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那山,那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142459
  • 作      者:
    何建明[著]
  • 出 版 社 :
    红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1、习JP治国理政系列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两山”重要思想的形成、发展、成熟过程。 “两山”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要创新成果,其意义堪比小岗村的划时代意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引。

2、美丽中国从这里开始。“两山”重要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生命力,其对安吉、整个浙江大地的实践指导意义。改革转型之痛,观念改变之难。

3、基层乡村的动人故事:第三个“天堂”是如何建设起来的?余村、吉安消除经济和环境的对立,变“两难”为“双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浙江在领先全国一步消灭贫困县,这既是实施“两山理论”的现实成果,更让人看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希望。 

展开
作者简介

  何建明,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博士生导师。
  何建明是当代中国报告文学的领军人物,曾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四次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代表作有《爆炸现场》《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国家》《忠诚与背叛》《部长与国家》《生命D一》《为了弱者的尊严》《我的天堂》《根本利益》《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等。30余年来出版40余部文学著作,改编成电影电视8部,作品被翻译到十几个国家。

展开
内容介绍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同志在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首提“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该书以浙江湖州安吉余村为基点,延展至安吉、湖州乃至全浙江,通过报告文学的形式生动反映余村人民牢记习书记嘱托,在“两山”重要思想指引下,坚定不移地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出一条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也写出了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平凡百姓、基层乡村的动人故事,写出了改革转型之痛,观念改变之难,以此展现“两山”重要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生命力,凸显安吉余村在“美丽浙江”、“美丽中国”建设中的样本意义,以十三个章节的洋洋洒洒的文字,诠释了习书记当年的高瞻远瞩的一句话,那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也给中国和世界文明社会托起了一座新的天堂——“田园里的都市”。

展开
精彩书摘

  堪比小岗村的划时代意义
  人类的发展史上,总有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浪花,却在酝酿着一场场波澜壮阔、翻江倒海的大潮,让人们无法忘却,并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轰隆——
  随着几阵震天动地的爆炸声,又一个山头上的一片岩石突然崩裂开来,大大小小的石块如巨浪般从半山腰倾泻而下……就在此刻,谁也不曾想到,一处并不在爆破眼上的岩石,竟然跟着崩裂开来,并随即滚落下来。
  “快躲开——”工地上的工友见状不妙,向几位躲藏在原本属于安全地带的工友喊起来,然而为时已晚——那位没有来得及躲闪甚至根本就不曾想到“飞石”会瞬间结束自己生命的年轻人,连吱一声的机会都没有,就已粉身碎骨……
  “死人啦——”
  “矿山又死人啦——”
  伴着弥漫的硝烟与呛鼻的尘埃,群山深谷间传出的几声急促而恐怖的呼喊,犹如警钟敲醒了整个余村。惊恐万分的人们纷纷向矿山奔去,那慌乱的脚步声中,有女人痛心的哭泣声,有男人堵心的喘气声,还有老人和孩子撕心裂肺的呼喊声……
  终于,有人在一具血染石岩、肉烂成团的尸体前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我的儿啊——”
  那一刻,死者的母亲倒下了。
  那一刻,死者的父亲跪在地上木呆了。
  那一刻,村支书也来了,两眼看着眼前的一切,彻底傻了。
  “都是你们害死的呀!”突然,死者的父亲从地上跃起,如暴怒的猛虎,扑向村支书,然后抡起拳头就朝对方头上砸去,谁也劝不住。
  村支书被打得鼻青脸肿,那死者的父亲依然不依不饶,决意要拼个你死我活。
  受屈的村支书,无可奈何地仰天大叫:“这是怎么啦?”
  “怎么啦——”
  “怎么啦——”
  一声声悲怆绝望的追问在山谷间回荡,震撼了天与地,以及小山村人的一颗颗心……
  这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余村的某一天。
  这一天在余村老支书潘德贤的心里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事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立即召开干部会议,大家讨论的题目是:到底是继续开矿,还是马上关矿。
  “人都死了,还不关啊?”有人说。
  “又不是头一回死人。关了就不死人了?我看照样会死人!”也有人说。
  “矿都关了怎么还会死人?”
  “没钱了,还不饿死人吗?”
  “你!你怎么能这样说话?”有人火了。
  “不这样说怎么说?你轻飘飘一句话说关矿,可全村人吃什么、用什么,钱从哪儿来呀!”
  “那也不能用命去换嘛!”
  “不用命换还能用啥?就我们余村那一亩三分地?”
  “你到底还是不是人呀,怎么这样说话?”有人真的火了。
  “我不是人你是人?不这么说又咋说?”这边的人更火了。
  “你!”愤怒的人站起来,捏紧了拳头。
  “你敢!”另一个拳头捏得更紧。
  “吵!吵什么你们!”潘德贤实在看不下去了,大吼一声,“都不要废话了,现在你们给我表个态:到底关矿还是继续开矿!”
  “关!”
  “开!”
  “表决!”面对争持不下的场面,老支书潘德贤一巴掌把桌子拍得四条腿都在摇晃。
  最后结果,出人意料:一半同意关,一半同意继续开。
  “就按大家的意思办!”潘德贤一掌定音,“眼前的这些矿,不能全关,也不能全开……”
  那天,现任余村党支部书记潘文革在给我讲完上面这件往事后,又突然双眼憋得通红,竟一时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才说:
  “那个时候,矿上死人的事不是一起两起。我的一个堂妹夫,平时总在我面前亮他的肌肉,说他力气大,矿上没几个人能跟他比的,可突然有一天他也被压死了……多年轻的人啊,留下家里一堆人怎么办?”
  潘文革泪汪汪地看着我们。半晌缓过情绪的他,继续说:“那时我们余村,开矿是为了想让大家富。关矿,是不想让一个个悲剧再继续发生。但关了矿到底靠啥来致富,又是一个问题。”
  不知何因,余村支书潘文革掩面泪诉往事的一幕,在我脑海里牵出了另一个写入中国改革开放史的村庄——小岗村,以及近四十年前小岗村的那个不平静的夜晚——
  那是一九七八年年末的一个夜晚。
  按照农家人的习惯,新年来临,家家户户又将喜庆过年。但在安徽凤阳这个叫小岗村的村庄里,没有丝毫的过年喜色,反倒更显悲凉:女人和孩子,不是忙着换新衣、扎灯笼,而是抹着眼泪,告别亲人,再次踏上飘雪的乞讨之路……
  “不能让我们的女人和孩子再受那份罪了!把队里的地分了!分给各家各户种!”
  “对,也只有这条出路了!我同意!”
  “我也同意!”
  一间极其破落的农舍内,几个村干部和农民代表聚集在一盏煤油灯下,他们以低沉的声音表达着各自的立场,最后以“歃血为盟”的形式,用朱红的手印,“画押”了一份“分田到户”的“农民宣言”。
  秘密“画押”的“农民宣言”在第二天就开始实施。而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份由几个农民搞出来的东西,却参与了一个伟大国家、一个伟大民族的一场惊天动地的历史变革。这场惊天动地的伟大变革,就是现在我们所经历的近四十年的中国改革开放,这场变革影响了今日中国甚至一个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
  小岗村农民“宣言”之后的一个月,北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四个字首次出现在中国的报纸、广播和人们的口头上,并从此成为中华民族新的历史时期的标志性口号。
  小岗人的那份“农民宣言”后来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GB54563馆藏品,他们的故事被写入了中共党史。
  当年小岗村的带头人严宏昌他们说,小岗村能有今天,主要靠的是邓小平,是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给了小岗人“定心丸”。一九八○年五月三十一日,邓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讲话中,语气极其严肃且毫不含糊地说:“‘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若干年后,小岗村民们把邓小平的这句话镌刻在大理石上,高高地竖在村头。
  “小岗村事件”预示着邓小平指引的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启航,它将中华民族推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我到浙北安吉县余村时,正好是二○一七年的春天。那天早晨,我站在村口,被一块巨石上镌刻的一行苍劲有力的红字所吸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村民们告诉我,这行鲜红如霞的大字,是习近平同志二○○五年八月十五日视察余村时讲的话。
  十几年过去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的这句话,犹如一盏引路的明灯,照耀着余村人前行的步履,让这个山村以及山村所在的安吉大地,变成了“中国最美乡村”和第一个获得联合国最好人居奖的县份。
  何谓最美乡村?何谓最好人居?
  ——余村便是。
  美,对人而言,自然是赏心悦目。你瞧那三面群山环抱的远处,皆是翠竹绿林,如一道秀丽壮美的屏障,将余村紧紧地呵护在自己的胸膛间;从那忽隐忽现的悬崖与山的褶纹里流淌出的一条条清泉,似银带般织绕在绿林翠竹之间,显得格外醒目;近处,是一棵棵散落在村庄各个角落的大大小小的银杏树,它们有的已经千岁百寿,却依然新枝勃发、绿意盎然,犹如一个个忠诚的卫士,永远守护着小山村的每一个夜晚和每一个白昼;村庄的那条宽阔的主干道,干干净净,仿佛永远不会留下乱飞的纸屑和其他垃圾;左侧是丰盈多彩的良田,茶园、菜地和花圃连成一片,那金黄色的油菜花,仿佛会将你拖入画中;簇生于民宅前后的新竹,前拥后挤,令人陶醉。村庄整洁美观,传统里透着几分时尚。每一条小巷,幽静而富有情趣,即使一辆辆小车驶过,也如优雅的少妇飘然而去;每条路边与各个农家院庭门口,总有些叫不出名的鲜艳的小花儿,站在那儿向你招手致意……
  人是余村最生动、最有内容也最感人的一景。看不到一个年轻人在村庄里游荡,因为他们的身影或是藏在农家乐的阵阵笑声里,或是在“创意小楼”的电脑与网络间,或是在山涧竹林的小路上。穿着靓丽衣服的孩子们,每天都像一队队刚出巢的小鸟,欢快的歌声与跳跃的身姿伴着他们走在上学与放学的时光里。老人是余村最常见的风景线:他们或三三两两地在一起欢快地聊着过去的余村,或独自或成群地聚在一起吹拉弹唱,无拘无束地表演着自己的“拿手戏”;那些闲不住、爱管事的长者,则佩戴着袖章,肩挎着竹筐,像训练有素的人民警察和城管人员,时刻提防着每一片垃圾的出现和每一个不文明行为的发生。他们的笑脸和自己动手的点点滴滴,倘若你遇见,定会感到如沐春风、如浴阳光……
  余村的美,既有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之美,更有新西兰哈比人村的那种大自然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美。来之后,你有一种不想再走的感觉;走之后,你的神思里总仿佛有一幅“余村图”时不时地跳出来招惹你。
  这,就是今天的余村。
  ……

展开
目录

引言
安且吉兮,人在一万年前后都叹这里好

堪比小岗村的划时代意义

金贵!老外口中言说的“我们的时代”

天上人间,余村在中间

农家乐,乐坏了春林和春花

流金的小溪

“当代陶渊明”史话

一根竹子半爿天

一片叶,一个神

鲁家村是个奇迹

请你一起诗意地栖息在此
拾壹
第三个“天堂”
拾贰
比山、比水更美的是心空
拾叁
从余村再出发,一路绿意金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