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美国华裔史家历史解释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9077729
  • 作      者:
    路则权著
  • 出 版 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着重考察美国华裔史家群体及其代表性人物学术研究道路、风格及成果,揭示其历史解释的主要模式、特征及其学术价值。第一章主要分析美国华裔史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华裔史家如何具体理解和解释中国历史,是第二章的主要内容。美国华裔史家研究的取向,基本由社会经济史、思想文化史转向新文化史。华裔史家的历史解释类型是第三章探讨的主要内容。其中,社会经济史主要是对“传统—近代”模式的认同与修正,思想文化史侧重于对内在与外在力量模式的运用,新文化史则体现在对“现代性”问题和对政治文化史研究的新拓展。第四章以个案研究方式,选择许倬云和余英时两位学者,集中分析华裔史家历史解释的基本特色。
展开
精彩书摘
  当然,余英时在美国,关系最为密切的还是他的导师杨联陞。余英时在《从(反智论)谈起》一文中写道:“我到美国后,中国史的业师是哈佛大学的杨联陞先生。杨先生既渊博又严谨,我每立一说,杨先生必能从四面八方来攻我的隙漏,使我受益无穷。”⑧他在《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一文中回忆了杨联隍对他的影响。余英时认为:“继钱宾四师之后,我又失去了一位平生最敬爱的老师。和钱先生一样,杨先生是塑造了我个人的学术生命的另一位宗匠。”④余英时这样说有充分理由。早在1956年1月,余英时写成《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土族大姓关系》的再稿之后,就送呈杨联陞指正,杨联隍的批评第一次把余英时带进了日本和西方汉学的园地。从1956年秋到1961年冬,余英时做了杨联陞五年半学生后,后来又和杨联陞一起教了九年的中国通史和中国制度史(1966~1977年,中间包括两年在香港任职)。在《胡适杨莲生往来书札》序言中,余英时写到:“我从来没有见过适之先生,但是我在学术专业上受惠于莲生师的则远比他得之于适之先生的既深且多。”⑤
  1962年,余英时的博士论文《东汉生死观》发表。此书在写作方法和观念上,明显受到杨联陞的影响。比如余英时重视社会史与思想史的互动。杨联隍也曾用英文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官员、民众的日常安排的论文,后收录在《国史探微》一书中,题目是《帝国中国的作息时间表》,就是运用的这一方法。余英时在《汉代贸易与扩张》自序中写到:“我要特别感谢哈佛大学的杨联隍教授,他不仅指导了本书每一阶段的写作,而且亲自作序为本书增色不少。”余英时在离开哈佛去香港中文大学任副校长时,1973年5月10日,杨联隍写诗勉励道:“少年分袂易前期,壮岁扬鞭莫复时。沩仰清风濡沫侣,摘茶拨火总相思。(作者注:用百丈及沩山仰山事)”①5月12日,余英时的和诗则是希望能早日回到老师的身边:“未行先自讨归期,怕向名场竟入时。岭外梅花任开前,康桥风雪最相思。”表达了对老师的深切思念。1976年1月,余英时40岁生日时,杨联陞将自己与胡适的长年往来的书信复印本送给他做礼物,扉页即是上面提到的诗句:“何必家园柳?灼然狮子儿”。当时余英时刚从香港返回,何俊认为:“大概正是体会到弟子的心情而示以老师的宽慰、提示与勉励吧”②。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域内与域外:华裔史家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 故国烙印
一、中国情怀
二、家庭熏陶
三、学校教育
四、社会体验
第二节 异域冲击
一、二战后美国史学及中国学的发展
二、西方文化的启发
三、非华裔学者的影响
四、华裔学者的反思
第三节 华裔史家的学术交游
一、二战后第一代华裔史家群体——以杨联隍为中心的考察
二、二战后第二代华裔史家群体——以余英时为中心的勾勒

第二章 华裔史家学术成就与史学转向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史领域的探索
一、西方经济社会史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经济的宏观显现
三、汉代经济社会史
四、中国农业起源的探索
五、明清经济社会史
六、中国近代化问题
第二节 思想文化史的沉思
一、西方思想文化史的演变
二、汉代思想史
三、宋代文化转向
四、清代思想转型
五、“五四运动”情结
第三节 新文化史领域的学术转向
一、新文化史与美国中国史研究
二、寻找中国“现代性”
三、宋代政治文化史

第三章 美国华裔史家历史解释类型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史解释类型
一、“传统-近代”解释的认同
二、“传统-近代”解释的修正
第二节 思想文化史解释类型
一、外部力量影响论
二、内部力量影响论
三、内外互动影响论
第三节 新文化史解释类型
一、“现代性”书写
二、政治文化史新方向

第四章 华裔史家大视野、跨学科研究模式个案分析
第一节 社会科学解释——许倬云模式
一、许倬云的世界整体史观
二、网络系统论
三、宏观比较论
第二节 人文解释范式——余英时模式
一、人文多元史观
二、主客统一论
三、史无定法

结论
一、前见——华裔史家理解的积极性
二、时间距离——华裔史家解释的双重性
三、效果历史——华裔史家解释的目的性
四、历史解释视野下的“华裔史学”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