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榜单好书
《星期日泰晤士报》商业畅销书,英文原版于2018年上市,后立刻拿下英亚分类排行榜畅销冠军,受到维珍品牌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的好评。
2.一众国际媒体大咖推荐
Wired(连线科技)、Esquire(时尚先生杂志)、the Evening Standard(标准晚报)、The Independent(独立杂志)、Grazia(红秀杂志)、Marie Clair(嘉人时尚期刊)、Red(红杂志)、Elle(女性杂志)、Stylist(英国时尚杂志)、Cosmopolitan(大都会杂志)、Campaign、等一致推荐。具体可参考:https://www.emmagannon.co.uk/
3.英国“李佳琦”,人气播客主
作者艾玛.加侬(Emma Gannon),英国10000000+人气播客、创业家、作家,被著名经济杂志福布斯Forbes 评为30 Under 30之一(30位30岁以下精英),英国第一个职业播客主,被《泰晤士报》评选为蕞佳播客podcast,目前已超过5000000+下载点播量,被誉为英国“李佳琦”。
她既是微软的广告主角,也是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信托基金”的共同创始人,帮助年轻人创业、培训和教育,还是BBC常驻嘉宾、TEDx演讲嘉宾、牛津大学联合会分享嘉宾。
4.实用方法工具+有效心态调整+问题查漏补缺
不仅提供10个高效且实用的方法工具包,还提供了职场进阶道路所需的“企业家心态”“信任感危机”“状态调整”等技巧,通过详尽的“步骤解析+问题解答+心理调整”,给读者提供了清晰明确、一目了然的“个体突围”地图,简单易操作,看完即学会,学完即会用。既是数字时代的职场励志书和创业指导书,也是未来的全球化生存手册和人生哲学书。
5.读完本书,你可以
厘清未来科技和工作的趋势,设计自己的发展体系;
融合爱好、优势、能力,找到将其变现为收入的诀窍;
少走弯路,协调好弹性工作与舒适生活间的平衡;
克服面对未来职业生涯变化的内心恐惧与焦虑;
强化“没有实体/固定办公空间”的职场人际关系;
整理你的“能力碎片”,让其成长为一棵树,而非一片草;
找到奋斗方向与方法,精准努力,每一分耕耘都能有收获;
告别穷忙又消极的自己,成为想成为的人,实现个体突围;
……
个体突围=有钱有闲有趣≠又穷又忙又丧
个体突围=好奇心+野心+危机感≠满足+厌倦+平淡是真
个体突围=能力+爱好+优势+财富≠鸡肋+瓶颈+糊口+失业焦虑
个体突围=高效时间+精力管理≠一心多用+脚踏多条船
个体突围=跨界多线人脉≠单调闭环圈子
个体突围=灵活弹性无界≠僵化乏味限制
个体突围=多职多收+职业保障≠死工资螺丝钉+职业陷阱
个体突围=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措手不及+临阵磨枪
个体突围=有效精进+重塑自我≠随波逐流+碌碌无为
个体突围=自由有酒有故事≠死于30岁,埋于80岁
……
《个体突围》通过10个高效且实用的方法工具包和详尽的“步骤解析+问题解答+心理调整”,给读者提供了清晰明确、一目了然的“个体突围”地图,简单易操作,看完即学会,学完即会用。让你不被稳定束缚,也不会浮躁地浅尝辄止,实现普通人“个体突围”的别样精彩!
字典对成功的广义定义,是“达成某种目标或目的”(当然,是个合理的定义),在我们文化中,这个定义还有更隐晦的一层含义:“实现理想目标或获得名声、财富等的人或事。”媒体、排行榜、电视和广告不断向我们灌输这类成功定义。互联网文化的特性和电视广告不断地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更有钱、拥有更多物质、获得更多认可或社交媒体账号有更多的粉丝,我们就会更加快乐。如果我们名气更大了,坐拥金山银山,买得起巨大的别墅、豪车,昂贵的地毯和金银珠宝,我们的人生就更上一层楼了。和许多人一样,我曾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跌入了这番言论的陷阱,以为只要可以实现上述的目标,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这个定义到今天依然影响着许多人。在最初步的阶段,他人的认可和承认的确能给人一种自豪感。
但是,现在是时候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个对成功的定义了。你可以过上72变的人生,游刃有余地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经营业务和赚钱。我就是一个斜杠人士,或许,我不像普通人想象中的那样,每天出入高端的摩天大厦,穿过大理石铺筑的大厅,光鲜亮丽地坐在办公桌前。但是,斜杠职业意味着成功必须由自己定义,你不能直接拿自己的一切与他人相比。个体突围要求你开创自己的道路,朝着一个方向坚定前行。你的职业道路将和别人截然不同,即使你们有相同的工作。但你的职业只能专属于你。
人们对成功的定义还存在许多根深蒂固的偏见。我必须重新审视这些定义,质疑这些定义,而不是随波逐流。这是我对成功的定义吗?我需要问自己。我希望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在一些再平凡不过的时刻,我也能体会到成功感,因为我顺利完成了当天的工作,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戏剧化事件发生,不过是躺在沙发上悠闲地喝了杯茶。当我得到丰厚的薪酬时,我也有成就感。成功的定义是多元化的,不同的职业身份适用不同的定义。我们需要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追逐社交媒体或传统媒体灌输给我们的华丽想象。
无论是对家庭、朋友、同龄人或网上的陌生人,针对性地界定对成功的不同适用定义是完全没问题的。例如,最近,我在自己的播客节目上邀请了一位嘉宾,在大多数节目里,我通常会邀请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因为我喜欢和新朋友聊天,认识新朋友并且采访一些以前从未见识过的人。最近,我收到了一封邮件,信中提出的建议刹那间填满了我的脑海,邮件写道:
亲爱的艾玛:
我想向你的播客节目提一个建议。我们觉得你应该采访X,因为他是一名事业有成、富甲一方的商人,26岁就退休了。你会想听一听他是如何做到这么年轻就退休的吗?
一开始,我并没有看懂这封信,它让我感到不解。这就是写信之人对成功的定义吗?工作,然后可以提前退休?这不符合我对成功的定义。每一天,我们都在痛饮和向他人推销成功鸡汤。不断有人跑来告诉我们,成功要趁早。但是,没有人可以永葆青春。如果执着于在职场上永葆青春,那么,你永远不可能获得成功。我是否想要给成功抹上一层光鲜亮丽和浪漫的色彩?我没有兴趣讨论寿命长短,因为人生始终充满曲折起伏,工作也不会一成不变。把握平衡、履行责任,保持积极心态,享受生活。工作适量,不宜过劳。
当然,人总有一天(我希望)会退休的!在大企业里的职位和提前退休并不是我对成功的定义(虽然是大众约定俗成的),因此,我认为有必要重新思考成功的定义,先确保这些定义是管用的,然后再追求这些成功。每一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心里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一种合适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循规蹈矩,沿着传统的职场晋升阶梯一级一级向上爬,按部就班。倘若是这样,到最后,我一定会感觉若有所失。我希望在努力的道路上,自己也能获得乐趣、满足感。我希望享受工作、享受挑战、享受创造、享受职业发展和飞速跨越的旅途过程,想要过自己的生活。
在《向前一步》(Lean In)中,舍里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轻佻地把职业阶梯称作攀爬架(jungle gym)。本质上,职业阶梯不过是沿着新角色向上攀爬的过程,营销趋势分析机构比特(BITE)的执行主编卡拉·梅尔彻(Kara Melchers)曾说:“爬梯子不是实现目标的唯一方式。在我看来,它更像是攀爬架,包括滑梯、绳索等设备,只要你享受过程,就不会迷失方向。”
幸运的是,现在,人们不会再认为改变工作方法、尝试新鲜事物是个错误。我还记得在以前的公司,我的老板建议,每一份工作至少要坚持2年,否则,下一家公司会认为你不靠谱。现在,我觉得这话不对。如果你想要留在一家公司,也可以采取非常规的方法取巧。
盖·伯杰(Guy Berger)在领英(LinkedIn)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如何成为领导者》(How to Become an Executive)的文章,分析了人们抵达职业生涯巅峰、在各自领域取得成功的不同途径。领英从全球45.9万名会员的资料中提取数据,这些会员都是在大型咨询公司工作20年以上的高级别管理者。研究结果显示,比起那些只在一个岗位或一个部门工作过的同事,在同一间公司的不同部门工作过的员工占据着压倒性优势。这也说明,具有适应性、能承担各类不同性质的工作、有更多技能的职场人士具有更大优势。
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更新观念,需要意识到与传统的职业阶梯相比,曲折的攀登道路并不是一条次优的路径。《突破四分之一人生:创造你的路径,寻找有意义的工作,打造与众不同的人生(The Quarter-Life Breakthrough :Invent Your Own Path, Find Meaningful Work, and Build a Life That matters )》的作者亚当·斯迈利·波沃斯基(Adam Smiley Poswolsky)在接受《魅力》(Glamour)杂志专访时说:
“科技变化日新月异,人们不能指望靠某个固定的工作或某家公司过一辈子。把你的职业空间想象成一池睡莲,这些睡莲散落在池塘四处,但是,你不需要每半年就换一次工作,去寻求下一朵睡莲,为了保持竞争力,你需要首先精通某一技能,然后继续精通另一项,然后领悟出这些技能的共通点,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
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在许多人眼里,“万事通”是一个不礼貌的称呼。因为,如今越来越显而易见的趋势是,随着个人的成长和职业的发展,一份写满多元化技能的简历能够脱颖而出。
前言
第 1 章 未来职场生存法则
“励志鸡汤”的兴起 /006
告别“打工者思维”/008
认可自己的能力 /011
过上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015
开启不设限的人生 /018
对你而言,什么是成功? /021
练习 /026
第 2 章 开启职场进阶之路
概述 /030
鲜明的代际差距 /032
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职业体系和结构 /034
代际迷思 /036
重塑职业身份 /040
找到重视我们的人 /051
向前的动力 /054
练习 /060
第 3 章 如何拥有破局思维
人人都是企业家 /067
副业赚钱 /071
现实生活中的斜杠人士 /075
第 4 章 打造个人品牌
给自己的多重身份设定一个代言人 /085
借助平台提升自己的价值 /088
全面认识自己 /091
在职场上做回自己 /093
个人品牌不是新鲜事 /094
自我营销,保持真我 /098
在职业称谓之后加上“自我照料”的标签 /100
第 5 章 重要的是工作深度,而不是工作时长
睡觉不丢脸 /112
副业与爱好不同 /114
共享工作放飞自由,扩展视野 /115
如何实现有效的工作共享 /116
美化“忙碌”不可取 /117
设定底线 /120
社交媒体是新型尼古丁? /122
第 6 章 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
界限模糊 /133
工作和生活 /134
在工作和休息间获得平衡感 /138
关注自己的精神健康状况 /140
明确边界的重要性 /143
工作生活的匹配度 /146
福利?是时候真相大白了 /147
在家工作 VS 把工作焦虑带回家 /149
第 7 章 多重职业的 10 个方法工具包
精准融合 /154
培养小型粉丝群 /156
始终处于公测模式 /158
拥抱个性化定制时代 /160
做自己的经纪人和推销员 /162
不需要辞去全职工作 /164
你是斜杠人士,不是一心多用的能人 /166
行小事,思大局 /167
巧妙地分配精力 /169
谈钱不伤感情 /171
总结 /176
第 8 章 正面工作中的焦虑情绪
恐惧和失败 /181
女权主义和自信落差 /185
弹性工作的救赎 /188
感受和工作情绪 /196
第 9 章 重新认识职场人际关系
你认识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认识你 /203
为什么需要线下交际 /205
你不是主角 /208
不要“手”是心非 /209
逃出幻境 /211
如何把网络好友变成真实的社交支持人脉 /213
追求心有灵犀的“我懂你”/215
吸引人脉,保持存在感的 9 种方式/216
第 10 章 我们与金钱的关系
有备无患 /224
为什么不敢谈钱? /226
要钱时,开诚布公更有益 /229
赚钱,我为什么不走寻常路 /230
赚钱,人各有志 /232
做个简约的预算跟踪器 /234
创造缓冲空间 /235
停止攀比银行存款 /237
结束语 你本来就很优秀
挫败感在所难免 /240
拥抱自己的独特魔力 /241
夺回时间 /242
颁发入场券 /243
拥抱变化 /243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