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希特勒》第二章,全章随后从照排申请,以下是其中一部分,供微博微信用:
如果谁与马克思一样,将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看成社会主义关键的甚至是唯一的特征,那么他当然会否认纳粹主义的社会主义这一面。希特勒没有把生产资料社会化,他就不是社会主义者。这样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一切都了结了。但小心!事情没有这样简单。
有意思的是,即使今天(1978年)的社会主义国家,也都没有仅满足于生产资料的社会化,而是费大力气也将“人社会化”,即将他们——最好从摇篮到棺材——集体地组织起来,采取集体的、“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把他们“牢牢地束缚于一套纪律”。我们完全可以思考一番,不管马克思怎么说,这一方面或许是社会主义更主要的一面。
人们习惯于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范畴内思考。但是,更正确的是,反正更为重要的是,把个人主义而不是把资本主义看成社会主义的对立面,因为在工业时代,某种方式的资本主义完全不可避免。就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必须积累、更新与扩展资本;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里,一个经理或工程师的工作与思考方式完全一样,工厂里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可避免地是异化的劳动;工人操作的机器与流水线,是属于一家私有公司,还是属于一个人民所有的联合工厂,在工作时对于这位工人来说没有什么明显的实际差别。但是,在下班以后他是否无人关心,是否在工厂门口有着一个集体,我们也可以说一个共同体在等着他,这就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差别。换句话说,比人与劳动的异化?(这在任何一个制度下的工业经济中可能都无法获得根本改变)更为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隔阂)。再换句话说,如果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消除人的隔阂的话,那么人的社会化比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更能实现这一目标。后者或许消灭了不公平,但是,如果最近三十或四十年已经证明了什么的话,它是以效率为代价的。前者却是消除了一种隔阂,即大都市居民之间的隔阂,不过是以个人自由为代价的。因为与共同体和纪律一样,自由与隔阂是同一枚奖牌的两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