一种次优选择
  文渊同学:
  你同事说的,既对,也不对。
  因为我不了解你的具体情况,不好评价你的碎片化学习是不是浮躁的表现,但是,把所有的碎片化学习都看作浮躁的表现,这个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所以,我们需要首先搞清:什么才是真正的浮躁?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但在我看来,至少以下两点不应该成为一种学习方式是否浮躁的判断标准:
  第一,学习的载体。
  我经常听到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太浮躁了,大家都在看电子书,而不愿意去翻阅纸质书。
  但是,如果这就是年轻人浮躁的标志,那我们这个时代的每个人,几乎都是浮躁的典型了
  因为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我们的文化可都是刻在沉重的竹简之上的。一本《本草纲目》的全部文字,刻出来的竹简就能有128公斤之多。韦编三绝的孔老夫子,想必一定会打心眼里瞧不起我们这些阅读纸质书的不肖子孙吧?
  照这个逻辑推演下去,现在拿着电子书的这些90后,将来一定也会打心眼里瞧不起那些居然用可穿戴设备吸收信息的后代吧?
  你看,一方面,我们在呼唤和赞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各种便利,但另一方面,我们却又总在鄙视那些运用新技术去迭代学习方式的人。
  很多人活在当代,却没有时代感。
  这种观点的背后,到底是对学习的信仰,还是对工具的执念呢?
  你懂的。
  第二,学习的时长。
  我们总认为,有效的学习一定得是长期的和系统化的。甚至在很多人眼里,标准化的学习,就应该大概花64个学时搞定一个学科,这也是大学按照春耕秋种的农业社会规律安排学期教学的心理结果,似乎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让人踏实,才让人有厚重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我承认,能有如此的精力和时间当然是件好事。但这样的学习属于我们的时间只能截止于我们走出校门的那一刹那。
  作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你几乎将永远丧失继续以学期为单位来吸收知识的机会。
  不论你承认还是不承认,这,就是现实。
  我当然知道系统化学习的必要,但那已经几乎永远不属于已经走出校门,要为生活打拼的你了。
  你不是王思聪,也不是马云。
  你本可以有一个做富二代的机会,可你的父亲没有珍惜。
  你只能在奔波和休息交替的时候,抽空学习。
  是不是愿意承认这一点,是我们观点的根本分歧。
  其实,你能有大把时间投入到系统化学习上的时候,恰恰可能是你还没有找到事业奋斗方向的时候。
  而一旦你找到了事业奋斗的方向,你几乎就再也无法拥有整块、大把的时间可以用在所谓的系统学习之上。
  相反,此时的你,会产生大量的碎片化时间。
  然后,你把这些碎片时间都用来学习,而不是用来发呆和休息,我不仅不觉得这是你浮躁的标志,反而认为,这恰恰是你不甘平庸的进取精神的表现。
  在还没有出现知识服务产品的时候,我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唱歌、去跳舞、去用各种办法打发时间,没有人说我们浮躁。
  可突然有一天,你戴上耳机,准备好好利用突然空出来的10分钟,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反而被贴上了浮躁的标签。
  我总觉得,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讲到这里,也许,你觉得我已经转移了论题,偷换了概念。
  其实没有。
  在你的同事看来,碎片化学习,是一个错误的做法。
  而在我看来,碎片化学习,至少是一个次优选择。
  我不能接受这样一个结论:一个每天在网上订购创业类书籍勤奋阅读的人不是浮躁的,而一个每天在公司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的创业者反而是浮躁的。
  所以,文渊同学,什么才是真正的浮躁?
  专注于读书当然不浮躁。
  但这里的重点,在于专注,而不在于读书。
  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逻辑,会把专注于做事形容为浮躁,而把专注于读书认定为踏实呢?这样想问题的人,也许是个出版商吧?
  我不是出版商,我没有这样居高临下的知识傲慢,我自己从事着知识生产,但我绝不会认为,只有消费知识才可以称为高贵。
  听书,只是一种信息的获取方式而已,它适合听觉型人格,正如阅读适合视觉型人格一样,有必要区分高下吗?
  如果我们从来没有把泛读视为浮躁,那为什么又要把泛听看作浮躁呢?
  面对人类庞杂的知识海洋,穷其一生都无法掌握万一,以泛听而取一瓢饮,又有何不可呢?
  觉得好,可以再去深海潜水啊!
  其实,这些知识服务都只是一个入口,它们的作用仅仅在于帮你找到能够激发你求知欲望的知识传统,它从来就没有企图替代和取消你自己的知识遨游。
  何况,我用来泛听的内容本来就不是我赖以谋生的专业领域,而仅仅是强烈好奇心驱动我去了解的未知世界而已。
  也许,你会从心里认同你同事的看法,认为只有系统化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我的观点可能恰恰相反,我倒觉得,在对非专业领域求知的过程中,也许,恰恰只有经过碎片化之后的体系化才能让你有豁然开朗的收获。
  很多时候,正是碎片化学习带来的逻辑断裂,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望,进而成为我进入一个知识传统的强烈动力和问题意识,并在梳理知识脉络时能够时常体会到一种打通任督二脉的欣喜。
  想象一下,在你的面前,摆着许多的马赛克,它们象征着知识的碎片。需要你亲手把它们拼成一副完整的知识地图。
  你所要做的,不应该是毫无章法地把马赛克随意拼贴。
  此时,你需要找到一面墙,找到一个体系,一点一点,贴上你知识的马赛克。
  我心目中理想的学习,正是后者的样子,尽管都是碎片,但因为有了体系的框架,最终,拼出一幅理想的知识图景。
  文渊同学,在为生活打拼的时候,记住一点,很多道理我们都懂,很多境界我们也不是不清楚,但,人都是在约束条件下生活的。
  而在约束条件下,次优选择,往往是最优选择。
  先学起来再说。总比发呆强吧。
  不要纠结在概念里。
  ……
展开
目录

法律人的世界观

我知道光在哪里

读着读着就老了

我有屠龙之术

快乐高于责任

伟大的生活都有无趣的阶段

常思本来我无,方知人生皆得

“学一行”就得“干一行”吗?

未选择的路

法律人的知识沙文主义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思想背后的利益

人在江湖,身要由己

作为知识生产机制的教与学

 

法律人的方法论

解释和辩护只有一线之隔

发现你的不爱

正确不等于妥当

从经验到经典

结构化做事是最好的时间管理

如何坚守底线?

我们怎样和父母沟通?(上)

我们怎样和父母沟通?(下)

如何读一本传记?

怎样选择一本好书?(一)

怎样选择一本好书?(二)

怎样选择一本好书?(三)

怎样选择一本好书?(四)

 

法律人的自处之道

因上努力,才能在果上随缘

碎片化学习是一种次优选择

如何进行“结构化娱乐”?(上)

如何进行“结构化娱乐”?(下)

当你摇摇欲坠时,别人早已倒下

真正的学习场景是日常

面向未来的决策

片面的真实等于全面的虚假

思想的回归就是进步

你可以脱靶,但不能没有目标

巧舌如簧又如何?

可不可以不勇敢?

 

法律人的专业之道

劝君多读判决书

你为何不会提问了?(上)

你为何不会提问了?(下)

你所说的,你自己懂吗?

追求结构的力量

网络是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什么才是有效的论证?

 

附录1:我为何选择成为一名法学教师?

附录2:少文老师的推荐书单

 

后记:得天下英才而不陪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