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竹或慈竹蒸笼的制作手工艺近似,一般都经过裁竹、破竹、剔竹节、刮竹内壁和刻纹路等这些必做的工序。刻纹路是很重要也是很吃力的活,纹路刻得越均匀越好,可以使竹子在火烤的时候不易破裂。刻好纹路后,把竹子分成宽度在4厘米左右的薄竹片(现在很多是用机器来加工出篾的),再送入火堆里熏烤。熏烤后的竹片可以弯曲成圈状,然后用绳子或竹篾将竹片圈固定成蒸笼的样子,再在竹圈壁上掏出插横梁的洞,此谓上主横梁。主横梁的两头有时还会伸出竹圈,使其露在竹圈壁外,方便人手的把持和搬动,这是针对大规格的蒸笼而外加的。蒸笼不论大小都有一根主横梁,它对蒸笼的稳定性起关键作用。不知乡民们在上蒸笼主横梁时的心情,有没有像盖房子上梁那样神圣和隆重?接下来就是把预制好的档格安装在蒸笼的主体圈内并封上口子,使蒸格牢牢地被按在下面,起到锁住蒸格的作用。蒸笼盖子的制作轻松许多,关键是编织顶部的竹席。竹席编织的粗细密度与蒸笼的大小和用途有关。蒸笼盖子其他部位的做法和上面提到的工艺差不多。蒸笼盖做好后要合上比对,以确定盖子和笼身的大小、密封度是否刚刚好。最后,去除蒸笼表面上的毛刺,让人手在接触时有一种光滑的舒适感。制作一个蒸笼大概要花一两天时间,现在会这门手艺的人应该不会很多了。现在能看到的大同小异的蒸笼,大部分是半机械半手工制作而成,也有的是全用机械加工的。但其工艺流程大抵一样,只不过是将原来的人力转化为机器罢了,这样也是为了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蒸笼的实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你只要吃过蒸笼蒸煮出来的食物就知道了。这种香气、口味是其他锅具所没有的,好吃又好闻。当然它对食物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因蒸煮食物比较清淡,佐料少,故唯有新鲜的食料方能凸显原汁原味。而蒸笼的审美和设计价值也是很了不起的。蒸笼在我们的民具中是很不一般的,构造简洁、形态单纯、颜色温润平和,不管是刚刚使用还是已用到变色变旧,它总是摆出一副自然、拙朴、清高的样子。蒸笼的造型比例适中,具有东方器物的尺度之美。它一般没有多余的部件,完全由竹子制成,有几分明式家具那种纯粹和极简的味道。蒸笼的选材也十分简单,从开采、运输到制作,都因地制宜,故它也算是低碳环保和文明生产的产物了。蒸笼在使用上操作简易,在适用性和包容性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也可谓是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设计。蒸笼的装饰几乎为零,一切都以实用和功能为主,最好看和最耐人寻味的地方要算那圈壁上唯一的装饰锁扣了。细节上的完美与动人,是蒸笼之所以耐看与经典的缘由。相比我们现在的许多产品设计,它着实要高雅和大气许多。
蒸笼具有中国传统民具特有的品质和属性(区别于官具),它与躺在博物馆里供人欣赏或在拍卖行里等待买家的价值连城的尊贵工艺品(官具)是完全不一样的。设计师或艺术家与收藏家是不同的,他们总是对好看又好用的东西有感情,这也是为什么众多设计师都对民具很推崇和敬仰的原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