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什么是中华民族
一、辛亥革命前中华民族概念的讨论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既古老又年轻。
讲中华民族古老,是因为他从起源到形成,历经沧桑,连绵不断地走过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讲中华民族年轻,是因为从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来审视,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正式形成,刚刚走过了一个甲子年。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当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华民族”概念走进中国人的意识之后,多元的民族开始面对单一的中华民族。辛亥革命前,对于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争论也就在所难免了。
(一)中华民族概念的源起
“中华”原义与中国相通,又与华夏相系。《唐律疏议》:“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④朱元璋反元之时于吴元年(1367年)十月命令徐达等北伐发布告谕中原地区人民的檄文中明确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②的口号,并说“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③。而“中华民族”一词是由历史悠久的“中华”和近世才出现的“民族”两词合成的。据陈连开先生考证,“中华”一词大约在晋代已出现,与“中国”一词一样是个多义词:论地区是指中原,扩而大之及于王朝直接管辖的郡县地区;论民族主要是汉人;论文化是指中原传统文化。因此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如北魏鲜卑、西辽契丹在接受了传统的中原文化以后自认为无愧于“中国”和“中华”的称号。“民族”一词大约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从日文中引进,是指民族与国家同一的含义。在“民族”一词出现以后,不久就出现了“中华民族”一词。率先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是梁启超。①
“中华民族”一词在清末民国初横空出世,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压迫和内部民族矛盾尤其是国家危亡引发了人民的民族危机感,进而促使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人们认识到应当发动并整合中国各民族抵抗列强的侵略。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梁启超开始认识到了中国民族生存的危机。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使用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他在评价当时有影响的世界史著作时称这些论著“于民族之变迁,社会之情状,政治之异同得失……乃能言之详尽焉。”又云:“著最近世史者,往往专叙其民族竞争变迁,政策之烦扰错杂。”②梁启超从这种民族竞争的理念出发,又大胆地提出了民族主义是近代史学的灵魂。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他将中国民族的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一统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③梁启超在这里反复用了三个“中国民族”,而且从宏观上勾勒出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这是他对中国历史宏观审视之后得出的结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