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天工开物.建筑中的古代科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962590
  • 作      者:
    刘胜华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天工开物》是中央电视台科教栏目的一档科普类节目,本套丛书是讲电视节目转化为图文书出版。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播着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天工开物:建筑中的古代科技》是丛书之一,以古代建筑中的科学知识为资源,内涵丰富,表现生动。对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文化品位都有积极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小小一座天平坝竟然蕴涵了这么多奇思妙想,人们不禁向秦朝高超的水利工程技术投去崇敬的目光。
  眼前是两条截然相反的渠道,是大小天平坝将湘江水一分为二的结果。这弯弯曲曲的河道中隐藏了什么玄机?这清澈见底的渠水又将指向何方?始建于秦朝的长城,作为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防御工事,早已为世人熟知。然而,很少有人了解,同是秦朝诞生的灵渠也是因战争而建造的。不同的是,灵渠主要担负着运送粮草的任务。时至今日,长城早已不具备当初嘹望防御的功能,而灵渠却仍然灌溉着万亩良田。是什么原因让这使用了两千多年的人工运河还能长流不息呢?灵渠渠首是被称为大小天平坝的拦水大坝,将湘水一分为二,一部分经由南渠流入漓江,从而达到分湘入漓,连接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作用。而另一部分则曲折一段之后回到湘江的主河道。根据两点间直线最短的道理,这样曲折的路线并不是最近的方案。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因为落差。湘江和漓江这条小支流的落差是7米,意味着要建7米以上的大坝,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秦朝工程师的做法是将大坝向上游移,这里地势更高些,大坝高度只需两三米就可以。
  这在秦朝是不难做到的。代价是增加南北渠的长度。不仅如此,北渠被开掘成弯弯曲曲的样子,这无疑使工程量大大增加。这又是为什么呢?落差对灵渠来说至关重要。直线行的渠道工程量小,但是落差大,顺流而下的船速度难以控制。对逆流而上的船,上陡坡更是难上加难。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秦朝工程师将南北渠道开掘成弯弯曲曲的样子,虽然工程量加大,但落差减小,水的速度减缓,行船变得很容易控制。
  在容易使用和容易施工之间,史禄和他的工匠们费尽了心思。
  专家:“弯曲的渠道大大增加了工程量。有人曾粗略估算过灵渠的工程量,如果挖掘一条齐腰深的壕沟,从北京到上海一千多千米,这相当于灵渠的工作量。”沿着南渠蜿蜒前行,这段渠道叫秦堤。历史上记载,这里屡屡决堤,因此是有名的险工段。这是为什么呢?答案还是落差。为了保证一定的水位,使从小天平坝下行的水能够直接流到漓江里去,这里的水位与湘江故道的水位落差有5~7米。由于落差很大,水的侧压力很大,一旦洪水暴发很容易把堤坝冲垮,从而增加了施工难度。
  传说在即将交工的时候,有两位工程师因为南渠秦堤神秘崩溃而相继被杀,而造成溃堤的罪魁祸首是江中的一条恶龙。第三个工程师李工匠求助于神仙,依据飞来石修堤。飞来石与基底岩石相连,用它做一个石桩来修堤,就可以抵抗很大的侧压力。即使渠水很满的时候,它也能抵抗住洪水的冲击。也许这只是个传说,但古人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就想方设法抗击洪水,确是事实。
  秦朝的史禄带领工匠们呕心沥血,历时4年,方才大功告成。灵渠诞生不久,秦始皇就挥师南下,很快攻占了众多城池,并设置郡县,使岭南地区从蛮荒之地逐步发展繁荣起来。这其中,灵渠在经济往来、农业灌溉、边防固守等诸多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到了唐朝,由于灵渠是南北物资交流的要道而显得格外忙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由于灵渠渠小水浅,一年有4个月枯水期不能通航,对经济影响很大。古人并没有因此向自然低头,他们设计了一个绝妙的机关,即使水浅至此仍然可以行驶万钧大船。这种使用了一千多年的设施被称为陡门。
  今天,人们模拟了古人使用灵渠陡门的过程。首先将建造陡门用的松木、竹子类的材料进行加工。渠的底部有小孔用来固定小陡杠,它与面杠和底杠一起抗衡渠水的压力,绳子连接的三根竹竿称作麻脚,木片编织起的篱笆称为水拼,这是最为关键的陡垫。三者组成拦水的大门。
  绳子用来穿起所有的陡门材料,防止开启陡门时被水冲走,把绳子从牛鼻中穿出,如同预期的那样,水位缓缓上升。灵渠陡门是中国人使用的最早的运河船闸技术,它的原理与现代船闸完全一样,只是松木、竹子的陡门变成了钢铁的闸门。
  时光荏苒,今天的灵渠虽然已失去了唐宋以来船只南来北往的繁忙景象,但仍灌溉着四周数万亩农田。它荷载着历代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正期待人们赋予它新的历史使命。
  ……
展开
目录
1.灵渠
2.文艺复兴建筑
3.哥特式建筑
4.巴洛克建筑
5.禁锢的想象――拜占庭建筑
6.秩序的意义――古罗马建筑
7.出生与建构――小亚细亚和希腊
8.神秘与想象――古埃及
9.天人合一话皇城
10.永定河与北京城
11.运河与北京城
12.面南而居北京城
13.昆明湖――北京最早的水库
14.河湖见证的北京城
15.京师九门
16.烽火台与驿站
17.应县木塔
18.歙砚
19.印刷术起源
20.雕刻出来的印刷
21.泥活字的诞生
22.活字印刷技术的演化
23.套印出来的色彩
24.复制中国画
25.宣纸
26.古籍装帧
27.从井水到自来水
28.天坛回音的奥秘
我真喜欢《天工开物》
回想《天工开物》
一份值得珍藏的记忆(代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