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订版,无删改定本!
初版《鲁迅全集》由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与许广平发起并主持出版,蔡元培担任纪念委员会主席,宋庆龄担任副主席。编辑委员有蔡元培、胡适、茅盾等。参与编辑的主要人员有许广平、郑振铎、唐弢等。
本套书所收录的内容,全部以这套38年版的《鲁迅全集》为底本进行编校。全书内容和编排体例均与原版相同。除了将繁体竖排转为简体横排外,仅改正了原版中个别错字和标点。其中通假字和鲁迅习惯用字,完全按照原版保留。另有外国人名、地名等,均保留原版的译法。
收全鲁迅文学作品,小说31部、杂文668篇、散文33篇和诗歌34首
全套《鲁迅全集》总计有600多万字,共20卷。作品类型包括文学创作、古籍校辑、文艺理论、翻译作品等。诚如蔡元培所说:“鲁迅著作方面较多,蹊径独辟,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但是对于一般的读者而言,一部《鲁迅全集》实在是太过繁多。鲁迅的所有作品中,以文学作品较为一般读者所了解和喜爱。本套书收全鲁迅所写的小说31部、杂文668篇、散文33篇和诗歌34首。
附录鲁迅先生自传、年谱、名号笔名
鲁迅先生的《自传》写于1930年,年近50的他对自己的一生做了一个简要客观的回顾。此外还附录了许寿裳先生撰写的《鲁迅先生年谱》和《鲁迅先生的名·号·笔名》。希望能帮助读者简要全面的了解鲁迅先生的一生和创作脉络。
蔡元培力推鲁迅文学
他在《鲁迅全集》序文中说:“鲁迅先生的创作,除《坟》、《呐喊》、《野草》数种外,均成于1925年至1936年中,其文除小说、书信一种外,均为杂文与短评,以十二年光阴成此许多作品,他的感想之丰富,观察之深刻,意境之隽永,字句之正确,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当的,他就很自然的写出来,这是何等天才!何等学力!”
莫言小学三年级*一次读鲁迅小说,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一次读鲁迅是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哥放在家里的一本鲁迅的小说集。我那时认识不了多少字,读鲁迅障碍很多。我那时读书都是出声朗读,这是我们老师教的,老师说出声朗读才是真的读书。很多不认识的字,我就以“什么”代替,我母亲在旁边听了就说:你“什么什么什么呀,别‘什么’了,给我放羊去吧!“尽管是这样读法,但《狂人日记》和《药》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童年的印象是难以磨灭的,往往在成年后的某个时刻会一下子跳出来,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是一位高产作家,涉足的领域也很广泛。全套《鲁迅全集》总计有600多万字,共20卷。作品类型包括文学创作、古籍校辑、文艺理论、翻译作品等。
诚如蔡元培所说:“鲁迅著作方面较多,蹊径独辟,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但是对于一般的读者而言,一部《鲁迅全集》实在是太过繁多。鲁迅的所有作品中,以文学作品较为一般读者所了解和喜爱。本套书收全了鲁迅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和部分诗歌。编校的底本采用的是1938年“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主持编订的《鲁迅全集》。在编辑过程中,尽可能保留了原版的样貌。
全书内容和编排体例均与原版相同,只调整了个别篇章的内容。如《集外集》中的诗作部分,根据较新关于写作时间的考证,调整了其中几首的顺序。全书文字校订,除了将繁体竖排转为简体横排外,仅改正了原版中个别错字和标点。其中通假字和鲁迅习惯用字,完全按照原版保留。另有外国人名、地名等,均保留原版的译法。
第七册票283附录:自传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的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了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一九三〇年五月十六日
第一册P15呐喊:孔乙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第二册P31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第三册P145华盖集续编:纪念刘和珍君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第七册P74诗:哭范爱农
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
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
出谷无穷夜,新宫自在春;
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
(一九一二年)
……
第一册 小说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第二册 散文、杂文1
朝花夕拾
野草
坟
热风
第三册 杂文2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华盖集续编的续编
而已集
第四册 杂文3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第五册 杂文4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第六册 杂文5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第七册 杂文6、诗歌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附录:自传、鲁迅先生年谱、鲁迅先生的名·号·笔名
莫言,谈到鲁迅,只能用天才来解释。尤其是看了他的手稿之后。在如此短暂的创作生涯里,写了这么多作品,还干了那么多了不起的事情,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钱理群,我经常讲,鲁迅相当于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托尔斯泰、印度的泰戈尔。鲁迅对于现代中国是一种当下的存在,是“现在进行时的存在”。这和中国当代的其他作家是不一样的。我常常从鲁迅那里寻找资源,因为他是原创性的,第二是源泉性的。
夏志清,我评析了他的九篇短篇,特别对其中的《药》、《祝福》、《肥皂》做了较详细的分析。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做出结论说,这九篇小说“是新文学初期的佳作,也使鲁迅的声望高于同期的小说家。”
林语堂,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是足以语鲁迅。
胡适,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