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苦丁茶与浏市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6055347
  • 作      者:
    张声源著
  • 出 版 社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主要由“声源茶话”“感受自然记忆”两大板块构成。撰写《声源茶话》专栏稿件,用品评世道人心的杂文形式,谈笑论道,传播人文精神。
  《感受自然记忆》以回忆录的形式,既然勾勒出了六七十年前萍乡墟镇的原态生活,又为乡邦留下了一份富于历史沉淀的剪影。
展开
作者简介
  张声源,江西萍乡人。先后担任语文教师、萍乡市教育局副局长、局长、党委书记等职务,兼任过江西省教育督导室督导。撰写过《家庭素质教育艺术》等专著,曾荣获全国妇联、教育部颁发的“家庭教育工作先进者”称号。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内容主要由“声源茶话”“感受自然记忆”两大板块构成。
  “声源茶话”选录了作者1999年1月到2006年7月发表在《萍乡广播电视报》“声源茶话”专栏的文章共202篇。作者以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对国家、民众、社会、道德伦理、文化教育的深重责任感与虔诚敬畏心,凭借丰富的学识与超凡的人生智慧、幽默而凝练的语言,说世道,谈教育,论人生、抒感悟,体现了一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人文情怀、人文视野、人文目标。
  “感受自然记忆”展示了六七十年前萍乡墟镇浏公庙的全景,是地、事、人、物的综合总汇,构成乡土风情、人物剪影、家乘自传三部曲。作者秉着“自然记忆”信笔写去,宛如万斛清泉,汩汩流出,随地赋形,自然成趣。对热心于追寻历史真相的历史学家和读者,或是难得的真实历史资料。
展开
精彩书摘
  《张声源文集:苦丁茶与浏市街》:
  15、中国人的喂奶体制中国有旬俗话,叫做“婆婆的奶大家都吃一点”。现在的年轻人以为这是随便杜撰的,不知道它反映着传统家庭确乎存在过的喂奶体制。所谓俗话者,都是对俗事的概括反映,并非信口开河。
  中国过去传统的大家庭,往往是三代甚至是四代同堂也不分家的。过去中国人结婚早,实际的生育年限长,又实行一夫多妻制,所以直系的婆媳同时生育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方面早做了婆婆,另一方面还在做妈妈,既抱孙子叉抱儿。如果孙子的母奶不够,而婆婆的奶水较多,则让孙子吃婆婆的奶的事经常见到的。当然,这时婆婆便难当了。老大的孩子吃了婆婆的奶,老二、老三、老四的孩子不吃上一点就觉得不公平。因此,“婆婆的奶,大家都吃一点”的平均主义口号就自自然然地从这样的大家庭里产生了。
  问题还不仅如此。既然有吃婆婆奶的孙子,又何尝没有吃孙嫂奶的公公?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按曾祖父母——祖父母、叔伯祖父母——父母、叔伯——己身及同胞姊妹、叔伯姊妹一路排下来,便会有孙子已经结婚生崽而公公还躺在摇篮里蹬脚撒尿的正经事儿出现。这时,倘公公的母奶不足,而孙嫂的奶水较饱,则按同一个锅子吃饭的家族关系,公公也会吃孙嫂的奶的。在中国人看来,这虽算不得丑事,但碍于礼教,毕竟不便张扬。所以,俗话便只说到婆婆的奶打止,而不说“孙嫂的奶公公也吃得”,怕引起误会有伤风化。
  俗事产生俗话,俗话传播开去,影响到人的思维方向,就不但指导着俗事,也影响着雅事。比如“婆婆的奶,大家都吃一点”,就不但支撑着中国人的喂奶体制,而且影响着中国人处理公私关系的雅事。一个人贪占了公家的财物,大家都群起而效尤。不说第一个人不对,而是大家彼此彼此,求个“公平”。当然,第一个贪占的总是较有权势的。他不动,大家都不敢动;他一动,大家跟个样,他也就不便说人了。
  大家都吃婆婆的奶,婆婆不堪重负,终会黄皮刮瘦的。于是有的也会转而去吃孙嫂的奶。这就是把自己的私人花费拿到下级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去报销。“公公”要吃奶,“孙嫂”有苦难言,只好解开衣襟;甚至“公公”的玩伴来吃两口也无法拒绝。听说,一位领导的“身边人”,花6块钱买把剪刀也拿到下级单位报销了,就可见一斑。这是否是中国人过去喂奶体制的传承呢?16、教你有商量一位访澳归来的同志,著文介绍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子女的一个传统方法,就是蹲下来同孩子讲话。澳大利亚的朋友告诉他说:“孩子也是人,也是独立的人,只因为他们比我们矮一些,我们就应当蹲下来与他们说话。”该同志认为,在同一个高度上与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进行谈话,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对孩子的事情或问题的认真关切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尊的人格云云。
  我则认为,这方法虽简单有效,但我们未必能够学到。这并非缺乏对孩子的爱,而是缺乏平等的意识。只看教育二字便知。“育”是拿好吃的东西喂孩子;“教”则是“老”者高居小“子”之上,旁边还摆着一根棒子。《说文》云:“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意思是教你如何便如何。故中国人对孩子的态度,借时髦的说法是:爱你没商量,教你也没商量的。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则孩子的独立人格也就不再有尊重的必要了。贾宝玉看来是吟咏风花雪月的文化料子,贾政偏要他钻仕途经济,找岔子往死里打,结果宝玉什么都没做成,只好出家当了和尚。
  近些年,每逢儿童节都有人呼吁“还孩子愉快的童年”。我想,除了贫困地区和家庭之外,我们的孩子好吃好穿,童年的愉快哪儿去了?恐怕就是被这种“没商量”的态度剥夺了吧?过去,中国人虽望孩子光宗耀祖,也还懂得百年树人,表现出一些耐心;现在是急功近利的年代,三年五载便要见成效,什么孩子的天性、个性,谁去管他!愉快或许有吧,但大部分不属于孩子。某地一名家长将儿子培养成了13岁的大学生,其秘诀是让他背课本,而他的儿子却很想杀了他好好玩一玩。这颇像1920年的毛泽东,希望那班“用一种划一的机械的教授法和管理法去戕贱人性”的“作孽的教育家”“死尽”。
  当然,中国也不乏“教你有商量”的教育家和父母。1934年,张伯苓任南开中学校长,“不肯牺牲学生的宝贵生活以迁就机械地毁灭生命力的会考制度,因而考试成绩不佳”,而教育家陶行知竟跑去向他道贺,并作诗云:“请问贺客贺什么,贺你几乎不及格。”而正是那个时期,南开中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包括弘一法师、朱自清、俞平伯以及二十多位中科院院士。鲁迅爱子,立教也是有商量的。海婴问他:“爸爸能吃吗?”鲁迅说:“要吃也吃得,最好不要吃。”我不知现在的孩子,如果“教你有商量”的话,是否真的要“吃人”?
  ……
展开
目录
上篇·声源茶话
写在《声源茶话》之前
醉茶品世道,煮梦说人心——《声源茶话》解读
1.“98”回眸之一
2.“98”回眸之二
3.听话不是标准
4.驱鬼法趣忆
5.亲自下水试试
6.呼唤大企业家
7.防口与防川
8.兔年贺岁
9.“从小看”看什么
10.告别王朝
11.老子是谁
12.两种变脸
13.能如此举重若轻吗
14.管他什么丘吉尔
15.中国人的喂奶体制
16.教你有商量
17.扩写一则寓言
18.说“来”说“去”
19.“亲自”解析
20.为何答非所问
21.关于老年人的话语
22.摒弃“膝盖文化”
23.说话与作文的折扣
24.蒋介石的话
25.古籍里的“后台政治”
26.“教学相长”吗
27.提倡事前批评
28.爱护大脑
29.说茶
30.关心处境不利者
31.家教就是家教
32.学做人与学做民
33.警世的幻像
34.我看“平常心”
35.消费歌并序——并非黑色幽默
36.漫笔于世纪之交
37.从钟说到钟声
38.敛财与推磨
39.并不有趣的故事
40.对傩的一点推想
41.闲话过年
42.毋忘“日本鬼子”
43.寻味“第十名现象”
44.仿套曲:伤事
45.不当摆设
46.说“跟风”
47.傲骨与傲气
48.人·鼠·猫
49.关于“心是好的”
50.装货还是加油
51.超越“穷则思变”
52.做清官,办实事
53.反人性的“神童”教育
54.试论太平之死,
55.目的与手段
56.多点时间陪伴孩子
57.释字辨词·说“泥”
58.好女人与好男人
59.题字题词杂说
60.他们怎样“两思”
61.马桶的启示
62.耍特权不得人心
63.从“主题歇’说起
64.令人失望的“革命”
65.也说《太》剧非“戏说”
66.沉重的话题
67.灯下读报
68.祝奥运健儿“玩”得开心
69.“掀掉这筵席”
70.人才是目的
71.牛鹅眼
72.人妖之“妖”
73.徒为鱼悲
74.也说“榆林香火现象”
75.关于肚脐眼的札记
76.试作王朗赞
77.秋夜杂感
78.大快与大惑
79.生年不满百
80.总统难产与高度一致
81.传奇“贼古破案”
82.看《一代廉吏于成龙》
83.迎接新世纪
84.登山与观海
85.蛇年说蛇
86.是事求实
87.阎老锡的铁路
88.“打”“紧”的家教
89.菩萨也竞争
90.说说周密的结局
91.清官戏面面观
92.丁洁与廖红字
93.从“终于”说起
94.能放心吗
95.推荐一种做酒法
96.红道·黑道·霸道
97.公示语的“德性”
98.新寓言:谁唱得最好
99.来点咬文嚼字
100.关于嫉妒
101.法宝为何不灵
102.“决定论”
103.从59到
104.我的第一任领导
105.走出“民主”的误区
106.请轻声一点
107.水中捞“诚信”
108.有感于5000万“差生”
109.推荐一本书
11O.随感录
111.柑橘之喻
112.写在教师节前
113.答客问
114.题不对文
115.升官与撞牛
116.模拟答卷
117.换位思维
118.大家的鲁迅
119.入世与我
120.说“自在”
121.试论“哥们文化”
122.“不是历史”如是说
123.老年观与老年教育
124.我读鲁迅
125.关于国耻的一点记忆
126.国子先生谈“伯乐”
127.说说“顾全大局”
128.屁股与脑袋
129.贵在有我
130.官多民不宁
131.大团圆与大悲剧
132.“穷”的选择
133.宠物热的困惑
134.人生与读书断想
135.《黑脸》印象记
136.“感情投资”故事会
137.时闻仿古
138.沉重的“好在”
139.人到老年
140.闲话中国人的神文化
141.唠叨
142.续开“茶话”缘起
143.羊毛出自何处
144.几人肯做“看门狗”
145.“拆”说
146.宗教与艺术的观音
147.也说婚礼戏闹
148.对错之间
149.母亲语录
150.保底说
151.我的童年梦
152.我认识的土财主
153.历史家的胸怀——读书札记
154.教育不要势利眼
155.我的不以为然
156.钓鱼三议
157.浏市桴桥
158.看看《张伯苓》
159.撬灯会
160.过去萍中的名士派
161.杂于利害
162.从“浮图”说到陈晓
163.矿难呼唤良知,
164.导读《致领导的一封信》
165.大人患病孩子吃药
166.且听孔子说小人
167.浏市戏台
168.忆在萍中教书时
169.浏市兴衰
170.多报道出国考察
171.未已斋联话(上)
172.未已斋联话(下)
173.未已斋联话(续)
174.“联话”余兴
175.作《萍中世纪钟铭文》记
176.《萍中世纪钟铭文》定稿说明(上)
177.《萍中世纪钟铭文》定稿说明(下)
178.“请你坐上”及其他
179.狗年忆养狗
180.过年说文化
181.远去的龙灯
182.时闻小品二则
183.为何“战栗”
184.难忘那微笑
185.鸟儿论“圣人”
186.师友还是仆妾——读书札记
187.改变“煤都”心态(上)
188.改变“煤都”心态(下)
189.与友人书——兼论醒时与醉时
190.鸟儿醉酒论“忘八”
191.点评“裸奔之辩”
192.从心开始
193.大海有边吗
194.读“西区”
195.“火鸡”上桌
196.人生历程的描述
197.“带电”的杂感
198.“带电”的杂感(续一)
199.赵树理和程大娘——‘带电”的杂感(续二)
200.高考过后说高考
201.仁术
202.《萍中世纪钟铭文》定稿说明
中篇·感受自然记忆
纯真的历史原型,鲜活的人与事——《感受自然记忆》代序兼痛悼亡友
1.“外国地方”浏公庙
2.浏公庙是一座庙
3.天籁、地籁、人籁
4.九月二十三唱大戏
5.驱鬼有术,防疫少方
6.不叫中心而有文化
7.大运所定,盛极而衰
8.那些人、那些事(上)
9.那些人、那些事(中)
10.那些人、那些事(下)
11.俗风、俗规、俗语
12.走出浏公庙
13.兄弟阋墙
14.父兮,母兮
15.私塾·浏小·西区
16.萍中、萍中(上)
17.萍中、萍中(下)
18.犹豫不决的后果

下篇·诗联赞精选
联赞精选
诗词精选
后记·永恒的记忆
“脱剑空挂陇头枝”——编后语兼痛悼亡友逝世周年
永铭在心的怀念
关于父亲的自然记忆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