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王朝多死劫
一、成亦农民起义,败亦农民起义
二、陈胜吴广式造反不断
三、王朝缺乏纠错能力
(一)皇帝无法选择自己最满意的接班人
(二)皇帝总是最圣明
(三)选了暴君,也很难废除
四、与皇帝共患难易同享乐难
五、本想防外戚反被外戚专政
六、本想防宦官最后宦官成祸
(一)明朝宦官祸害无穷
(二)朱元璋设计的政治制度存在缺陷
七、泛道德化:宁要名分,不讲实效
(一)汉哀帝的尊位难题
(二)北宋仁宗身后的“濮议”事件
(三)明嘉靖朝的大礼仪事件
贰 开国杀功臣
一、功臣们最危险的时刻
(一)新皇帝开国,忙着杀功臣
(二)老皇帝托孤,想着罢功臣
(三)新旧皇帝交替,急着除功臣
二、开国杀功臣的手段
三、刘邦杀功臣:一个一个地杀
(一)诬陷韩信谋反
(二)逼迫韩信谋反
(三)韩信谋反实为冤案
(四)机会主义者彭越的死亡
(五)杀异姓王只是为刘姓王腾位置
四、朱元璋杀功臣:一批一批地杀
(一)朱元璋开国功臣被杀戮殆尽
(二)朱元璋本以不嗜杀而得天下
(三)朱元璋杀功臣以加强皇权
(四)朱元璋杀功臣为后代铺路
(五)朱元璋杀功臣亦是性格使然
五、武则天杀功臣:过了河就拆桥
(一)得以执掌大权后即杀丞相裴炎
(二)只要反对自己称帝一律捕杀之
(三)对来俊臣、周兴等酷吏先用后杀
六、分裂王朝同样开国杀功臣
(一)后梁开国,朱温杀功臣
(二)后唐开国,李存勖杀功臣
(三)南朝宋开国,刘裕杀功臣
七、开国杀功臣,害人又害己
叁 良臣忙自保
一、封建王朝良臣的四大危险
(一)君王的诛杀、敲打和罢黜
(二)同僚的攻击
(三)仇敌的离间
(四)道德和舆论的非难
二、讨好对方以自保
(一)媚君以自保
(二)弄君以自保
三、伪装自己以自保
(一)在志向方面进行掩饰
(二)在才能方面进行掩饰
(三)在感情方面进行掩饰
(四)装病以自保
(五)装醉以自保
(六)装傻以自保
(七)装疯以自保
四、自重以自保
五、屈尊以自保
(一)为自保,信陵君被迫“多近妇女”
(二)萧何自污以自保
六、避君以自保
七、让权以自保
八、宥过以自保
九、公开对抗以自保
肆 枪打出头鸟
一、吴起变法引来杀身之祸
二、商鞅改革遭车裂而死
三、晁错变革政体被斩东市
四、唐代两位天才理财家的悲剧
(一)刘晏改革漕运,长安得以有粮
(二)杨炎两税法改革“赋不加敛而增入”
(三)两位理财高手的恩怨
(四)理财高手被政治高手唐德宗玩弄
(五)难以剥离政治进行纯经济领域改革
五、范仲淹改革而遭流放,死于道旁
六、王安石变法,争议到如今
(一)冗官冗兵冗费之重
(二)十大变法举措富国强兵
(三)变法遭遇激烈反对
七、张居正:改革成功,保命失败
(一)一条鞭法让明朝府库充实
(二)“死后一败涂地”
八、百日维新,法场喋血
九、郭嵩焘介绍西学反成“名教罪人”
伍 除奸需用计
一、王朝为何总会有奸臣
(一)为制衡臣子,皇帝培养奸臣
(二)为一己私利,皇帝纵容奸臣
(三)因臭味相投,皇帝欣赏奸臣
二、王朝为何要除奸臣
(一)奸臣大多爱聚敛钱财
(二)奸臣大多是见利忘义
(三)奸臣大多爱攫取权力
(四)奸臣大多会残害官民
(五)奸臣大多会动摇国本
三、除奸为何还得用计
(一)奸臣总会抓住一切机会反扑
(二)光明正大地除奸,往往难以奏效
(三)小人除小人,也不乏用计
四、除奸都用了哪些计
(一)汉王允离间计除董卓
(二)明杨一清离间计除刘瑾
(三)元朝脱脱调虎离山除伯颜
(四)明徐阶十年磨一剑除严嵩
(五)明万历时李三才嫁祸于人除矿监
五、皇帝“造反”除奸
六、《二十四史》奸臣多得善终
陆 冤案总难了
一、天下无冤民只是溢美之词
二、制造冤案以树立威权
(一)蒙恬式冤案:新旧君王交替之际
(二)多尔衮鳌拜式冤案:皇帝亲政之时
三、制造冤案以讨好皇上
(一)岳飞式冤案:皇帝的恐惧心理
(二)于谦式冤案:皇帝的报复心理
(三)马援式冤案:皇帝的猜忌心理
四、制造冤案以攫取利益
(一)长孙无忌式冤案:为武则天掌权铺路
(二)脱脱式冤案:哈麻得以夺权
(三)袁崇焕式冤案:皇太极让明朝“自毁长城”
五、冤案的平反昭雪十分困难
(一)马援:死后30年
(二)岳飞:秦桧死后
(三)脱脱:死后8年
(四)建文诸臣:历经上百年
(五)于谦:死后32年
(六)张居正:直至崇祯登基
(七)明七君子:魏忠贤倒台后
(八)袁崇焕:身死150年
(九)多尔衮:死后百年
(十)鳌拜:晚了几十年
六、冤案平反的内因外因
(一)冤案制造者倒台,受害一方重新掌权
(二)制造冤案者良心发现自己纠正
(三)朝代更迭,还历史本来面目
(四)民众呼声,当权者迫不得已
七、王朝冤案的基本规律
(一)历朝历代都有冤案
(二)皇帝最是“冤”大头
(三)权力更替时最容易发生冤案
(四)冤案多是恃强凌弱
柒 有国没有家
一、封建帝王有国没有家
(一)帝王之家缺乏亲情
(二)生在帝王之家风险很大
(三)血缘亲情抵挡不住帝位诱惑
二、母杀子
(一)武则天扼亲女杀亲子
(二)北魏胡太后杀亲子
(三)北魏文明冯太后为权力而杀子
(四)越狠毒越成功?
三、父杀子
(一)听信谗言,汉武帝逼死儿子刘据
(二)为博爱妃欢心,汉成帝杀死亲子
(三)为求好名声,王莽杀子孙
(四)为推行改革,北魏孝文帝杀儿子
(五)南朝宋武帝杀子不成反被子弑
(六)唐中宗李显逼死儿子
四、子弑父
(一)王临密谋杀害父亲王莽
(二)南朝宋刘劭杀害父亲宋武帝刘义隆
(三)杨广杀死父亲隋文帝杨坚
(四)朱高燧谋害父亲明成祖朱棣
五、兄弟相残
(一)胡亥矫诏杀哥哥扶苏
(二)汉文帝害死同父异母弟
(三)汉明帝“骨肉相残”
(四)后秦兄弟相残
(五)南朝宋武帝杀弟弟
(六)南朝宋文帝刘彧杀弟兄
(七)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兄弟残杀
(八)成吉思汗子孙争位
(九)雍正残害兄弟
六、祖父杀孙子
七、孙子诅咒祖父早死
八、妻子毒死丈夫
九、宗室相残
(一)西汉七国之乱,叔侄相争
(二)西晋八王之乱,叔侄辈残杀
(三)南北朝时期刘子业杀叔祖
(四)唐玄宗逼死姑姑太平公主
(五)朱棣害死侄子朱允炆
(六)朱瞻基杀死叔父朱高煦
十、外戚成仇家
(一)汉文帝逼舅舅薄昭自杀
(二)汉武帝杀舅舅窦婴
(三)汉昭帝杀岳父上官安
(四)汉宣帝杀岳母
(五)汉和帝刘肇与舅舅窦宪反目
捌 王朝有代际
一、汉武帝时期西汉由盛转衰的征兆
(一)从“人给家足”到“海内虚耗”
(二)百姓的负担开始加重
(三)酷吏得以重用,天下盗贼纷起
(四)汉武帝晚年悔过
二、西汉由盛而衰的教训
(一)好大喜功、对外战争频仍,国库为之一空
(二)穷奢极欲,皇室开支迅速增加
三、汉和帝时期东汉由盛转衰的征兆
(一)皇帝年幼即位,寿命不长
(二)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四、东汉由盛转衰的教训
(一)政治腐败、道德缺失
(二)党锢为祸
(三)政治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四)宽严失衡
五、唐玄宗时期唐朝由盛转衰的征兆
(一)米价飞涨
(二)对外征战频频受挫
(三)藩镇割据,节度使与中央离心力增大
(四)宦官专权
六、唐朝由盛转衰的教训
(一)重用奸臣致使国家祸乱
(二)变乱制度动了国家根基
(三)一味开边扩张伤了国家元气
(四)奢侈滥赏浪费了国家财赋
七、宋仁宗时期北宋由盛转衰的征兆
(一)政府已濒临破产边缘
(二)农民起义已在各地出现
八、北宋由盛转衰的教训
(一)冗兵冗官冗费使得国家积贫
(二)制度设计叠床架屋弊窦丛生
(三)特权阶层绑架政府
九、宣宗时期明朝由盛转衰的征兆
(一)土地急剧集中
(二)民众赋役加重
(三)赋役制度混乱
十、明朝由盛转衰的教训
(一)宦官开始专权
(二)宽松政策致贪污成风
(三)皇帝的特殊偏好劳民伤财
十一、乾隆时期清朝由盛转衰的征兆
(一)土地集中现象十分严重
(二)整个社会习尚奢华
(三)官吏贪污成风
(四)乾隆晚年出现财政危机
(五)军队疏于训练,民众怒而激变
十二、清朝由盛转衰的教训
(一)游江南耗尽财赋
(二)好征伐花销无数
(三)用和珅毁坏政风
(四)文字狱扼杀思想
(五)人口增加带来压力
参考书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