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近代转型与史学反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41715
  • 作      者:
    胡成著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胡成,1954年生。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史和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出版了反思近代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的专著《困窘的年代——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和道德重建》(1998年),并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近代史研究》、《读书》、《史林》、《开放时代》等以及海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和评论4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南京大学史学丛书:近代转型与史学反思》将目光聚焦于处在中国历史转折点上的清末民初时期,探讨该时期的学术精神、江南民变、孙中山思想与传统伦理的关系、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潮等问题;同时以近现代中国史学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相互矛盾的概念、范畴,如传统与现代、实证与理论、本土性与外来性等,重新对中国史学研究的路向作出思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儒家经济伦理认为“养民”只是政府或政治家先应实现的施政原则,而非为一个文明和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或终极目标。儒家先哲认为,一个健全美好的社会,除了普通的人民有充裕的衣食,还应有善良之品性与和谐的社会交往关系。对于孙中山来说,民生主义关系到文明的发达、经济组织的改良和道德的进步,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原动力。民生主义能够实行,社会问题才可以解决,“人类才可以享很大的幸福”。①由此出发,政治革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民族主义,是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民权主义,是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民生主义,是不愿少数富人专制。孙中山说: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不是其本意,只有“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②
  所以,早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提出:“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③据说,在当时东京赤阪区桧町内田良平宅中开会讨论这一纲领时,有人对“平均地权”并不十分理解,孙中山进行解释的依据就是要谋人民全体之福利,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④尽管如此,孙中山的这一思想仍被大多数革命党人视为空洞理想。辛亥革命之后,党内即有人起而反对民生主义,理由是社会主义的理想在欧美文明国家中尚不能行,而况于中国乎?且眼前的中国急需发展民族经济,在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岂能不依赖外国资本和私人资金。孙中山进而解释道:民生主义非反对资本,而是反对资本家,即“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富源耳”。至于那些主张中国必须经过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在孙中山看来就如共和之先必经君主立宪之一级,“是不待辨而自明者也”。⑤
  与之相应作为一种道德理想,孙中山又进一步明确指出,民生主义的目的在于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即仅局限于经济层面,而且也包括所有国家事务,即一切社会生活,都可以共,这也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这是因为孙中山相信,富强与文明并不能划等号。他说:同时代的很多改革志士改造中国的理想,不过想将中国发展成一个极强大的国家,以与欧美诸国并驾齐驱罢了。
  ……
展开
目录
近代转型篇
礼教下渗与乡村的接受和回应
略论道咸时期的学术精神
儒家经济伦理与清代地方公益事业
近代江南农村的工价及其影响
略论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对边疆事务的构思
论晚清新政时期民变的原因及历史特征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传统因素
二十世纪初中国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思想矛盾

史学反思篇
论“义理”在当今史学中的意义
知识分子理论与知识分子的现代超越
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和他的历史感受
“资本主义萌芽”与本土化研究的思考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问题的叙述
叙述转向与新旧能否两立
全球化与中国历史的书写
我们的中国史研究如何率先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