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人画的现代命运·艺术手册:2014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911510
  • 作      者:
    黄纪苏,祝东力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20世纪80年代,诗歌、小说、美术、戏剧、电影等各领域,彼此的边界并不清晰,人们相互观看作品、参与运动,那时候文艺界曾拥有一个共同的精神空间。追根朔源,是由于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当时都分享着一个名为“改革”或“现代化”的共同的时代命运,正题是这个时代命题支撑了那个精神空间。
  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个共同的空间不复存在。各文艺类别回归各自领域,分途而行。共同的时代命题消失了,直接的后果必然是思想内容的苍白、肤浅,以及形式技巧的华丽货堆砌。时代命题构成了一个时代美感的内核,而这种精神性的美感,是一种最关键的要素,对文学、艺术、戏剧、音乐、建筑等各门类艺术起到统摄的作用——也就是说,小说与雕塑、音乐与建筑,舞蹈与篆刻,等等,彼此之间的“重合”之处就在于这种精神性的美感,因此,它们才能统统被归属在“艺术”的范畴之内。否则,如果纯粹从形式、媒质和技术看,文学与公文、舞蹈与体操、建筑与土木工程,反而有更多共同之处。
  在这个炎热的夏季,我们编辑了这本《文人画的现代命运.艺术手册.2014》,以继续寻找这样一个共同的精神空间。本册论及文学、戏剧、美术、书法、电视、建筑等,列如运动式的文学发展方式、冷战时期反乌托邦小说的思想表达,列如当代戏剧的现状和传统戏曲的改造,列如文人画现代命运,以及如何解读一部电视剧等等。我们希望从这些不同的艺术领域和角度出发,在某个交回点上,发现并表达新的共同的时代命题。
展开
内容介绍
  《文人画的现代命运:艺术手册(2014)》论及文学、戏剧、书法、美术、电视、建筑等,收录的文章包括:《文学需要运动——当前文艺创作动态观察之一》、《戏剧和剧场的历史碎片——李畅访谈》等。
展开
精彩书摘
  《文人画的现代命运:艺术手册(2014)》:
  这个中国青年文工团有音乐家、戏剧家、民歌和美声歌手、京剧名角、杂技名流以及舞台美术方面的人才,和一些内行的领导。团长是周巍峙。他是个内行领导,在思想上、艺术上对我们这些青年帮助很大。我们那一代的知识青年几乎没有不爱国的,没有不自强的。中国被压迫了一百多年后,刚刚站起来,所以心情之舒畅,难以形容。此行我们主要做两件事,一是认真演出,二是认真学习西方演出艺术中那些我们还没有的东西。我们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感觉不到他们对我们有丝毫保密不宣的东西。从这点来看,我们比旧社会的留学生机会要好多了。我们看到了西方主流剧场的几十个戏剧演出,而且可以在台上、台下、前台、后台,对演出设备等一切与戏剧演出有关的事物参观、拍照片、讨论、座谈。我们由此结交了一些同行朋友,相互切磋。我们是人宝山满载而归,看到的各种形式的舞台也有几十个。但是那时的欧洲主流剧场还是镜框舞台,观众席有一半是19世纪建成的三面多层包厢型的,少数是19世纪末由德国音乐大师瓦格纳带头改良的扇形观众席,或是改良的瓦格纳式观众席(有楼座或单层座位的)。给我的印象最深、被认为最好用、最合理的,是我们在东德演出过《白毛女》歌剧的德邵市立剧场。这是我们走过东欧八国中优点最多、缺点较少、值得我们学习的剧场。因为它牵涉许多戏剧、建筑、舞台机械上的专业问题,我在这里介绍一本国内卢向东教授的专著,《中国现代剧场的演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我以为此书是国内在剧场方面写得最好、资料最全、立论公正、真实的专业图书,值得参考。
  从东欧回来后,我们在中国调查了一下。以前没有听说中国人在剧场里做一根长杆儿,可以吊上去,没有这种东西。要吊东西了,都是买帆船上用的滑轮,爬到房梁上去,在需要吊东西的地方栓一个。我们就在沿海一带查,内地更没有了。结果我们发现中国一共就有三根吊杆儿,都是洋鬼子帮咱们做了,多年不用,都已经坏了。这几根杆儿都在西方人自己演戏用的剧场里。当时中国没有现代剧场,一个都没有。上海兰心剧场是英国人盖的,但是没有舞台设备。
  问:吊杆儿在舞台上起什么作用?
  李:我们这个舞台上最重要的设备就是吊杆,就是把东西能吊起来。为什么舞台要做那么高呢,因为要把画幕啊、布景啊吊起来,所以他们叫舞台塔。舞台塔一般高度是台口高度的两倍,有的是两倍半,有的是两倍加4米或者5米,这样子他就可以吊上去,观众就看不见。这种东西在欧洲现在基本上都是机械化的了,比方说德国人喜欢用液压的,俄国人、东欧这边喜欢用电动机来带动它,我们现在也基本上是电动机。电动机有噪音,液压的声音要小得多,力量也比较大。
  最早的舞台机械是怎么回事呢?文艺复兴的时候画家们开始发现透视,于是乎就在台上挂一幅大画,作为背景,两边就是一个一个的硬片子挡着,也画上透视的东西,跟后面的面幕能够接到一起。看这个东西有一个标准视点,从这个点看,所有的线都是接到一块儿的。这个点就在观众席最后面正中的包厢,就是皇帝或者公爵坐的那个地方。所以严格地说只有一个人看到的是最合理的、能衔接的。其他的人坐在边上,虽然看到的线都是对不到一块儿的,但是慢慢也习惯了,空间的感觉也有了。
  问:您到欧洲去,看了那里的很多剧场,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李:我们1951年到苏联,看了苏联的剧场,印象还不深。那时我们还到了匈牙利的国家歌剧院,这个剧院是奥匈帝国时期建的,实际上奥地利人帮他们做的。奥地利人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用水压可以把升降台升上来,把布景吊上去,他们搞了很多小发明,有些到现在还在用,非常好用。我们去看了以后,就发现那时候中国严格地说,一个跟国际上对口的剧场都没有。
  我们从欧洲看了好多剧场,发现镜框台口也有好多不同的类型,比如说,德国的剧场做得一般比较规范,他们围家有很清楚的剧场规范,多大的城市建多大的剧场。我们看完以后,觉得剧场是德国的最好,演出水平是苏联和匈牙利的特别高。
  欧洲的剧场布景,最早是从意大利开始的。他们发现了透视法。还有一个,欧洲各个小国之间常发生战争,打了胜仗就要游行,要在街上扎彩牌楼什么的,这对于建造有透视感的布景特别重要。他们这个技术很发达,慢慢台上就出现有透视的布景。光有透视还不行。西方的戏剧是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开始的,人和神都得能飞到天上去,能沉到地底下。这就成了现在吊布景和升降台的祖师爷。其实这个发展挺简单的,但是由于人对科学驾驭的能力发展得很慢,各个地方都不平衡。中国就是因为在科学方面没有什么发展,或者有发展也是在皇宫里,老百姓享受不到这个成果。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所有的从事演艺工作的人,在社会等级中属于下九流,不让念书,因此中国戏曲是在一个低文化水平上发展起来的。到了元朝,异族统治,念书的汉人做不了太大的官,文人就跑到戏剧界去了,才有昆曲等一些高雅一点的东西。为什么中国形成了虚拟的东西,因为他没有透视法,不知道怎么在台上造一个立体的东西。可是现在理论家把原因都归结为中国特殊的审美观。其实是整个社会形成的,是整个社会造就了审美条件。
  ……
展开
目录
文学需要运动——当前文艺创作动态观察之一
冷战与“反乌托邦”——对读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与道洛什·久尔吉的《1985》
戏剧和剧场的历史碎片——李畅访谈
当代戏剧的格局
光复旧物、推陈出新——作为现代经典的样板戏
文人画的现代命运
解读《民兵葛二蛋》
创意之常道
艺术与思想断章
沃兴华:升腾还是陷落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