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古国文化论
〔摘要〕古国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根系文化,它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并引导着人类文明的走向,促进着人类的发展、变化,并固定了这个国家和民族之林的坐标。中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长期以来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历史中国的缩影,所以研究中国古国文化必经中原。
〔关键词〕中原古国文化研究
一
国的出现和国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是人类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又是人类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人,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从一来到世间,就与周围的人群结成不同程度的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进入到复杂、庞大、无法逾越的社会关系网之中,借以生活、生存、发展、展现着自我,发展并完善着自我,并凭借着自己的知识、智慧、劳作等,在社会这座大舞台上,演绎出一幕幕生动的话剧。特别是当人类进入原始社会中后期时,更是如此,无一例外。这时,国作为统系着一个或众多族群的社会单位,起着组织、协调、放任或约束、指导或支持个人或小集体在国家的范围内,在国家的总体发展目标前提下,去发挥技能、施展才华,创造更多、更好的社会财富,积累人类文明。
所以,国,从制度上来讲,是一个、多个民族群落通过某种形式组成的有一定地域范围和国民群体结合的行政区划单位,它由国都、界域、国民等诸多因素所组成。《诗经·小雅·节南山》云:“秉国之钧,四方是雄,天子是毗,俾民不迷。”《周礼·天官·太宰》:“以佐王治邦国。”注曰:“大曰邦,小曰国。”另外,古代国都也称国,因系国之统治者和国家统治机器集中于此;诸侯封地也称国,因为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分封的亲戚,勋臣或上古先王后裔于天子国都之外的土地为君,以屏蔽或维护国家,帮助天子治国安民,完成税赋徭役以供国家,《周礼》中云:“凡言邦国者,皆是诸侯之国。”古时地域也称国,《周礼·地官·掌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顺便提及的是,古时天子、帝王自称国或国家,因为“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子、帝王是一国的最高权力支撑,特別是在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社会,“朕即是国”,是不允许动摇的。
国家的形成是十分复杂的。除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为了生存,为了同大自然斗争,自觉结成原始狩猎群体之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众部族推举德高望重者为酋长,组成一定的指挥体系,组织、领导或带领部落成员去进行生产、生活斗争和维护部落利益的争战。这恐怕是原始公社解体后,通过一定组织形式形成的部族国。二是在部落的残酷斗争中,强胜弱,多胜寡,靠战争、掠夺而形成由血缘和亲缘组成的氏族邦国。这种情况在奴隶制社会中后期十分普遍。三是氏族邦国为了保护本氏族的既得利益,在广大的国域内,分封其子、弟、亲戚、忠于自己的勋臣武将、古王之后裔等为诸侯,准其独立建国,修建国都,组成军队,设立政权管理机构,独立组织生产、生活等活动,定期向王朝贡献赋、役和土特产等。这在中国夏代中后期至周代特別突出。四是被氏族邦国驱之边远地区或留居邦国之内、后来顺从邦国天子的其他部落邦国,有的还从边疆迁回内地建国,与天子分封的诸侯国起同样作用的诸侯方国,这在商代后期至周代十分普遍。五是改迁或移迁的诸侯方国。六是靠武力兼并、消灭其他诸侯国而逼天子承认其诸侯地位的新兴诸侯国,如春秋末韩、赵、魏之形成等。七是靠政变、阴谋篡夺或征讨而建立的新国或诸侯国,商汤灭夏,后羿、寒浞代夏,武王代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争,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等,特别表现于封建社会的全部,有时甚至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