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史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40452
  • 作      者:
    杨经建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杨经建,男,1955年生,湖南浏阳人,文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研究。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先后出版《世纪末的文学景观一90年代小说现象研究》、《家族文化与20世纪中国家族文学的母题形态》、《存在与虚无-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论辩》等学术专著,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侠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伊斯兰文化与中国西部文学”、“家族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7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等专题性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反响。
展开
内容介绍
  从“五四”开始中国文学便跨入现代性和全球化的进程,正是在“两学东渐”的背景中,作为现代西方史化转向之标志的存在主义,渗入并参与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发展轨道。《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史论》从存在主义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的视角出发,建构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关系。一方面,将存在主义文学作为一种“世纪性”的文学现象(潮流)来审视,提出“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史”这一理论命题,力求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重新阐释。另一方面,把存在主义哲学(美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性研究,探究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结构形态新的构成方式和元素,围绕其进行自成体系的学术话语构建。《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史论》以“论”带“史”,在大胆立论、小心求证的基础上形成“问题意识”,以独特的学术角度更新文学研究视野,探索了一种新的文学电撰写方式。
展开
精彩书摘
  《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史论》:
  第四章 作为存在主义前卫性创作的新感觉派
  第一节 新感觉派之“新”与存在主义之“本”
  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之“新”,体现在它“在文学上具有某种前卫的先锋性质”④。这固然因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期间,上海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日益明显,诸多知识分子来到上海,使文化中心的南移成为定局。更由于上海文化的开放性在文学上形成了向世界文学开放的姿态,使得上海文学自觉地承担着引进西方文学的重要职责,并引领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新潮流。而新感觉派小说就是在日本新感觉派、欧洲现代派的影响下出现的,它以一种既是崭新的也是成熟的文学姿态构成了上海文学的现代性特质,也彰显了30年代中国文学的先锋性。准确地说,新感觉派小说是一种存在主义思潮下的前卫性创作。
  无疑,在对新感觉派小说的考量和审视中,“感觉”是其创作的关键词。如果说,日常生活的感觉大多是功利性的,它关注的只是所感觉到的物(对象)的有用性,和所感觉到自身对物(对象)的占有感;换言之,只有当物被感觉到是有用的时候,它才是物,只有当人感觉占有的时候,人才是人;在这样的感觉的限制内不仅物失去了物自身,而且人也失去了人自身——无论是“物”还是“人”,这里所展露的是一种本质上不自由的感觉。那么,文学创作中的感觉恰恰在于它是对于自由存在的感觉:文学本身所具有的自由存在的特质,在美感中便转化成自由的感觉特性;同时自由的感觉也形成了感觉的自由;它表明,感觉能解放、消除自身的束缚和限制,感觉让存在、让感觉作为自身去感觉。人于此不仅调动全部感觉机能——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而且展开其感觉意向的一切维度,在如此这般的感觉中,感觉的相关物就会无限度地敞开自身的本性,与此同时敞开的则是人的本性的发现。正是在这样的认知逻辑上,“我感觉故我在”就是对新感觉派小说的最为确切的描述。
  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便是以前所未有的感觉化方式——将视觉、幻觉、触觉、听觉综合运用来调动读者的感官神经,开掘了潜藏在都市人灵魂深处的欲望本能、现实幻觉及变异的生存体验,向人们展示出新旧文明撞击下的都市人精神碎裂的影像;其中情节的片段性、结构的跳跃性完全按照作家或作品中人物的情绪需要而恣意拼接,在一种灵魂困境的方式中去感受生存的可能性和存在的意义,从而描绘他的“都市风景线”。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电影的“一个断片”,小说开篇便用从远景到近景的电影画面和镜头语言再现了沪西的月亮、原野、村庄、林肯路的街景和行人,然后以蒙太奇的手法对歌舞厅和大饭店里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场景进行剪辑和组接,电影的镜像思维和舞曲的旋律节奏把都市的情绪和作者的感觉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在《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中,那些声、色、光、影的交叉出现,把稍纵即逝的都市生活节奏用具体可感的方式呈现出来,如“红的街,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强烈的色调化装着的都市,霓虹灯跳跃着——五色的光潮,变化着的光潮,没有色的光潮——泛滥着光潮的天空,天空中有了酒,有了烟,有了高跟鞋,也有了钟……”,将真实的物象与虚幻的感觉融为一体,都市在这样的感觉中更加声色并茂、媚态毕生,现代都市人在丧失了传统的整体感和安稳感之后的焦虑不安、躁动不已的心态亦坦露无遗。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的文学价值重构
第一节 非理性主义的诗之“思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存在主义的精神契合

第二章 在“五四”新文学中崛起
第一节 从存在之维介入启蒙之域
第二节 以“新浪漫主义”为文学创作症候
第三节 生命诗学及其创作实践的现代性开启

第三章 早期象征诗派的存在主义诗学本色
第一节 “神话”、“游戏”与“象征”的互文见义
第二节 与法国象征主义诗潮的感应和通约
第三节 象征之艺与存在之思
第四节 “废墟美学”上的象征化创作

第四章 作为存在主义前卫性创作的新感觉派
第一节 新感觉派之“新”与存在主义之“本”
第二节 都市的感觉和存在的异化
第三节 欲望叙事和欲望哲学
第四节 “刹那主义”感觉和空间化叙述

第五章 存在主义文学的里程碑式标志
——西南联大作家群及其创作
第一节 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交集
第二节 现代主义与存在主义的通融
第三节 自由抉择的理性与特立独行的互洽
第四节 独特风格与个性形态的荟萃

第六章 20世纪50-70年代文学:存在主义文学的反证式形态
第一节 艺术理念上的“否定性”关联
第二节 审美思维上的“否定性”并存
第三节 历史诗学上的“否定性”同构
第四节 人文话语上的“否定性”互证

第七章 现象学式书写与新时期文学
——以“新写实小说”、“第三代诗”、“晚生代小说”为例
第一节 现象学方法与存在主义语境
第二节 “回到事情本身”与“写作的零度
第三节 身体现象学与文学的身体叙事

第八章 “先锋小说”:存在主义的“思”之“诗
第~节由存在本体论到审美本体论
第二节 艺术创造以生命超越为归宿
第三节 “荒诞”生存中的“孤独”存在
第四节 返回“民间”和融入“大地
第五节 悲患精神的审美表述

第九章 存在主义的“浪漫骑士”与“独行侠
——王小波与贾平凹(《废都》)
第一节 “黑夜”意识与“深渊”体验
第二节 “自由”的虚无和“虚无”的自由
第三节 生存体验与性爱叙事
参考文献
索  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