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是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克莱·路易斯的代表作,问世后迅速风靡欧美国家,一年内重印28次,被誉为“发现美国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美国出版史上轰动的事件”。此书还成了当时堪萨斯州各级学校学生的必读教材。
主人公卡罗尔出生于法官家庭,是个极具浪漫理想的女文青,大学毕业后嫁给了乡镇医生肯尼科特,满怀建设小镇的热情随夫来到囊地鼠草原镇。在试图改革重建的道路上,卡罗尔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遇到了重重叠叠的障碍,特别是小镇上流社会保守势力的反对,她还被视为异端受到暗中监视。深感孤独与苦闷的卡罗尔选择逃离“大街”前往华盛顿独自谋生,却在两年后不得不重回丈夫身边,因为华盛顿只不过是放大了的囊地鼠草原镇,是另一条“大街”罢了。
这就是美国——一个只有几千人口的小镇,坐落在一个盛产小麦和玉米的地方,拥有许许多多的奶牛场和成片成片的小树林。
在我们的故事中,这个小镇叫作“明尼苏达州囊地鼠草原镇”。不过,它的大街却是全国各地大街的延续。无论是在俄亥俄州或蒙大拿州,还是在堪萨斯州、肯塔基州或伊利诺伊州,都会听到这样的故事;即使是在纽约州或卡罗莱纳州的山区,也会听到跟它的内容大同小异的故事。
大街是文明的顶峰。因为当年汉尼拔入侵罗马,伊拉斯谟隐居牛津著书立说,今天这辆福特汽车才能停在时装公司的门前。食品杂货商奥利·詹森对银行家埃兹拉·斯托博迪所说的话,对于伦敦、布拉格以及无利可图的海上小岛来说,就是新的法规。凡是埃兹拉不知道、不认可的东西,全都是异端邪说,不值得去了解,就连想想都是有害的。
我们的火车站是建筑艺术的终极目标。萨姆·克拉克五金店的年营业额,让已是人间天堂的四个县羡慕不已。
在玫蕾影宫上映的影片都有一定的寓意,就连幽默都是符合道德准则的。
这就是我们安逸的传统和坚定的信念。如果有人用另外一种方式去描绘大街,或者相信可能还有其他信念从而让老百姓苦恼的话,那不刚好暴露了自己是个愤世嫉俗的异类吗?
·译 序·
盛世文明的反叛声音 顾 奎
大 街
序 言 3
第一章 5
第二章 20
第三章 30
第四章 45
第五章 76
第六章 95
第七章 112
第八章 128
第九章 136
第十章 149
第十一章 169
第十二章 197
第十三章 209
第十四章 219
第十五章 237
第十六章 262
第十七章 276
第十八章 291
第十九章 308
第二十章 322
第二十一章 334
第二十二章 348
第二十三章 363
第二十四章 379
第二十五章 402
第二十六章 414
第二十七章 423
第二十八章 427
第二十九章 447
第三十章 467
第三十一章 484
第三十二章 496
第三十三章 513
第三十四章 532
第三十五章 542
第三十六章 551
第三十七章 560
第三十八章 568
第三十九章 585
·附 录·
辛克莱·路易斯小说年表 595
《大街》与《包法利夫人》都是对现代文明的尖锐批评,其批评聚焦的都是偏狭小镇的资产阶级社会……不同之处是,路易斯展示了更多的人物类型,更多种类的活动,更多囊地鼠草原的社会网络的网眼。……卡罗尔的反叛是受到内心的一种饥渴的鼓励,通过从手到意志再到大脑的合适的发展,到目前看来,这是真实的,我判断她的反叛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是美丽的,不是没有希望的。”
——斯图亚特·P.谢尔门:《辛克莱路易斯的意义》
就像路易斯试着要改革的小镇一样,卡罗尔也没有逃脱路易斯的批评。她是一个唐吉坷德似的梦想家,鲁莽的,有时候是急躁的,但却也是慈善的,好意的和有才智的。路易斯讽刺的方法依赖于讥讽和同情,漫画和真实,怜悯和轻蔑的某种变化的混合。
——詹姆斯·M.赫切森:《〈大街〉,美国文学(1870—1920)》
《大街》是路易斯创作巅峰期的首部作品,在路易斯于1930年成为美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以后,一直畅销不衰。他对美国中产阶级的期望进行了嘲讽,引起了读者和评论家的共鸣。通过《大街》这部作品,路易斯展现了他的艺术潜质,创造出一部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小说。他以深怀同情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在草原小镇看不到希望的知识女性的形象。来自圣保罗的图书馆员卡罗尔·米尔福德嫁给了威尔·肯尼科特医生,并随其来到他的家乡囊地鼠草原镇。肯尼科特希望卡罗尔安安静静做好他的妻子,支持他的事业,给他生一群孩子;卡罗尔则希望自己能有力量改良这个小镇的建筑风格、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萨莉·E.帕里:《中西部文学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