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艺术地理:中国当代艺术现象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0309203
  • 作      者:
    张皓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艺术地理 中国当代艺术现象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巴蜀文化与艺术成都、海派文化与艺术上海、京派文化与艺术北京、走向都市、立足本土等。
展开
精彩书摘
  《艺术地理 中国当代艺术现象研究》:
  本雅明敏锐地从摄影和电影等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中看到这些机械复制技术对社会、对艺术、对人的观念和感知方式的巨大影响,预感到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随着机械复制技术对艺术复制的广泛运用,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从产生“光韵”的仪式基础中解放出来。艺术的“光韵”,即传统艺术的原真性,独一无二的时空存在将消失,这使得在艺术的接受层面发生变化。被不同技术方法复制的艺术品由于更适合被展示,就大大削弱了艺术的崇拜价值,艺术品的展示价值得到强调,成为艺术新的创造功能。大量复制的艺术品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被人们所拥有,缩短了人与艺术的空间距离,使艺术更贴近现实。这时艺术建立的基础开始从礼仪转到为政治服务的社会实用性上,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是启蒙和动员大众的革命工具。本雅明通过对电影的全面分析揭示了艺术展示带来的新的感知上的转变。人们已经不再将艺术作为凝视的对象,对之凝神思考,而是参与其中、深入其中、投入其中。触觉以其注重分散的发生方式,超越视觉,成为感知的首要元素,这正与杜尚批判“视网膜的艺术”的观念相呼应。“因为:人类感知机制所面临的任务,在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仅仅凭单纯的视觉方式——既单纯的深思熟虑,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借助于触觉接受,既通过直接适应才能完成。”展示的艺术与建立在触觉基础上的整体感知方式紧密结合,构成在艺术领域日益得到推崇和重视的消遣性接受,成为知觉发生深刻变化的标志。
  面对知觉感知方式的重大转变,面对现场带给艺术的偶然、不确定、含混性以及多元价值,意大利文学家、理论家安伯托·艾柯(UmbertoEco)提出了“开放的作品”的理论,来说明“所存在的很多可能性的无序状态”,而“艺术只能接受这种状况,只能努力——作为它的职责——给这种状况以形式”。29为此,艾柯引入了电视的现场直播这一信息传播现象来分析电视生产对美学思考的影响。现场直播是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将事件直播出去,是同实际时间相一致的,但不可忽视直播中的当场“切换”问题,即在拍摄一个事件时通常有多台摄像机在不同角度拍摄,导演把认为最恰当的图像播出,这些经过选择的图像构成连续的画面,形成即兴的叙述,因此现场直播不是对事件的如实反映,而是解释。但是这些选择或解释是有限制条件的,无法超越事件本身的发展逻辑,而这一限制条件构成了电视直播进行艺术创作的可能性。传统艺术就是在一些事件构成的,不定型的、开放的、有多种可能性的场中,寻求和确立一致性和统一性,寻求完整的叙述,给予一组事件以“形式”,形成故事情节。而当代艺术的叙述倾向情节的分解,“展现一系列缺乏通常所理解的戏剧联系的事件”,展现不断流散开来的,一些非实质性的述说,“这一探索的目的就是叙述结构的更大的开放性,就是这种结构的可能性:使生活显现出它的多向性,而不是强加给它一些事先确定的联系”。30艾柯的理论意味着在某时某刻的即时的感官体验,我们不是在之外观察思考,而是在其之中体验,并且参与建构,我们的情绪和身体都是现场的一部分,任何的举动都会对现场产生影响。现场不像传统艺术品那样先于观者存在,而是在观者之后发生的事件,艺术家和批评家邱志杰因此提出“后感性”的概念,来反对中国当代艺术中意义或观念先行的误区,重视后于作品的效果,即观者的体验,而非意义的阐释。为了达到直接诉诸感官的原始经验,突破惯常的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观念表达模式,追求现场效果的不可还原性,邱志杰在1999年1月的“后感性:异形与妄想”、2001年3月的“后感性:狂欢”以及随后的8月的“报应”系列展览活动中,逐渐在方法论层面上建立了新的艺术实验模式,来抵制观念艺术的知识论倾向(图5)。
  ……
展开
目录
上篇
导论——从时间到空间
第一章 回归大地
第一节 人地关系
第二节 艺术“场”
第二章 立足本土
第一节 中国制造
第二节 我爱北京天安门
第三章 走向都市
第一节 农村包围城市
第二节 都市意识

下篇
第四章 京派文化与艺术北京
第一节 意象北京:皇城根下
第二节 北京艺术地图:庙堂和江湖
第五章 海派文化与艺术上海
第一节 意象上海:十里洋场
第二节 上海艺术地图:天堂孤岛
第六章 岭南文化与艺术广州
第一节 意象广州:别样实验
第二节 广州艺术地图:寻常巷陌
第七章 巴蜀文化与艺术成都
第一节 意象成都:民间叙事
第二节 成都艺术地图:闲适之境
尾声——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附录一:城市意象调查表
附录二:北京意象图
附录三:上海意象图
附录四:广州意象图
附录五:成都意象图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