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道德与艺术的双重变奏: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63221
  • 作      者:
    马林刚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马林刚,男,1980年出生,山东胶南人。中共党员,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任职于青岛大学。毕业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受业于*名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和儒学泰斗庞朴先生,致力于儒学思想、儒家文化和儒家文艺美学研究。在《甘肃社会科学》《中州学刊》《齐鲁学刊》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承担省部级、市厅级研究项目6项,获得省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等科研奖励4项。主要研究领域为儒学思想、儒家文化与管理思维、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思想。

展开
内容介绍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徐复观向来笃定“道德与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两大擎天支柱”。他的文艺美学思想是以“仁学”为起点,在其思想体系中,“心”被赋予了极为深广的精神意蕴。“心”即“境”,“心性”为本,体现了中国的美学和艺术理论源于人的道德心理和精神结构的显*特征;他的文艺美学思想还呈现着艺术之美,他开创性的提出“追体验”和“第二自然”的艺术创作方法,通过调动自我的体验,接通研究对象的精神体验,在还原“第二自然”的过程中实现古人和今人、作者与读者、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精神融通。
展开
精彩书摘
  《道德与艺术的双重变奏》:
  “虚静”的概念更是被徐复观认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部分。什么是“虚静”呢?徐复观认为,“虚静乃是从成见欲望中的一种解放、解脱的工夫,也是解脱以后,心所呈现的一种状态,亦即是人生所达到的精神境界”。“虚静之心”是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保持虚静之心,就能实现道、德、人的统一。保持虚静之心能够消除差别,实现谐和统一。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让“心斋”具有艺术性,有了美学意义。并且,徐复观还将心斋与知觉活动、现象学的纯粹意识作对比参照,认为“心斋之心的本身,才是艺术精神的主体,亦即美的关照得以成立的根据”。其实“虚静”和“心斋”是同一状态,庄子载“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徐复观只是用不同的说法为不同的观点服务。心斋之心也就是虚静之心,虚静之心就是由欲望与心知得到解放后的心的呈现。虚静与精神相连,只有虚静的状态才能最接近精神核心,也只有真正把握精神实质才能达到虚静的状态。“精”指的就是虚静之心,“神”指的是虚静之心的活动。因此在越接近艺术精神之本质的地方,徐复观越多地运用“虚”和“静”,虽然自然是对“心斋”的延伸,实际上是对他在人性论中说的“虚静是道家工夫的总持”相一致的。
  ……
展开
目录
序言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三  研究角度和方法
四  本书的创新点
第一章  知人论世:丰富的人生和高尚的人格
第一节  农村生活与乡土情结
第二节  求学生涯与理想人生
第三节  政治追寻与文化救世
第四节  儒者胸怀与华夏文章
第二章  追根溯源:徐复观文艺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渊源
第一节  儒家思想的积淀和影响
第二节  庄子哲学的认同和超越
第三节  西方美学理论的借鉴和吸收
第三章  心性美学:徐复观文艺美学的主体建构
第一节  作为本体的“心”
第二节  “心的文化”与价值根源
第三节  “心的文学”与生命之情
第四章  人文精神与艺术意味:徐复观文艺美学的思想特征
第一节  为人生而艺术
第二节  虚静之心与自由之境
第三节  “生生之德”与美善相兼
第四节  “兴”之意味与韵致之旨
第五章  “追体验”和“第二自然”:徐复观文艺美学创作论
第一节  “追体验”
第二节  “第二自然”
第三节  可能性:一种脱离限制的内心确认
第六章  文学史个案分析:徐复观文艺美学实例研究
第一节  《史记》的文学性考察
第二节  杜甫与“苦难精神”
第三节  义山诗的审美价值
第七章  超越与融合: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中西视野下的文化命运
第二节  返本开新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
第三节  立场选择和目标导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